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以某听障康复机构家长服务中心为例*

时间:2024-12-27

房 悦 徐琴芳,2 陈 卉

前言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功能受损和发展障碍等特点,导致其家庭长期处于资源消耗状态,家长的自身平衡被打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难以支撑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研究采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3580名特殊儿童家长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定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殊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类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焦虑和抑郁显著[1]。然而,压力引起适应不良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由逆境给个体带来的消极作用转向个体在逆境中的积极适应,即关注个体在逆境中调动内外资源以抵御应激、良好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心理弹性的过程[2]。在心理弹性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社会支持这一外部弹性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研究显示无论在客观还是主观方面,特殊儿童家长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都比较有限,表现在支持体系不完善、支持内容不全面、支持渠道不畅通等方面[4]。社会支持的欠缺削弱了心理弹性这一缓冲机制对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保护和调节作用,制约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满足特殊儿童家长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成为促进心理弹性机制发挥作用,提高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水平,适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Kumpfer心理弹性理论为基础,通过深入访谈特殊儿童家长群体和听障儿童康复机构,探讨满足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何构建,分析社会支持在心理弹性机制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基于心理弹性机制构建满足特殊儿童家长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2)以听障儿童家长为例,该系统在实践中存在哪些优势与问题?

1.理论基础

本文选取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和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分析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机制的基础上,强调充分发挥社会支持这一外部弹性资源对心理弹性的正向调节作用,为特殊儿童家长构建满足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

1.1 心理弹性与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个体积极利用资源达成逆境适应的动态过程[5]。促成心理弹性的资源可分为内部弹性资源和外部弹性资源两部分。内部弹性资源指对个体自身起到保护作用的心理特质,包括自尊、乐观、自信、目标感等[6]。而外部弹性资源指个体以外的环境所具有的促进个体良好适应的保护因素,它广泛存在于家庭、社区和文化中。大量研究证明:在个体面临挫折、压力、创伤等不利条件时,心理弹性能够有效抵御应激、维护个体身心健康[7]。这一作用在疾病患者、青少年、灾后人群或其他特殊群体身上得到广泛验证,例如,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8];心理弹性与创伤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7-9]。但该类研究多从内部弹性资源出发,探讨内在心理品质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忽略了社会支持这一外部弹性资源在心理弹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增加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对压力环境的适应能力,推动心理弹性的发展。

Kumpfer提出了较为整合的心理弹性框架,该框架由已有环境特征、个体心理弹性特征和心理弹性机制三部分组成,从压力刺激到个体的心理适应经历了三个过程[10]。第一个过程中,已有情境中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交互影响推动着压力环境的动态变化。第二个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充分互动,通过感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重组社会资源,抵御消极影响。第三个过程是心理弹性的过程,心理弹性因素在环境的作用下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产生了心理弹性重组、适应和适应不良三种结果。重组或适应是心理弹性的两种良性结果,即个体在弹性机制的作用下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上升或基本持平。适应不良重组指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低于原有水平。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关注环境、个体之间的动态变化,与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个体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基本相符,故选取该框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该弹性框架过于泛化,仅探讨了心理弹性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没有深入挖掘各变量的调节作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存在各种可能,不排除适应不良重组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一消极结果。本研究从外部弹性资源这一变量出发,结合社会支持理论,为特殊儿童家长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对其所处环境的优化作用,推动心理弹性重组或适应两种积极结果的实现。

1.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外部弹性资源,增加社会支持能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取得优势。根据支持的内容不同,可将社会支持分为信息性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情感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友谊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和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四类[11]。信息性支持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情感性支持帮助个体从外界获得尊重感、接纳感和信任感;友谊性支持帮助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工具性支持提供物质上的有形支持。根据支持的来源可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一般具有特定目标或由专业机构提供,如医护人员、心理专家、政府、社会组织等,非正式支持是一种自然的无机构的联结,如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等[12]。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分类是支持系统构建的重要依据。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为个体心理健康构建了社会支持系统。但该类研究受到传统单向式社会支持模式的影响,系统内部各支持主体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支持方与受助方之间的互动不理想,且研究者多采用惯性模式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对弱势群体心理需求的理解,削弱了社会支持系统的效能[13]。因此,本研究在关注特殊儿童家长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服务中心为核心,增强支持主客体之间的多方互动,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效能,推动心理弹性的良性发展。

1.3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模型

如图1所示,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构成了心理弹性的已有环境,如咨询、专业、情感、经济、服务等因子既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可以转化为保护因素,已有环境中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环境的动态变化。在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中根据环境特征为特殊儿童家长增加社会支持可以使危险因素减少,保护因素增加,整体环境得到优化。环境与心理弹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心理弹性的过程和结果。已有环境的优化推动了特殊儿童家长认知、情感、精神、身体、行为等心理弹性因素发挥作用,让其在知觉的基础上主动应对环境,从而较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弹性重组或适应。

图1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模型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心理弹性特征与社会支持存在对应关系,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具有可行性。家长迫切需要获得特殊儿童治疗、康复、教育、发展、服务和权益保护等相关信息[14],提供信息支持能帮助特殊儿童家长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推动心理弹性因素中认知这一因子发挥作用,增强其学习、自省和谋划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家长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接纳和平等对待,提供情感支持能帮助特殊儿童家长从友好环境中挖掘情感这一弹性因素的潜能,从而拥有较强的幸福感、幽默感,获得较强的自尊修复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特殊儿童家长急于获得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增加工具性支持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发挥精神这一内部弹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特殊儿童家长在压力面前也能保持积极、自信和健康的心态,做到悦纳自我,乐观向上。如果特殊儿童家长缺乏服务机构的支持,将难以维持与外界的正常联系,提供友谊性支持能促进心理弹性因素中的行为因素发挥作用,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维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2.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基于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模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探讨模型的操作与实践,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方法,对南京某康复中心的听障儿童家长和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听障儿童家长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社会支持?(2)康复机构为改善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哪些支持性活动?(3)康复中心提供的支持是否给家长的心理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访谈期间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者鼓励受访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真实想法回答问题,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逐字逐句将音频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将访谈结果与社会支持理论的内容进行“对读”研究,探讨了特殊儿童家长社会支持系统的效能。

图2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2.1 服务中心是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多为典型的“发送—接受”线性传递模式,社会资源的单向流动使支持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分明,削弱了支持系统的整体性[13]。建立服务中心作为中间媒介,能加强支持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整合特殊儿童家长所需的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保护因素的数量,改善已有环境,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抵御应激,良好适应。一个相对完善的服务中心至少应该包含服务中心、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和运行模式五个要素[15]。服务中心的运行是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发挥的基础,如图2所示,服务中心在汇集社会支持和开展支持性活动两个环节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吸纳社会支持是开展支持性活动的基础。在模型的实践中,听障儿童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康复机构为单一服务中心,康复机构作为中间媒介,增加了听障儿童家长与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的联系,为听障儿童家长汇聚各类社会支持,推动认知指导、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三类支持性活动的开展。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团体辅导、个别指导、小组探究等;服务内容以开展支持性活动为主,兼顾政策法律咨询、资金物质帮扶;服务人员以教学辅导技术人员、心理咨询服务人员、资助活动管理人员为主。

2.2 服务中心开展的支持性活动

在服务中心开展支持性活动是将社会支持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通过参与服务中心开展的认知指导、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三类支持性活动,特殊儿童家长获得了促进其心理弹性发展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友谊支持。

2.2.1 认知指导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信息支持

当前,特殊教育和康复知识作为专业知识,主要由医生、康复机构专家、特殊教育教师等群体集中占有,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零星且匮乏,导致教养效能严重不足。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差异,无法系统规划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存在不合理期望等[16]。在服务中心开展认知指导活动,能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方法、策略和途径,推动认知这一心理弹性因素的功能发挥,有效增强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言语康复中心通过开办家长学堂、开发家长成长课程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认知指导。其中,教育训练指导课程如“父母康复课堂”“家长实用口语交换课堂”是家长成长课程的核心,由康复机构的教学辅导技术人员开发,教授听障儿童家长言语康复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技巧,为听障儿童制定个别化的家庭训练指导计划。亲子活动指导课程如“亲子时光”,以“亲子活动设计”和“亲子游戏治疗”为主,为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信息技术服务类课程如“线上咨询服务”,传授康复技法,普及最新福利政策。

2.2.2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家长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团体辅导是个体在团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逐步实现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成长[17]的心理辅导方式。在服务中心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个体的人际互动,使个体获得了更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个体心理弹性因素的精神层面,在缓解压力、防御消极情绪、塑造积极心理品格、增加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孟万金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18],特殊儿童家长也不例外。在服务中心开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帮助特殊儿童家长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开发积极心理潜能、积累积极情感体验,推动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成为听障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性活动。团体辅导的形式多样,根据团体参与强度划分为低级参与和中高级参与两类,如听温馨舒缓的音乐、静坐冥想、观看主题电影、纪录片、舞台剧等属于低级参与;接受幸福课程教育,参加特殊儿童家长心理研习会与康复心得交流会议,阅读分享教育学、心理学书籍等活动可归为中高级参与。团体辅导的内容不断创新,康复机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如书法、针灸、气功、太极、瑜伽、冥想等融入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推动听障儿童家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理解生命的意义。康复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心理咨询服务人员负责,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收集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信息,分析主压力源。(2)针对听障儿童家长不同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家庭活动特征布置个别化的家庭作业,制定干预方案。(3)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和积极心理治疗法,引导家长思考生活的快乐源,对比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培养感恩心理和理性思维。

2.3 社会支持是系统运行的保障

社会支持为系统运行提供保障。从支持的来源分析,一方面要完善正式支持系统,加强正式支持。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医疗、就业的政策法律支持,引入社会工作,规范和鼓励义工[19];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组建评估小组,定期为特殊儿童进行专业评估;社区要加强与服务中心的联系,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促进服务中心资源与特殊儿童家庭的精准链接。学校要促进教育环境的改善,增强融合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基于社交关系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其次,应营造普遍尊重有特殊需要人士的文化氛围,促进对特殊儿童的精神接纳和平等对待,特殊儿童家长的情感需求才能满足。在实践中,康复机构通过与政府机构、高校志愿团队、专家团队、医疗团队、社区建立固定联系,为特殊儿童家长汇集了大量社会支持。服务中心成功开设 “聪灵计划基金”,为听障儿童家庭筹集政府资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听障儿童免费安装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力产品,实现听力升级,让听障儿童能更高质量地聆听,更好地投入到康复与学习中;开办了“听力康复支持性服务骨干培训”,邀请国内医疗、康复、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展创新型培训,为听障儿童家长提供关键技术和最新理念;通过媒体与公众号宣传,为听障儿童及其家庭打造友善的社会环境。

3.讨论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不是由某一主体或几个主体机械合作就可完成的事业,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服务中心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是整个社会支持系统运转的重要“齿轮”,也是支撑整个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为听障儿童家长构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康复机构协调了各支持主体的利益关系,帮助听障儿童家长解读政策、协调学校接纳和融合、推动社会环境的转变,最大限度地为听障儿童家长汇集社会资源。在汇集资源的基础上,康复机构积极推动支持性活动的开展,开办家长学堂,开发教育训练指导、亲子活动指导和信息技术服务三类成长课程资源,增加对听障儿童家长的认知指导;组织了中高级和低级两种程度的团体辅导活动,分三个过程对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让听障儿童家长在团体情境下体验成长,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思考生命,满足其对咨询、专业、情感、经济和服务的需求,推动了心理弹性的良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1 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心理弹性的机制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是已有环境与心理弹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优化了其外部环境,使特殊儿童家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取得优势,心理弹性的五个因素:认知、情感、精神、身体、行为得以充分发挥对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康复机构统筹社会资源,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认知指导、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心理弹性因素的效能。认知层面上体现在认知模式的积极化,家长能够以更乐观的心态看待听障儿童教育、康复与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反省,调整对已有支持的选择和利用,不同程度地调动社会资源以适应环境;情感层面上体现为家长对社会支持的感知程度提高,能够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获得更强的自尊修复能力和幸福感;精神和身体层面上表现为心理压力减轻和应激反应减少;行为层面上体现为人际关系的明显改善,听障儿童家长更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利用资源。心理弹性因素发挥作用是外部弹性资源向内部弹性资源转化的体现,这一内化过程降低了听障儿童家长不良适应的频率,听障儿童家长从诊断初期的悲痛欲绝、心理问题激增,到逐渐学会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重组社会资源,促进了心理弹性的良性发展。

3.2 社会支持系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康复机构为服务中心为听障儿童家长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护因子的数量,使现有环境得到优化,为实现心理弹性重组和适应提供了可能。但是,因为缺少法律和政策的硬性保障,机构无法正常发挥服务中心应有的效能,不能整合与协调听障儿童家长心理健康所需的各项支持性活动。同时,社会支持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有限,无法带动整个社会尊重和帮扶听障儿童家庭,尤其是听障儿童离开康复机构回归普通学校后,无法得到持续的社会支持,导致部分听障儿童并不能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已有环境中,不利因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成功经验体现了以康复机构为中心建立家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可行性,但其局限性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政府及责任部门支持渠道的不畅通性,尤其体现在对民办康复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上,这严重影响了机构作为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

结语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将推动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间接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构建满足特殊儿童家长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总结以康复机构为服务中心的单一运行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我们呼吁健全正式支持系统,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扶持社会组织,优化公共服务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建立购买社会服务的公共财政机制,以政府出资购买专业化 、职业化服务为主要思路,扶持服务中心的发展,为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特殊儿童家长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其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心理弹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有所不同[20]。智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咨询支持、经济支持和专业支持需求强烈;残疾程度为重度的特殊儿童家长对精神支持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残疾程度的特殊儿童的家长。因此,在应用社会支持这一变量调节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的实践中,应该考虑到服务主体的内部分化和个性需求,根据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有倾向地调整支持内容,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