时间:2024-12-27
陈 功 索浩宇 张承蒙
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显示,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人均预期寿命的中位数达到79.40 岁。然而,我国健康预期寿命状况却不容乐观,2018年底这一数值仅为68.7岁,从平均水平上看,老年人可能存在8年的带病带残生存期。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相伴相生,带残生存期的延长促使残疾老年人增多以及老年残疾人的出现,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社会包容和社会融合、增进全体人民福祉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等物质红利的同时,也使得每个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得以延长,个体的可支配时间增多,时间成为一种资源。如何高效分配和利用“时间红利”,撬动形成新的人力资源,成为时代需求和现实命题。另一方面,残疾老龄化现象也使得对健康和福祉、长期照护和服务、促进平等参与和共建包容性的需求增加,从而孵化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助残志愿服务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1]。从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上看,残疾人和老年人均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保障群体,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挥残疾人的作用,“平等、融合、共享”的目标实现,也离不开全体残疾人的共同参与。基于以上的现实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支持性工具,能够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以“赋权、增能”为视角,将服务需求者和生产者(提供者)链接起来,在“融合、共享”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时间银行是一种基于广义互惠交换的新的分配机制,在国外广泛应用于社会救助、社区融合、医疗服务和互助养老等领域,其概念于1980年代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Edgar Cahn)提出。卡恩倡导“时间美元”并将其作为一种“社区货币”,在这种模式下,时间银行将“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社区成员积极利用闲散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把帮助所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存储起来,当自己有需要时可从中支取“已存储时间”[2]。时间银行在美国、英国等地广泛应用于残疾人互助服务和社区融入等环节,在实践中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主要服务于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特别关心、关注的群体,时间银行的价值理念与“平等、融合、共享”的残疾人观理念一致、内核相似。通过时间银行打造“人链、服务链和资源链”,促进残疾人自助、互助和共助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路径。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这一概念根植于中国近代社会艰难探索的历程,蕴含着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只有通过社会补偿机制,保障低收入的弱势群体,消除财富的两极分化,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脱贫工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努力,随着我国在2020年全面消除极端贫困,主要的社会关注点正在从绝对意义上的财富和收入转向相对意义上的财富分配和福祉公平。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中国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为当前的共同富裕道路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口,残疾人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尤其是共同参与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是光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入共同富裕新征程。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在身体功能发挥受限与外界环境支持匮乏的共同作用下,残疾人仍属于弱势群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趋势愈发明显[5],残疾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何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成为应当深度思考的课题。
共同富裕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残疾人的共同富裕首先要保障残疾人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掉队;其次是要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为依托,给残疾人提供社会支持;最后要回归到残疾人本位,以优势视角赋能残疾人发挥自主价值。
残疾人面临着非常高的经济贫困风险,而较差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种不利因素,又会作用于其整个生命历程,提高了残疾、慢病发生概率[6]。早在20世纪末,世界银行就关注了残疾贫困问题,指出贫困人群中的残疾人占比达到15%—20%[7]。残疾事件一般会限制人力资源的积累,对就业和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因残致贫”是一种常见现象。有学者基于实证分析,指出残疾人多维贫困指数高于非残疾人,其中教育、医疗保险和卫生设施三个方面的差距,是造成残疾人多维贫困的三个影响最大的指标[8]。就残疾对家庭经济风险的影响来看,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男性和中青年发生残疾后,直接会使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水平下降,而家庭中的儿童发生残疾时,残疾对家庭收入的负面冲击最大,因为这会改变家庭中的劳动力配置,使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成员不得不因为照料儿童而减少工作时间或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制约了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基于既有研究,可以认为,残疾人收入的增加不仅需要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而且需要考虑增强残疾人的人力资源,使其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应当给予残疾家庭成员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
在关注残疾人收入的同时,也有诸多学者关注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相关议题,指出这些议题之于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中,最迫切的是康复服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康复的政策文件,如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多部委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等,以政策兜底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而随着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逐步成为残疾人公共服务中的短板。实证调研显示,受到文化因素影响,残疾人普遍希望居家养老,但部分高龄残疾人由于没有其他家庭成员、无法享受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且目前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通的养老服务机构中适用于残疾老年人的床位非常稀少[9]。按照《“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支持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为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享受高质量养老康复服务提供了方向指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共同富裕,残疾人也摆脱了贫困状态,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但残疾人事业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面临着残疾家庭陷入长期低收入返贫风险、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滞后、残疾人照料需求难以满足、残疾人自身价值难以发挥等问题。在以特惠扶持实现残疾人脱贫解困的基础上[10],创新残疾人共同富裕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总结来看,残疾人及其家庭对就业、康复、照护等专业和非专业需求已经迎来转型,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征,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掘社会各方力量提供支持和介入,不断满足残疾人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过往的研究和实践,时间银行已被证明是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可以融入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创新机制。
时间银行中,会员用服务交换时间积分,时间积分在会员账户上以贷方和借方的形式记录下来,待自己有需要时从中提取被服务时间,在20多年本土化进程中,其概念、模式和运作机制不断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在互助养老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成熟,并逐步探索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11]。此外,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其功能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通过志愿服务回馈长效机制,实现公益资源供需匹配,最终目的是实现互惠共济、共建共享的温情社会。时间银行具有5种核心价值①时间银行的五种价值根据卡恩教授(Cahn)在其著作《No more throw-away people: The Co-Production Imperative》中的观点整理,以上五种价值已在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一致认可。,分别是:
①资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能与他人分享且有价值的事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建设者和贡献者。
②重新定义工作:有些形式的工作无法用金钱衡量,例如促进儿童健康、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公正等。时间积分可以通过奖励、认可和表彰等方式来激发人们投身于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工作当中去。
③互惠:双向的帮助会让服务效果更好,“你需要我”变成“我们需要彼此”。
④社交网络:通过互相帮助,可以重构一个充满社会支持、社会力量和人际信任的社区。
⑤尊重:每个人都有价值,都应该获得尊重。
而本土化的时间银行又增加了两种价值,分别是“时间”和“家庭”[12]。从时间银行的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残疾人事业之间相融的可能,可以调配社会慈善资源,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时间银行不只是解决“残疾人、老年人在晚年可以被照顾和赡养”的问题,而是将残疾人及其家庭作为一种资产和资源,以优势视角来看待残疾人及家庭[13]。时间银行以一种互惠机制作为保障,超越了以往的志愿助残机制,通过赋能家庭,动员家庭在更好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加入互惠团体,进而将残疾人的需求和供给融入整个社会公益圈的资源匹配中。
时间银行自诞生之初,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还承认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劳动价值。如日本的志愿劳动银行,认为家庭主妇的劳动也是有价值的,将做家务、照顾家庭的老年主妇组织起来,进行互相帮助,进而给她们喘息机会。在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时间银行可以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以参与者的角色加入互惠网络以及公益行动,以一种社会化机制,实现残疾人照护资源、社会公益资源调配的效率最大化,改善残疾人自身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此外,时间银行赋予成员权力,允许他们通过向他人提供时间来支付他们得到的帮助。除了赚取援助之外,成员能够成为社区的积极贡献者——这反映在时间银行的核心原则中,即每个人都是一种资产,都有可以用来帮助他人的技能。在国外实践中,这一价值观帮助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及精神障碍患者)等重新融入所在的社区,在减少社会隔离和孤独感、重构社会信任和社区凝聚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时间银行的残疾人通过发挥自身技能交换服务,能够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尊重,在基于互惠的志愿服务中,建立了与其他残疾人及所在社区与居民的链接,能够创新其社会参与途径和提升其社会参与水平。
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决定了它是一种社会保障的形式,是对现有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补充,以非货币的手段实现了劳务的延期兑付。现有的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较为分散,家庭是残疾人最主要的支持来源,残疾人保障通常被视为家庭责任,社会力量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这属于家庭责任是一种旧观念,需要代之以国家、社会与家庭共同责任的观念,时间银行就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实现责任共担的空间和平台。对于成员分散的家庭而言,时间银行能够保存其服务所产生的志愿服务时长记录,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家庭成员也能够实现志愿服务回馈的共享,可以缓解家庭成员照护的情感压力和经济负担,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照护服务来源。时间银行的劳务存兑机制,有利于培育残障自助组织和推广助残志愿服务,构建一种多元协同的残疾人托养照护模式[15]。跨地域的时间银行,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成员参与残疾人事业的热情,构建遍及全国的助残资源流通网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救济弱者以及民间相互救济的传统,慈善救济、互助互惠中蕴含着的是一种摒弃了利己主义思想的新国民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的推动,慈善事业作为国家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慈善事业发展客观上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对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意义非凡。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慈善捐赠平稳增加,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已由1108.57亿上升至1520亿元①数据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捐赠报告》。。时间银行自身运作过程中,通过整合不同互惠团体间的“公益圈”,可以促进公益慈善资源在社会层面的精准分配,对残疾人而言,时间银行不仅可以将公益慈善引入到残疾人事业,还可以构建一套长效助残服务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助残志愿者的自我认知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持续参与助残志愿服务[16]。时间银行承认所有人的价值,给所有参与者尊严,能够激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利用闲散时间,参与到残疾人事业中来。
时间银行概念创始人卡恩提出的五种价值观昭示,应当鼓励社区成员付出时间来帮助或照顾脆弱和弱势群体,残疾人同样可以参与时间银行,提供劳务,并用以交换服务。Seyfang等人的研究也指出,时间银行将人们和当地组织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利用以前未开发的资源和技能,重视在市场经济中通常被认为是“无用”的没有得到回报的工作,并重视那些在传统经济中被边缘化的人(如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健康患者等)[17]。由此可见,人人都可以作为时间银行的参与者,这种社会创新机制鼓励残疾人等群体开展自助、互助和共助服务,从而培养社会资本和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这为推动残疾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机制。从国外实践来看,时间银行在残疾人自助、互助和社会共助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时间银行运行较早的国家,如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地,这种新的社会互助模式和创新机制正在广泛应用于技能分享、劳务交换、就业创业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通过将残疾人及其家庭,残疾人照护者和专业人士组织起来,开发其本身的价值,鼓励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同时,Timebanking UK(TBUK)还开发了帮助盲人参与和使用的时间银行软件和盲文手册,为视障群体消除障碍。英国西南银行时间银行和美国Milwaukee时间交换系统则依托所在社区,开展具体的残疾人自助和互助服务,帮助当地残疾人更好地融入所在社区,通过互助服务无偿或低偿获取市场上难以获得的服务项目以及重新进入工作岗位等。
表1 开展残疾人自助、互助、共助服务的部分国外时间银行案例
“赋能—时间银行项目”(CAPABILITY-TB)是以上案例的一个典型代表。遵循《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欧洲残疾人战略(2021—2030年)》和《欧洲社会权利支柱》条款及理念,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残疾人群体使用时间银行,促进残疾人的自我认识和发现能力,增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通过促进拥有不同特长和能力的人相互交流,促进相互支持,从而通过时间银行来促进残疾人轻松地且以较低(物质)成本获得商品和服务;该机构在后期开发了一套线上平台系统,并对残疾人使用者开展一般和特定的数字技能培训。
Amica是“赋能—时间银行项目”首批合作对象,自2020年11月加入起,目前已入驻项目平台并对残疾人用户和培训师、协调员的时间银行开展前期培训。Amica遵循的价值观包括尊严和对人的尊重、社会承诺、捍卫权利、服务对象满意度、网络和团队合作,透明度、全民参与、创新和创造力、平等和质量把控等。该组织相信,个体必须被视为个人和社会的存在,而不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残疾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多样性。这与卡恩提出的时间银行五种价值中的“尊重:承认并认可每个人的价值”高度一致,也是鼓励残疾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的一个重要基础。该组织鼓励残疾人及其家庭、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提供社会关怀服务、多学科评估和跟进、儿童保育、日托、住宿、培训、就业、休闲、体育和获得文化、康复、个人和家庭支持等,促进残疾人独立生活、社会参与,提高生活福祉。此外,该组织章程规定的目标中也包括对物理环境的无障碍改造和通用设计,认为消除物理障碍是残疾人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①资料来源:Amica组织发布的西班牙语出版物Memoria Descriptiva,2021年。。
从服务内容上看,Amica提供残疾人个人支持服务和企业就业支援服务。个人支持性服务的具体流程是:残疾人与其家庭一起,将个体情况、能力、技能、物理环境中的困难和他们的需求一起反馈给Amica,由Amica将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经线上匹配后,反馈给残疾人最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就业机会。在此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学科的评估被应用于分析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和优劣势。同时,Amica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包括物理、言语治疗等在内的康复和个人、家庭支持,以此增进残疾人的自我照顾能力,扩展其社会技能,从而为与社会建立新的链接打下基础。Amica拥有多个职业中心,残疾人可在专业培训师的介入下,寻找个人和职业兴趣,挖掘自身潜能和价值并在职业环境中进行重新工作前的适应性训练。此外,Amica还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了相关支持性服务,主要包含日托、安排护理员、庇护所以及育儿托管等方面支持。Amica拥有的就业开发中心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颁发相关职业证书。在残疾人进入普通劳动力市场后,Amica还将继续跟进,提供支持、陪伴和个性化跟踪。在企业就业支持服务方面,该平台运用独有的信息化匹配优势,为相关企业推荐适合的残疾人员工,且平台开放、服务免费。
国外时间银行参与残疾人服务的实践表明,一方面,时间银行为帮助低收入群体享受公平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提供了创新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以时间银行推动残疾人自助、互助和共助,也有助于建设“平等、参与、融合、共享”的邻里关系和包容性社会。
时间银行概念自1998年引入我国,最早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始实践探索,在20多年的本土化进程中,时间银行呈现出一种互助养老与志愿服务的混合形态。整体上看,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是本土化实践中最基础和最广泛的功能。但随着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交织日益普遍,基于本地化发展的时间银行也开始越来越多关注居住在社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通常以空巢、独居、孤寡老年人、失能老年人以及残疾人为主。这种社区帮扶行动在时间银行理念推动下,由过去单纯的“利他”转向长效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互惠”,由过去少数活跃志愿者的结对行动转变为全员全天候参与,基于时间银行线上供需匹配和在线记录系统的广义互惠交换行动。此外,时间银行除了开展助残志愿服务外,也衍生出基于“平等、接纳、尊重”的残疾人自助和互助服务。借助时间银行平台,残疾人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中,从传统“受助者”的角色向“参与者”角色转变。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南京市姚坊门时间银行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和北京市思诚时间银行开展的残疾人自助小组两种模式。具体如下:
表2 我国部分助残时间银行机构案例② 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第1—4轮全国时间银行调研访谈整理,特别感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及相关单位对调研和案例搜集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我国各地时间银行因地制宜,吸取本地社区的发展经验,通过政府搭台,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及企业力量参与,盘活社区资源,在互助养老的基础上,功能和边界得到了扩展。研究认为,时间银行将逐步凸显出作为公益资源分配手段融入社区治理的趋势。从时间银行推动残疾人服务来看,当前本土化实践探索出现了两种模式,分别是社会共济的助残模式和残疾人自助和互助模式。但大多数时间银行还是从广泛动员社区低龄老年人以及辖区内有时间和意愿的居民开展助残志愿服务,从尊重残疾人价值、赋权增能发挥残疾人作用的自助和互助角度孵化不足。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从生命历程角度看,每个人都面临残疾风险。残疾人事业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扶残助残人人有责。同时,实现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18],时间银行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人链、服务链、资源链等方式,赋能残疾人并认可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展自助、互助和共助服务并高效配置助残资源,成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图1 以时间银行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探索路径
时间银行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根本在于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打造残疾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时间银行能够通过技能和劳务交换,提升残疾人获得正式和非正式就业的本领,同时在广义互惠中加强社会网络,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就业创业,最终改善其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融合状况。
此外,推动残疾人共同富裕需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社会融合,促进人和要素在区域、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推进不同群体间公共服务的公平共享。要将传统的城市社区助残志愿服务融入时间银行体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样化的非正式照料,同时也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新的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借鉴时间银行互惠共享机制,发扬熟人社会互助传统,基于残疾人家庭,打造残疾人自助和互助平台。同时,在城乡协同发展视角下,城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可以通过时间银行汇聚一定的人力和经济资源,通过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财务救济方式,转化为公益资产流向农村,采取无偿、低偿等方式雇佣农村闲散劳动力,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展照料服务,缓解农村失能老人和残疾人的照料压力。在区域协调的层面,要构建跨区域资源(助残和自助)调配机制,可通过时间银行促进家庭资产和公益资产的跨时空配置和代际流通,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更加普惠、公平、可及的服务。
为此,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理念层面创新推动,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在全国层面推广时间银行的过程中,向残疾人及其家庭、助残扶残组织和人员进一步倾斜,并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扩大专项试点范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城市和乡镇,开展时间银行扶残助残探索,将时间银行机制有机融入各项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落实过程,围绕残疾人自助、互助和共助,使广大的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够认识时间银行、了解时间银行、加入时间银行,享受到时间银行创新机制带来的便利。
4.2.1 运用优势视角赋权增能,发掘残疾人人力资源
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时间银行运行实践经验表明,时间银行本着平等、互惠的理念,认为每位时间银行参与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不是被动的受助者,也不仅仅是公益慈善的帮扶对象,残疾人同样拥有可以回报他人的机会和技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19],即每个人都是一种资产,都有可以用来帮助他人的技能。我国倡导的共同富裕是勤劳致富,是在按劳分配基础上的收入公平,残疾人也具有劳动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双重身份[22],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问题视角”的认知和态度,转向以“优势视角”为核心,尊重残疾人的贡献,肯定残疾人的价值。
以时间银行创新残疾人共同富裕路径,要坚持优势视角,赋能残疾人及其家庭。通过时间银行的互惠交换服务,可以帮助残疾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赋权增能。时间银行的出发点在于广义的互惠交换行为,在时间银行中,残疾人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群体跨越社区开展服务,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中增强了关系,建立了新的社会联结。此外,时间银行的成员必须考虑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技能,因为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他们也需要确定“自己有什么技能可以提供给别人”[20],残疾人加入时间银行,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在传统正式就业市场之外的个人技能,本着自立、自强的精神,残疾人参与者可以利用他们的时间积累来发展新的技能,在此过程中开发人力和文化资源[21]。因此,在时间银行创新残疾人共同富裕的路径中,首先要注重优势视角的方法。
4.2.2 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建设残疾人时间银行自助、互助和共助服务体系
时间银行的理论内核是“合作生产理论”(Co-production),该理论认为,公共服务应当由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共同参与,在专业人员、服务使用者以及家庭和邻居之间以平等和互惠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23]。合作生产主张将人作为资产,利用人们现有的技能和资源相互提供交换服务,从而建立强大和具有支持性的自助、互助网络,促进互惠、相互尊重和建立信任。时间银行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残疾人服务供给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行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扶残助残共助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广大残疾人参与社区治理、日间照料等自助和互助服务。
从内部角度来看,首先应当鼓励残疾人群体借助时间银行开展自助服务,赋予有能力的残疾人志愿者的角色,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机会。其次,应当依托现有残疾人及其家庭组建互助网络,通过技能培训、专业特长介绍等,为他们提供再就业机会和相互支持的服务性劳动,这将有助于加深他们与其他残疾人或同事的伙伴关系,以及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24],同时互助网络还能为残疾人家庭及其照料者提供临时照料等“喘息服务”,减轻照料者的压力、负担。
从外部角度看,应当依托时间银行广泛开展助残扶残服务,如所在时间银行板块中增加扶残助残爱心专区,通过劳动教育等形式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加入养老助残服务;通过制度化,激励鼓励社会闲散人力资源为残疾人提供非正式支持,鼓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最终内外联动,打造一个完整的时间银行公益服务链,将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力量予以整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协作、社会参与、家庭赋能以及个人行动的方式,通过共建共治,打造残疾人自助、互助和共助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4.2.3 有机融入社区治理,以时间银行推动助残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时间银行的关注点在于培育社区的善意和善行,通过不同的社会小团体的交流合作,慈善意识会从有限的重点区域延伸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营造面向新时代的助残扶残氛围。时间银行旨在建设政府、市场之外的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尚未高度发达、政府角色与责任有限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互惠互助服务,在扶贫济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间银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互助团结、扶危济困的精神,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间银行正在成为汇聚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当前我国助残组织和资源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分散,尤其是基于社区的精准服务网络尚未建立,助残志愿服务仍然是单向的供给,因此,需要将时间银行融入现有的社区治理体系,以社区治理的大平台,将专业化、非专业化的助残公益服务进行链接,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合作进行精准供需匹配。
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尤其是信息无障碍的升级和改造,是保障残疾人参与时间银行,促进资源汇聚和共享的重要基础条件。时间银行不仅是一种机制、运行模式、组织,还是一种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结合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时间银行在需求识别、供需匹配、时间价值评定等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当前我国时间银行发展中,网站、微信小程序及各类App等网络信息平台在时间银行实践中的应用取代了以往单纯的纸质记录方式,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服务宣传的开展更加便利,但时间银行平台的无障碍、适老化建设相对落后。应吸收借鉴国外时间银行信息平台的建设经验,在推广时间银行信息化平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进行必要的信息融合,以无障碍升级和适老化改造为重点,针对视力障碍者、听力障碍者等残疾群体,同步开发特殊需求定制版系统及配套指南,真正实现共享共融的建设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