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城乡规划管理措施的分析

时间:2025-01-04

胡何英

摘要:本文作者就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措施;分析

1 城市发展与公众意愿相结合

现在城市规划建设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关键阶段,应当围绕加快城市的发展抓效能建设,让效能建设跟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城乡规划中的相关部门,要和国土、发改等部门紧密配合,要支持市、县和各镇、开发区、软件园区项目的签约和建设,高效率地做好引进项目的规划选址、规划方案、工程项目的许可审批落实。所以,城乡规划管理要满足城市市民和投资者的需要,做好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工作。

2 大力推进机制的创新

2.1 加快审批流程

在项目审理中,用“否定报备制”检查“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用“首问责任制”加强“AB岗工作制”。要求接办与受理同时进行,在第一时间就与建设单位沟通并且确定好现场查勘等相关事宜,让技术骨干前台受理、咨询,必须保证资料齐全。采用“AB岗工作制”,坚决杜绝建设单位报建的“扑空”。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超时默认制和两次办结制,坚决禁止层层汇报制。符合报建规定的,坚决要求在承诺时间内办结,快速反映解决问题。形成共同服务、上下联动,确保服务品质。用微机“红绿灯”的管理策略,要求当日办结率,公布各人周办结率,监督限时办结制,人力资源在窗口统一调配,可以有效的集中力量,确保行政提速。在报建审批过程中,应推行的工作原则是:工业项目绿色通道,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招商项目超前服务。

2.2 优化行政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应实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即规划项目报建按照“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查,限时完成”的程序进行,报建单位将不用再到各个职能部门去盖章,而是由规划主管组织协调各相关参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实行并联审批是缩短项目办理时间的有力措施。审批中涉及相关部门时,用科学的并联审批取代传统的模糊的串联审批。需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用并联审批会解决,减少建设单位不知往哪跑、多头跑、无用功的接力赛。加强沟通,慎用否决权,增加部门协调,强化行政合力。

2.3 抓好政风行风

对外要全程阳光,创新地实行“批准、批复、批驳”三种行政审批方式。限时办结,文字量化明确,不得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或口头答复。暗箱操作,推诿、拖拉等腐败土壤将失去存在的空间。审批环节全部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理后,避免出现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破除“官即管”的观念,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要有效的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使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程序公开化、透明化,显著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2.4 强化依法执政

必须严格按《城乡规划法》明确城市政府的城乡执法主体,依法行政。同时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赔偿法》和《刑法》加大对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保证规划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并能独立执法的社会环境。加强规划部门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执法体系。目前城市规划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已经规划审批的建设项目的规划监察。随着近年来规划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建设项目的增多,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规划监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规划监察的职能越来越重要。随着形势发展,依法行政工作的推进,城市规划工作面对着新的课题,规划监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鉴于以上问题,为了切实加大规划监察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监察机构的机构规格显得尤其重要,以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

3 提高编制水平

3.1 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 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 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門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 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强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4 城乡规划管理应体现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并重

4.1 规范公示内容和程序

一是明确规划许可内容建设项目的批前、批后,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工作依据、办事程序和时限及查处结果;二是社会监督和投诉方式,受理时限和程序;三是形成横向覆盖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察三大职能,纵向覆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阳光规划”体系。

4.2 拓宽公示形式和载体

对不同的公开内容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一是通过规划网站、报纸、公示牌和规划展示馆,开展四位一体的项目审批规划公示;二是采取调查问卷、广场咨询,召开座谈会、规划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公示;三是通过咨询、征询、听证、论证、评审等方式,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和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公示;四是依托行风监督员、专家组、咨询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等队伍或载体开展公示。

4.3 加强公示互动和沟通

在公示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众参与,及时处理答复群众意见。采取畅通信访渠道,公布信箱、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等方式,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对各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研究,落实具体经办的责任处室和责任人。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重视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执法教育和监督,从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效能监督机制入手,立足实效,强化措施,推进城乡规划系统整体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卓,吴志华.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1,(05).

[2] 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9,(06).

[3] 负娟.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