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宁海传统宗祠戏台装饰纹样艺术探索

时间:2025-01-01

孙以栋 楼晔

摘要:古戏台作为中国独有的戏曲文化的承载者,历经了千百年。它们不单见证了中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更是促进中国戏曲走向辉煌的宝贵历史遗存。浙江宁海县作为“中国古戏台之乡”,保留了自明清以来的上百座精美华丽的古戏台,其中有10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对当地传统的宗祠戏台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宗祠戏台传统装饰纹样特征进行概括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其装饰艺术。

关键词:宗祠戏台;装饰纹样;传统思想;艺术特征

1. 宗祠戏台

宗祠,又被称作祠堂或是家庙。在古代中国这个千百年逐步演变形成的宗族社会里,宗祠代表的是以数千年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文化所衍生而来的功能性建筑。它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明清时期,在江浙一带,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宗祠,并且各族对于自家宗祠建设也非常重视。因此,宗祠的建设往往倾尽财力和物力,用上等的材料为之,并享有一定等级的建筑规格,一般是整个村落里最为华丽的建筑群,也代表着当地最高建筑水平。

宗祠存在的首要功能便是祭祖,即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使人们得以与祖先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祈求祖上保佑宗族成员们的幸福安康和子孙兴旺。祭祀活动除了供奉一般的常规祭品之外,还有演戏敬祖的活动。从明嘉庆年间(1522~1566年),皇帝下诏“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更是促进了宗祠戏台的蓬勃发展。[1]宗祠设立戏台,一方面是希望在祖宗的感召下,维系宗族成员们的血缘关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体现宗族的威严。如下浦魏氏宗祠戏台厢房台梁处曾石刻反映建造戏台的用意:“万物尽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图1、图2)还有便是在每逢宗族成员去世,神位入祀祠堂时会都请戏班来祠堂演戏。以及宗族中有成员考取功名者也会演戏庆祝,以此来向列祖列宗们报喜。

2. 宗祠文化与戏台装饰

对于建筑而言,在它所呈现的装饰艺术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人文背景。精美的装饰艺术不单给人们带来的是纯粹感官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慰藉,在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下,隐藏更多的则是对历史文化的表达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宁海宗祠戏台的装饰艺术也早在创作之初便被赋予了复杂的文化意识。

宗祠是一种严肃的礼制建筑,戏台建于体现宗法制的宗祠中,作为教化伦理、祈福消灾的功利性目的是其兴趣所在。在宁海当地大大小小的宗祠戏台里,随处可见这些关于忠孝节义、勤苦耕读、封建伦理,崇尚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无不透过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技艺渗透在在斗拱、额枋、横梁、雀替等每个构件上。这些大大小小的木构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不但反映着地域文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凝聚了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它们在装饰戏台的同时,也在充满着理趣地时刻提醒着祖上期望族内成员的在欢聚看戏之时切勿忘了为人处世之道。

3. 宁海传统宗祠戏台建筑状况

宁海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建县于西晋太康元年,历史悠久且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早在宋元时期,宁海便开始陆续有古戏台出现,但现存的古戏台大多源于明清时期。这主要由于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发展迅猛,村落通常以同宗同族聚居形成,并且兴盛修建宗祠和庙宇。

宁海现存的宗祠在构架上通常包含前天井、仪门、戏台、勾连廊、正厅,左右耳房这六大组成要素。其中主戏台一般分为前台和后台,两者之间并设有木质屏障。屏障两边设两门,分别是“出将”和“入相”,旧时也称其为“古门”(图1)。而后台则是表演时制造声音效果的地方和候场区域。宁海传统宗祠戏台多采用单檐硬山顶,在空间上多采用三面可观的开放伸出式,以此来扩大观看者数量。舞台的台口常设有两个立柱作为支撑或是采用勾连廊的方式连接戏台与正厅(图2)。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在明清时期宁海这个小小的县级城镇中,居然存在着众多个纵观全国都罕见的三连贯高规格华美藻井这样的建筑形式。宋《营造法式》释读为:“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畫以藻文,饰以莲茎,缀其根于井中,其华下垂,故云倒也。[2]这些藻井绚除了增加了戏台表演和欣赏效果以外,更是起到在声学上扩音和拢音的效果。古戏台台口到檐口约2.8米,台口宽约4.6米,进深约4.6米,台面高度一般控制在1.4米左右,总高约7米左右。整体戏台高度基本与台下观众的视线高度保持一致,使赏戏视觉感受最为放松。除此之外,戏台左右两侧的耳房在旧时是为小孩和妇女准备的。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有别,妇女和男人混在一起看戏被视作“轻浮、不耻”,因此耳房里看戏除了视野绝佳之外,便是进一步注重礼教和法度的体现(图3)。

整个宁海古戏台众多,现存约120处,它们不单承载着耐人寻味的戏剧发展史,更传递了宁海人的艺术修养和价值品味。特别是当地古戏台特有的三连贯和二连贯藻井的广泛应用,更是像在对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并且有10座古戏台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宁海宗祠戏台装饰艺术

在明代以前,古戏台上较少有纯装饰作用的构件存在,但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中后期,由于政治稳定,商品经济的日渐发达,当地人愈发注重戏台装饰的考究,在装饰上追求制作技艺的精湛和华美,体现在戏台的装饰则更多的是表现在木雕和彩绘艺术上。装饰的重点部位如雀替、斗拱、梁架、额枋、藻井、桁架、挡板、垂柱、屏风等,此时的宁海宗祠戏台装饰也呈现出“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艺术特点。以装饰纹样类型来分,可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特殊字符纹样以及戏曲纹样四大类。

1.动物纹样

宁海宗祠戏台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常见的含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如龙、凤、鹤、鹿、象等都可以在宁海宗祠戏台的各处构件中找寻到。

如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里的藻井是当地有名的三连贯藻井中最华丽的戏台藻井,雕刻有16条金龙,坐斗盘旋向上,16条龙尾归结于藻井的明镜之上,龙头向下回旋,据当地人说,这些龙为降龙,是象征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思。在藻井的井壁和拱架上采用彩绘透雕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绘有卷草、游鱼的图案,起到防火的象征寓意,其制作甚是繁复,令人惊叹。在第二个藻井位于勾连廊中,整个藻井呈八卦盘式,并在井内刻有八龙八凤,和戏台藻井一样采用降龙降凤之姿。其中凤尾停留在第八道拱板而龙尾则归结停留在顶端明镜上,明镜中绘有盘龙一条。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非常圣神的意味,是喜庆和吉利的象征。而凤凰则是百鸟之首,并且也象征着美好和平以及富贵的意思。因此在当地,很多藻井上的斗拱构件都会刻有龙和凤。

其它动物如鲤鱼,传说在古代神话里,鲤鱼和龙共生于水中,两者之间隔一龙门,鲤鱼为凡物,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跳过龙门才能修成神兽。“鲤鱼跳龙门”比拟着人只有历经艰苦的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取得功名成就。除此之外,“鱼”和“余”谐音,代表者年年有余的意思,年年富足有余也是当地人的追求。梅花鹿也深受当地人喜爱,据说“鹿”即代表“禄”,意为福气、福运,同时也代表着官位和财运的意思。并且传说梅花鹿能活千年,因此也代表者长寿的意思。而狮子在动物中有着“百兽之王”的称号,威武凶猛,驱邪避害,作为家族成员的保护者再合适不过了。并且“狮”和“事”谐音,也代表着事事如意、好事不断的意思。大象性情憨厚温和,富有耐心且智慧超群,是百兽之德者,因而在人们心目中是高贵的象征。此外“象”与“祥”谐音,也是祥和的象征。仙鹤在古代“一鸟之上,万鸟之下”,是高贵长寿的象征,而喜鹊在这里则常与梅花一起刻画,代表这是喜上眉梢之意。在所用动物中最具有谐音比拟效果的动物莫过于蝙蝠了,“蝙蝠”即“遍福”,是幸福延绵的象征。蝙蝠所代表的“福”也是传统中国人眼中福、禄、寿、喜之首,因此深受当地人喜爱。

2.植物纹样

花卉和卷草纹样的的装饰艺术也十分常见。在植物中荷花也被称作莲荷,莲荷即含有“连”也含有“合”的含义,代表者和谐,团圆且连绵不绝以及和合美好之意。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单独装饰喻意富贵吉祥,与凤凰组合在一起则喻意象征着富贵、美好和祥瑞。在宁海宗祠戏台装饰中,随处可见线条宛转、柔美流畅的花茎和繁复华丽的花朵组合在一起的装饰纹样,美观大方。如龙宫陈氏宗祠以及下浦魏氏宗祠戏台雀替设有镂空雕刻的卷草纹。

3.特殊字符纹样

宗祠戏台的装饰纹样中也会有出小一些出动物、植物外的特殊字符纹样。如佛教中的万字纹样,即“卍”字装饰的纹样,“卍”字是古代的咒符之一,是太阳和火得象征,在梵文中释意为吉祥福瑞的意思,如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中的藻井戏台上的天花所示,四个角上都有刻画精美的 “卍”字文,意为保佑族人幸福安康。此外,“回”字纹也长在戏台护栏和窗格上广泛运用。“回”字纹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以其连绵不断的特点喻意富贵不断,因此深受民间喜爱

4.戏曲纹样

传统戏曲文化渗透民俗思想产生的化学反应在戏台装饰纹样上也有诸多体现。如在戏台的额枋、天花、屏风、门、窗等,上面都可以轻易发现有绘画或是雕刻手法展现的戏曲情节故事。和传统戏剧内容一样,多反映忠孝节义、勤苦耕读、封建伦理,如“穆桂英挂帅”、“杨六郎打破天门阵”等剧目就是来反映当地人崇尚忠义的精神。或是刻画如“福寿禄”和“大赐福”等内容则是代表当地人祈求风调雨顺,长寿绵绵的美好愿望。

5 结语

据说宁海原有古戏台600多座,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由于自然或是人为等原因,大多古戏台已遭严重损毁,现在仅存约120座。这些宗祠戏台在制造工艺上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手法精湛,技艺高超。宁海宗祠戏台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以及宗族文化的载体,除了负载着凝聚宗族情感,规范宗法礼仪的历史使命外,也见证并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宁海宗祠戏台在整个宗祠里所占比例并不大,只占小小一角,却巧妙地将传统中国的戏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等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中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

[2]李诫(宋)《营造法式》转引自:楼庆西《雕梁画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孫以栋,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楼晔,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