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哈尔滨市香坊区为例

时间:2024-12-27

■曲淑波

引言

康复能够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的核心福利服务[1]。世界卫生组织于1976年首次提出社区康复,2004年发布《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2010年发布《社区康复指南》,明确指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社区康复成为残疾人康复、实现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及增加包容性的社区发展的一种策略。社区康复从“社区治疗”模式扩展为“医学—社区”和包容性发展模式,从单个部门或单个学科负责的模式扩展为多部门、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以更好地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而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以下称康复服务站)作为直接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残疾人康复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康复服务站建设,香坊区残联于2013年在所属的110个社区发放调查问卷10000份,对30个社区的残疾人基本情况及康复需求进行了调研,结合26个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2]。

1 康复服务站建设概况

哈尔滨市香坊区辖21个街道、110个社区,总人口92万余人。据抽样调查统计,残疾人为5.26万人,持证残疾人17293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772人,听力残疾1480人,言语残疾89人,肢体残疾10055人,智力残疾1952人,精神残疾1813人,多重残疾132人。

香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2012年抓住哈尔滨市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时机,率先提出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依托城乡社区残协组织和社区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内涵,全面开展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维权等服务,建立城乡社区残疾人福利服务和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在残疾人福利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区残联抓住全区大发展契机,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

自2012年至今,香坊区通过新建、改建、购买和政府调剂等方式,建有区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中心、全省首家智力残疾人培训托养中心、区残疾人“七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8处,总建筑面积达到6,100m2左右,总占地面积近30,000m2,总资产近9,000万元。

全区以市级公立医院为依托,所辖街道全部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并配备兼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社区的康复工作。2012年,通过调研遴选,首批具备设置康复服务站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见表1)。其中,面积在30~99m2有21个,100m2~400m2的有5个。2013年,区残联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配置康复器械(见表2),并与区卫生局签订合作协议,依据残疾人康复需求,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发挥社区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免费便利的康复服务[3]。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残疾人康复是一个系统性强、相对完整、具有独特专业特点和规律的领域,需要在社会康复、心理康复、辅助器具、残疾预防等各个康复领域均衡发展。香坊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在政府主管副区长的领导下,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将社区康复融入社区建设规划,调动整合资源,以康复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表1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情况汇总表

2.1 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将康复服务站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1.1 上下联动。全区统筹规划,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设计,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设。例如,2014年,成高子镇在城乡一体化新建社区中,依照无障碍设计标准单独设计残疾人康复服务站1000m2,预计在2015年投入使用。

表2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配置康复器械名称

2.1.2 部门联动。区直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残联投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康复器械,区卫生局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医生进社区、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确保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通过区残工委成员单位联动,使得社区康复服务站良性运行并取得较好效果。

2.1.3 社会联动。康复服务站建设既包括设施建设,也包括丰富的服务内容,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残志愿者广泛开展“一对一”活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例如黑龙江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已连续三年定期到区残疾人托养中心陪护日间照料的智力孩子做游戏、学文化、健身体等志愿服务。与市大东医院合作,协调相关医务人员到该区对0~14岁脑瘫儿童筛查,2013年共筛查出54名患儿,经过检查符合做矫治手术的有6名,他们通过全额免费手术,脑瘫儿童行为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4]。志愿者们的参与为各康复服务站丰富了服务内容与手段,受到残疾人的欢迎。

2.2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配套上下功夫,体现人文关怀。对26个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专兼职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通过聘请专业康复医师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执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全区共配备131名残协专职委员,通过各种专业康复知识培训,使他们都掌握一定的康复常识,通过统一考试,做到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全区2013年,在26个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共提供康复服务4000余人次,使受服务残疾人的相关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或改善。

2.3 探索多元康复工作模式

在积极做好康复服务站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延伸到家庭,每年都进行康复需求入户筛查登记,根据统计情况分类实施康复服务,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家庭,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就近就便。

香坊区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对重度残疾人采取送服务进家庭,轻度残疾人就近到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精神病、脑瘫和自闭症患者则转介到专门机构进行康复。例如与永康专业康复中心合作,由区残联出资购买服务,永康中心提供进家庭康复服务,仅2013年就为全区260名重度残疾人残疾人提供免费家庭康复服务,使得他们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亚麻社区脑梗导致偏瘫的孙立民,经过三个多月的康复按摩和功能恢复训练,现已能够借助辅具下床行走。同时抓好转诊转介服务,2013年转介到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免费入院治疗精神残疾人17人。

2.4 加强残疾人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香坊区以康复服务站为依托,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康复常识,每年年初,都在各个社区进行筛查宣传。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真正实现“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的共同愿景。

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3.1 当前存在的问题

3.1.1 社区康复机构基础薄弱。当前区内已建成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由于受场地限制,还有84个社区无法设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已建成的26个服务站,有的因为场地原因,导致多功能组合训练架等部分大件康复器材无法安装使用,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导致服务项目不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例如新城社区和铁东社区,办公场地还不能全部满足需要,都有一定数量的康复器械未能安装使用。

3.1.2 社区康复技术力量明显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设置,配备的110个兼职社区康复协调员只能负责简单的康复训练和需求统计等,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大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任,多项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显。加之后勤供给不足,多属义务服务,经费无保障,对工作人员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3.1.3 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康复服务站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与量体裁衣式的指导;有的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很难满足残疾人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3.1.4 残疾人康复观念亟待改变。在该区农村,群众往往重视医生治疗,轻视康复训练,忽视预防体检的老观念比较普遍。调查中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卫生部门搞活动,把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指导康复服务简单地理解为做好事。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福利待遇来分享,一些社区的康复服务站利用率还较低,残疾人主动接受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3.2 改进思路与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在不断变化,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由此,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2.1 继续推进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借助该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契机,加大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制定社区康复服务站的财政保障、技术支持、用房、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形式对社区康复服务站予以补助,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在未建立社区康复服务站的84个社区,力争通过扩建、置换等方式在2~3年内再增加40个社区康复服务站,以更好地满足全区残疾人的社区康复需求。

3.2.2 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站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康复是一个需要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专业介入的综合性学科。政府应该鼓励和提倡具有康复医学知识及技术的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康复工作中来。对这些专业人才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得康复服务站的康复医师留得住、养得起。同时政府牵头加大对社区康复医师的康复工作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师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

3.2.3 拓展社区康复服务站的服务内涵。社区康复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引入我国,这种康复模式有利于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避免长期机构康复带来的社会疏离。康复服务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除就近就便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外,还应提供心理支持、知识普及、辅具器具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等多种服务,深化服务内涵,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康复需求。

3.2.4 提高公众对社区康复服务站功能的认识。社区康复服务站开展康复服务要通过残疾人自身、残疾人家庭、社区以及相关的卫生、教育、职业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得到实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了解社区康复服务站提供康复服务的内容和作用,提高他们到社区康复服务站接受服务与宣传教育的主动性。

3.2.5 普及社区康复知识。通过对社区康复服务站康复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知识、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1]郭春宁.人权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

[2]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读本.

[3]吕学静 赵萌萌.典型国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比较研究.

[4]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