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1
张亚楠 贺海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正是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才孕育出了不朽的中华民族。其建筑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们世世代代,从有到无、从简到繁一步步发展至今。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不断发展的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当代建筑设计师应当充分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有利于建筑设计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国内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建筑;影响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
中国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变现为:
首先,中国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与发展
(一)传统布局方式
传统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一词始见于《葬书》,其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学说以前被人误以为是伪科学,具有迷信色彩,但无可否认它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识时适势、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这里不仅考虑到气候日照和环境,而且还涉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三间正房,黑漆大门,呈围合布局,讲究藏风聚气,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这种布局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作为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影响中国人的儒家文化,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标和审美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所固定而成为传统。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一般以华丽炫耀于世,建筑风格追求一种绚烂之美,主要在于显示帝王的权威与富有。审美机制在“天人合一”。格局整齐、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对称和威严。在现代建筑及建筑群体的设计中,对纪念性或城市标志性的重要建筑群体,应用极具儒家传统宇宙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其体现一种必要的庄严和肃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将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意境和空间艺术效果。
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中山陵组群所沿用的传统陵墓构成要素——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的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质美。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重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的暖色调为基本色调。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高潮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畫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石兽等。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使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有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不可抛弃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不断创新发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当代与古代、中国与外国在建筑设计上的差异,立足于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吸取古代和国外建筑设计中的精髓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胡冬香.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一脉相承之意识形态原因浅析[J].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2]刘志荣.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