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
■唐李真
人类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视觉缺失使得盲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许多困难与障碍。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盲人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多通道、多媒体的创新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地应入到盲用产品的设计研发当中,盲人的阅读途径将不断拓宽,阅读形式将更加多样,盲人阅读数字化、科技化也将逐渐成为主流。本文根据现阶段盲人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辅助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信息时代阵地服务和网络服务相结合的集盲文资源、有声资源、口述影像等多种资源格式为一体、盲人阅读和盲人文化活动全面发展、书籍借阅和阅读设备借阅并存的盲人文化服务新模式,新模式的推广将改善盲人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手段,提高盲人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
我国盲人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盲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中专及大专以上教育者不足5%;其次,盲文普及率较低,盲人盲文使用率不足10%;再次,盲人城乡分布不均匀,约73%的盲人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最后,盲人文化服务水平较低,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专业盲文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区,但盲人专用资源的匮乏和盲人出门不便等诸多原因,都导致目前盲人文化服务工作很难满足盲人的需求[1]。由于受自身生理条件、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的限制,广大盲人在受教育、阅读和参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不能被社会公共文化系统接收并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将会被社会进一步边缘化。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盲人文化水平的提高,盲人文化需求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趋向。一是盲人文化需求由以往单一的娱乐休闲内容,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内容,不光有娱乐休闲、文体健身,还有相关教育、学习培训和咨询援助等;二是盲人的文化需求从以往的感受阶段逐步进入认知阶段和体验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旁观者的角色,而是主动靠近,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三是由休闲型向思想型的转变,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在盲人群体中逐步成长起来[2],他们在传统“休闲型”的需求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其欣赏和参与文化的水平在逐步提高和优化。根据盲人文化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盲人文化服务机构需要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单一盲文图书外借向多种文化形式并存的盲人文化服务模式发展,帮助盲人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其现有生活状态,使他们不单单是社会文化的接收者,同时也成长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盲用辅助产品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盲用辅助产品中,盲人文化知识获取的方式、获取速度、获取渠道和文化生活的参与度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触觉是盲人精确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这些产品是让信息以可以触摸的形式展现给盲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盲文,它以6个点中不同点位的凸起代表不同的意义,使盲人有了可以感知的文字,这是盲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后盲人通过触觉通道获取信息逐步发展起来,盲文显示器、盲用电脑、触摸模型等产品陆续出现在盲人的文化生活中。国际上盲文的应用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1874年盲文传入中国,从借鉴布莱尔盲文符号体系创造出的康熙盲字、心目克明盲字,到现在使用的现行盲文、汉语双拼盲文,盲文的发展日臻完善。1995年一批盲文工作者在中国残联的领导下成立了研究组,确定了带调双拼盲文、盲文民族音乐器乐符号、盲文数理化符号等重大科研课题,经过全国有关专家的协作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听取信息是盲人获取信息的最便捷通道。收音机、电视机、MP3等技术和产品给盲人提供了可以和明眼人一样获取信息的可能。但这些技术让他们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科技发展则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语音感知世界并参与文化创造,盲用听觉类辅助产品很多,其中读屏软件是把计算机或者手机的系统信息以语音的形式反馈给盲人并帮助他们操控这些设备的软件系统;听书机是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可以把电子书、网络信息或者DAISY等各类信息朗读出来的设备;读书机可以通过OCR等技术把书、报、刊等正式出版物识别成文字朗读出来。通过这些设备,盲人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并获取文化信息。
盲人中有70%是低视力人群,低视力辅助产品可以较好地发挥其残余视觉的作用。这类辅助产品主要是以助视为主,有光学助视器、便携式助视器、电子助视器等。近年来,远近可调的助视器越来越受到盲人的欢迎。盲校学生可以通过远视镜头看教师的板书,通过近视镜头看书本和写字。
2.4.1 多媒体时代的无障碍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克服了传统出版物中部分信息盲人无法获取或者获取困难的因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转换成盲人可获取的信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DAISY书和口述影像等。DAISY是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和盲文等融合出版的多媒体数字出版格式,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无障碍出版物,DAISY书把结构化的文字信息和音频信息进行完美结合,盲人可以随意选择章节目录进行听读,也可以在全文中查找某一个字进行听读。这种书籍克服了一般音频文件线性播放的缺点,深受盲人的欢迎。口述影像是利用语言艺术把影像作品中的画面描述出来,为不能获取画面信息的读者提供一种补偿性信息获取方式,以达到无障碍欣赏影像作品的目的。
2.4.2 无障碍信息交互平台。搭建盲人可以无障碍使用的资源平台,帮助他们自主获取信息。平台内容以盲人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并提供与他们生活技能、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盲人可以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过网络享受平台提供的在线资源和服务,获得大量的、阅读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资讯推送服务,盲人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资源。
随着科技发展和盲人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的盲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资源整合、渠道建设、服务形式和服务模式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已经由单一的图书借阅和人对人的服务,转变为多载体、全渠道、多手段的文化服务模式。
3.1.1 盲人文化阵地服务概况。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场所,也是社会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盲人作为全民的一部分,同样拥有公平享有人类文化成果的权利。由于盲文书品种少、体积大、制作工艺复杂、价格高,导致盲文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较少,很难满足盲人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公共图书馆大力推广盲用读物,让有限的盲文资源服务更多的盲人读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盲人文化服务机构努力的方向。在公共图书馆以及盲文图书馆中建立盲人阅览区,是国际上向盲人推广和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国家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和文献条文,建立了一系列盲人图书馆和阅览室[3]。在美国,国家盲人与肢残人图书馆承担着为全美盲人读者服务的枢纽性工作,建立了从总馆到区域分馆再到次区域分馆、覆盖全美盲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截止到2010年1月,国家盲人与肢残人图书馆发展了56个区域图书馆,65个次区域图书馆。日本的盲人图书馆服务始于1969年,针对盲人读者的特殊情况,日本国会图书馆提供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如为盲人读者朗读书籍材料、邮寄或送书到家、医院服务、电话传真等[4]。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重视盲人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区的建设[5]。目前省地两级图书馆已建成盲人阅览室443个,未来3年将有1500家县级图书馆有望设立盲人阅览席。
中国盲文图书馆(即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新馆于2011年6月28日开馆运营,成为我国首家专门针对盲人提供服务的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并在全国承担盲人读物和盲人文化作品典藏中心、盲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各类盲人阅览机构资源中心、盲人文化和辅助技术研发中心、盲人社会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心等重要职能,是展示我国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传播人道主义和开展海内外盲人文化交流的窗口,肩负着为全国1691万盲人提供文化服务和辅助技术的任务,在全国积极推广盲人阅览分支馆计划,充分发挥各馆的优势,与各级残联、盲协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互动,为广大盲人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使越来越多的盲人在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中受益。
3.1.2 盲人文化阵地服务拓展与创新。为了适应盲人读者的多样性、主动性、参与性的文化需求,各地图书馆通过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盲人读者的参与度,加快提升盲人文化服务的受益面,让他们主动走出家门,融入主流社会文化生活。
其一,人性化的阅览咨询服务。盲文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区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盲人读者,提供不同的人性化阅览咨询服务。对于文化知识有特殊需求的到馆读者,盲人服务者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贴心一对一服务,如一对一的读书、借阅等。对于行动不便的盲人,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同时,还组织送书到敬老院等公益性救助机构,普及社会文化知识,推进盲人文化发展。
由于我国盲用图书馆大多建设在省会及以上的城市,生活在市县级以下地区的盲人很难获取到图书馆提供的传统资源模式[6]。针对这一现状,盲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免费邮寄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完成预约借阅等行为。
其二,盲人读者参与的文化活动。例如,中国盲文图书馆定期举办名家讲堂、文学沙龙、朗诵沙龙、音乐沙龙等,邀请各界名人和专业人士为盲人送上专业化、高水准的文化培训和趣味互动。针对盲童文化活动匮乏的社会现象,举办盲童亲子活动和盲童夏令营,利用图书馆盲童阅览区资源与展览展示区让盲童与家长在馆内开展亲子互动游戏等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关爱盲童身心健康成长。开展口述影像活动,为盲人讲述电影,帮助他们完整地欣赏影视作品。
此外,各盲人服务中心还为盲人搭建文化展示平台,组织各类文化展示以及技能比赛等活动。
其三,提升技能的教育培训。盲人服务机构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例如,盲文、电脑、声乐、手风琴、口琴、舞蹈、朗诵等文艺科技类培训,以及定向行走、支持性培训、视力康复训练、视网膜病变病友沙龙等康复性活动。
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开展盲人读者图书、阅读设备免费借阅,文化资源的网络阅听等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特色培训,全方位、多渠道地为盲人提供文化服务。
近年来各国图书馆盲人服务机构盲用资源开始由传统的盲文资源和传统有声资源向数字化和无障碍化过度。目前美国和日本以专用DAISY格式的数字有声资源建立盲人专用的资源库,并通过各级图书馆、邮局等机构发放到盲人手中。我国盲人专用文化资源建设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2.1 内容不断拓展。资源的内容建设已经由以单一休闲娱乐为主,转换为集休闲娱乐、文化学习、保健按摩、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为一体的多学科知识库建设,同时鼓励盲人读者自创作品的出版和传播。近年来,中国盲文出版社组织国内优秀盲人出版《盲人按摩师职业技能提高丛书》,让盲人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
3.2.2 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数字出版等技术的发展,盲用文化资源的展现形式从原来的单一盲文书籍发展为现在的电子盲文、大字本书、有声读物、电子书、DAISY书、口述影像等诸多形式。例如盲人可以使用盲文显示器阅读电子盲文,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盲文印刷工艺繁琐、盲文书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盲文书信息含量小、体积大,盲人携带不方便的问题,同时节约了社会资源。大字本书籍是针对低视力人群印制的,让他们也可以阅读文字印刷书籍。中国盲文图书馆通过对外引进、采购、独自研发、数字化加工等手段,为盲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盲用数字资源,馆藏有包括小说、评书、广播节目、音乐、少儿、经管、口述影像等13类有声资源,约3万小时,3000多种盲文电子书、电子期刊3000个品种、1000种DAISY书、300种电子书。建设了针对盲人工作和学习的按摩知识库、心理咨询知识库等。我国在盲人文化资源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国盲人读者的文化阅读需求。因此呼吁社会所有文化创造者和生产者,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在最初资源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到无障碍因素,以求将为盲人等弱势群体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提供基础。
3.3.1 多通道的盲人文化服务渠道。其一,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盲用数字图书馆。这种图书馆是建立在当前普及的网络和移动电子设备平台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和图书馆实行统一服务管理,即用户使用同一账号登录就可以访问和获取数字图书馆向用户推送的全部数字化资源。同时,用户还可以将感兴趣的资源一键收藏或下载到客户端,实现永久性存储。其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方便用户随身携带数字资源,真正实现掌中图书馆服务,具有更充分的使用性和更好的便携性。
其二,基于电话网络、电视网络和卫星网络的数字图书馆。电话图书馆和电视图书馆可以覆盖到偏远山区或其它网络无法普及的地区。图书馆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将数字资源通过电话和电视网络传播给用户,尽可能地使更多的盲人可以享受到文化服务。电话、电视图书馆虽然存在资源量小,资源形式单一等不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普及不足带来的偏远地区文化教育空白。卫星图书馆则是利用现有“卫星数字电视”和“卫星农家书屋”等卫星数字传播系统,将高质量的全媒体资源投递到“农家书屋”或者“数字电视”中,方便盲人阅读。这项技术目前处于技术和业务探讨阶段,预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服务于广大盲人。
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开通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在线服务的同时,正在与各电话、卫星等网络运营商洽谈,准备开拓更多的传输通道,以更好更多地为盲人传输文化信息。
3.3.2 人性化辅助产品借阅。越来越多的盲用辅助产品成为盲人获取文化资讯的有效辅助手段,各地盲人文化服务中心开始重视借助盲用辅助产品进行现代化的文化资讯服务。中国盲文图书馆就配备了先进的盲用设备免费借给盲人读者使用,例如,多功能助视仪、电脑读屏软件、阳光听书郎、点显器、盲文刻印机等,这些设备一部分放到馆里为到馆盲人提供服务,部分便携式设备盲人读者可以借走,随意使用。
[1]张伟.盲人文化服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首届全国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3.
[2]江苏省行政学院课题组. 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研究·哲学视界. 唯实,2008(12):36-43.
[3]唐建华.公共图书馆与盲人服务.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
[4]陈佳祺. 对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的几点思考. 图书与情报, 2008(3) :88-93.
[5]周有猛,花香. 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的服务探究.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7(1):11-14.
[6]王玲.有关当前盲人图书馆发展的探讨.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6, 3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