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
■沈湘璐 王娟 陈天
生态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思考*
■沈湘璐 王娟 陈天**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其中,社会生态是指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城市规划设计的受众是城市中的所有居民,残疾人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应对残疾人群体予以更多关怀。无障碍环境规划是以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使所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空间所带来的障碍,享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出行和交流便利。文章从生态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城市交通、城市公共空间及居住空间层面探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途径,并提出探索性建设意见,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从人文角度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残疾人;城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无障碍环境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cit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social ecology,natural ecology and economic ecology.Social ecology refers to people oriented,and aims to meet the variou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to create a free,equal,just and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for all the residents of the city,and urban plan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abled group in all aspects.The goal of accessibility planning is to create a friendly city environment,and remove external barriers in order to make all people benefit from accessibl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ty desig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build a 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in aspects such as city traffic,city public space and living space,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in order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and promot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perspective.
【Key words】Eco-city;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ity public space; Living space; 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平意识和人本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残疾人群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在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全民公共道德意识培养和提高素质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也逐步成为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是一个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生态化主要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充分享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从维护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规划的角度看,生态城市建设不应再简单地局限于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应以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更多的关注人与人的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残疾人的意愿,体现残疾人的需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环节上予以更多的关注。
1.1无障碍环境的定义
广义的无障碍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安全利用而无任何阻碍的客观事物的总和[2]。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及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如铺设盲道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息装置,建造无障碍建筑;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言语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包括影视、盲文、手语等。狭义的无障碍环境一般指无障碍的物质环境,即从规划上保证居住点能与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和场所连成一片,从设计上保证这些地方按其使用性质提供从入口到目的地的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使残疾人可以同健全人一样自由出入等[3]。
建筑学上的无障碍设计是指向用户(或者残疾人)提供一种可能,使其能够不受约束地持续使用空间。无障碍物质环境包括无障碍建筑、室内无障碍环境以及城市无障碍系统(室外无障碍环境),其中无障碍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城市无障碍系统包括各种公园等公共场所及道路无障碍系统等。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要求公共传媒应使听力言语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如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4]。
1.2无障碍设施空间功能分类
根据无障碍设施所属空间的功能类型,无障碍系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道路;第二类是城市公共空间;第三类是居住区。其中第二类城市公共空间又可分为公共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和住宅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前者的过渡空间需要考虑的元素有公共交通(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公交枢纽车站等)、旅游休闲(公园、标志纪念空间、电影院、饭店宾馆等)、商业购物(商场、步行街等)、文体教育(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学校、体育中心等)、金融(银行、邮电局等)、公务机构(政府机关、服务中心、居委会、派出所等)、医疗卫生(医院、诊所等),后者过渡空间需要考虑的元素有普通住宅与残疾人专用住宅的区别。
2.1生态城市中的无障碍交通规划
城市无障碍交通体系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对残疾人的无障碍通行,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由于残疾人迫切希望融入社会,如何既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有责任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改善出行不便人群的交通出行。城市交通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管理是营造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基础。
在城市交通设计中,涉及到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设计(即隧道和公交停靠站等设施),主要关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天桥、地铁站、交通信号、停车位等[5]。交通设计需要更加通用化和人性化,不仅需要满足残疾人的出行需求,更应考虑到健全人的心理感受。
2.2生态城市中的无障碍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化水平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深刻反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如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游憩绿地、滨水绿地,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场所和功能,即可以理解为所有建筑物外部空间组成的空间系统,如城市广场、绿化水体、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等,城市空间主体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如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人通行,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设计,要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等,同时能够成为室内外无障碍系统的衔接,具体有坡道、盲道、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地面防滑、扶手栏杆、残疾人车位和残疾人轮椅席等。
从城市方便残疾人出行的视角看,空间和无障碍要素应共同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创造方便,结合整个城市开发,制定相应的无障碍外部空间整体专项规划策略和规划,提出无障碍的盲道系统、步行路线、购物旅游系统、文化娱乐网点等,同时对无障碍外部空间类型和分布进行系统化配置,区分重点和先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合理有序发展。
2.3无障碍的生态住区规划
传统生态住区建设中,规划师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能源的层面,设计通常是以健康成年人的行为标准为依据,无障碍设计并未得到规划单位及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住区中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加。这一类人群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需要心理上的关爱与陪伴,也需要环境设施补偿他们丧失的能力。无障碍的生态住区设计中,满足对残疾人的照料、保健及护理等需求是规划工作的重点。
2.3.1安全性和可监护性。由于残疾人的身体或年龄上的特殊性,他们的活动区域内要有辅助性、保护性设施,因此设计上安全考虑显得尤为重要。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源及热源)等方面考虑,便于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对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6]。
2.3.2无障碍住宅。居住建筑在居住区中的数量最大,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居住区无障碍设计的优劣。居住建筑的多层住宅和中高层住宅无障碍设计不同,多层住宅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包括入口无障碍坡道和楼梯间的双侧扶手;中高层住宅公共部分的无障碍设计内容除了入口无障碍坡道外,还包括无障碍电梯设置。
无障碍住宅除了充足的采光、通风和较好的视线通廊、卫生要求、消防安全、管网铺设等较为基础的建设外,也应提供深入住宅内部的服务,包括送餐服务、家庭病床、护理、陪伴及适合不同行动能力的残疾人需要的服务系统。基本的空间设计应考虑住宅卧室设计预留护理空间,卫生间预留轮椅活动空间等。
2.3.3智能通讯系统。随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系统面向残疾人,以通信技术、IT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残疾类型的人提供帮助[7]。例如,住户对讲功能,便于残疾人与同住区内人员的实时沟通;控制照明及通风设备的智能系统;电力、煤气设备的控制报警装置;监控婴儿或病患的视频设备;智能升降床设备等,这些技术将很大程度上为残疾人在生活上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与其相关的无障碍问题包括仪表的显示位置和模式、可选的语音输出功能以及各种功能案件的设置等。
2.3.4无障碍的住区外部空间。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而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居住区室外的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提高绿地的可达性、亲和性和自然化的文化品味及生态品味,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标准。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灰,十分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恢复。居住区种植的植物主要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发挥植物作为三维空间实体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片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8]。
通过设置不同设施、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如运动空间、休闲空间、休憩空间,让残疾人有选择的进行活动,使他们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减轻孤独感,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对于专门的康复中心、老年公寓还可以通过设置集中的茶室、会所、活动室来解决残疾人的社会交往问题。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心理满足感。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件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深圳大运会的筹备和成功实践,为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大事件、运动式的规划建设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实际存在和不断增长的需求[9]。应该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形成一套完善的、易于操作、适用于日常规划管理需要的策略和制度。
3.1无障碍城市交通建设
未来我国应在制度上重视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贯彻城市交通无障碍理念设计,落实城市交通无障碍布置施工,加强城市交通无障碍监督管理,关注城市交通无障碍维护,形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营造和谐的无障碍城市交通环境[10]。城市交通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是保证残疾人基本出行需求的基础,在老龄化提速的大背景下完善无障碍通道、改造交通空间无障碍设施已变得尤为重要。步行通道设计能满足各类人群需求,清晰连续并形成完善的体系,交通枢纽内的连廊能通往各功能区、住宅区、公交站等主要出行区域。尽量采用踏步阶梯与缓坡结合的形式连续铺设,保证残疾人可独立、安全出行。对于视力残疾人,盲道不在于多,在于准确和精炼,并提供最优路线方案。
3.2无障碍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倡导平等与尊重理念,提升对残疾人在城市交通中物质层面及心理层面的关怀。尊崇“城市共享”原则,注重公园、医院、银行、大型超市、社区服务中心、疗养康复中心等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升降电梯、防滑地面、无障碍出入口、休憩座椅等必备无障碍设施应贯穿于整个无障碍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其中,无障碍出入口应与正常出入口设置在一起,与台阶并列的一字型坡道或之字形坡道,既可以避免残疾人绕行也可以增加正常使用的坡道。并在无障碍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识牌。
3.3无障碍住区建设
居住区中的残疾人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作为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如何使他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建成系统而全面的无障碍居住小区,是规划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无障碍设施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考虑,充分考虑不同类别设施之间的影响。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与行为方式,将通用原则贯穿始终,考虑残疾人的便捷生活,促进不同人群间的沟通,使得特需人群受到陪伴与关爱。将无障碍住宅与智能辅具相结合,保证残疾人在室内环境无障碍生活。同时,残疾人在居住区内的日常休闲及出行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残疾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居住区室外的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去往各空间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
提高绿地的可达性、亲和性和自然化的文化品味及生态品味,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标准。残疾人通常较少与外界接触,对自然和生态的渴望显得愈发强烈,因此要使室外的绿地氛围与他们的回归自然感产生共鸣。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私密式与开敞式休憩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便于残疾人使用的座椅空间,以便更好地参与沟通、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注重居住区标识无障碍引导。残疾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感知危险的能力差,或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尤其那些盲人和弱视者,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识别能力弱,反应速度慢,因此全面精准的空间标识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辅助,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概率。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
3.4加强无障碍环境规划的协作与人才培养
生态城市无障碍体系规划涉及康复医学、建筑学、机械学和电子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多学科综合成果,需要多学科人才共同协作。生态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要全民参与。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行问题,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立法、学术研讨、编制指南等多种手段,保障残疾人的权益,确保资金来源,引导公众和舆论。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公众意识,重视对无障碍环境规划的专业人才培养。国内本科教育中鲜有开设专门无障碍环境规划的相关专业课程,这或许是无障碍工作始终很难体系化的重要原因。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无障碍环境提供智囊储备。
[1]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2]操虹.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重庆建筑大学,1999.
[3]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庞聪.北京无障碍外部空间初探.清华大学,2005.
[5]赵国锋.浅谈城市交通中的无障碍设计.北方交通2002(9):20-22.
[6]刘亮,彭重华,王建兵.浅谈居住区的室外无障碍环境设计.山西建筑,2006,32(3):14-16.
[7]韩宇翩,侯奕屹,曲延瑞.居家养老模式下的高层住宅五障碍设施构建.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4):50-51.
[8]陈挺.园林中的无障碍设.中国园林,2012(3):79-81.
[9]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孙超,王波,张云龙,徐建闽.深圳市无障碍交通体系规划研究.2012,28(12):37-41.
The Construction of 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in Eco-cities
SHEN Xiang-lu,WANG Juan,CHEN Juan
C913.69
A
2095-0810(2016)23-0019-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特大城市旧城区生态化改造策略研究》(15JZD025)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沈湘璐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陈天 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联系方式:785460615@qq.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