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历程和方向

时间:2025-01-05

付丹丹

摘要:中国的建筑自古至今,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将对中国的建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历程和方向予以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历史发展;历程;方向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也都具有着各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原始社会时期(约距今9000~4000年)——营造意识的启蒙阶段

该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当时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

二、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初具雏形阶段

此阶段包括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夏(公元前2070~前1600午):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也明显提高;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大门开在中轴线上,门外有屏,前院的堂与后院的寝之间有穿越相接,两侧为与基地等长的厢房,房屋内用木柱,外为土墙,遗址中发现有少量的瓦,说明西周时有瓦,可能只用在屋頂局部,西周铜器令簋的器腿上有斗形支撑物,至此,中国建筑的最显著特征,即木构架承重、院落式布局已经呈现,说明中国建筑的雏形已经具备;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就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1911年)——基本成形阶段

综观封建社会初期阶段历时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到汉代已经确立,至此,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综观封建社会中期阶段历时700余年,以唐代为高潮,长安城规模之大,列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峰,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拱雄劲。建筑风格明朗、雄健、伟丽,本阶段中国建筑体系达到成熟。

综观封建社会后期阶段历经600余年,其中元代除受宋代影响外,呈现出若干新的趋向,明清建筑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明代在经历数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之后以一切恢复正统为国策,在建筑方面制定了各类建筑的等级标准,明代修建的紫禁城宫殿、天坛、太庙、陵墓等都是规则严整的杰出之作,清中叶之后,受《工程做法则例》约制,官式建筑过分程式化,建筑风格不免趋于单一拘谨。

四、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也有了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五、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

现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的部分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对于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对于联户型、多户型住宅: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高层公寓三类,大都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出售:对于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是从欧洲输入的密集居住方式,后来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而 “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的外廊式楼房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公用的上下水设施,一个大院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对于高层公寓,这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和地价高昂的产物,高的达十层以上,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的底层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

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各种近代工业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木构架厂房:中国手工业作坊一向采用木构架结构。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前期,许多厂房仍沿用这种传统结构,到了后期,在新建的大中型工厂中,旧式木构架厂房已被淘汰;二是砖木混合结构厂房:以砖墙、砖柱承重,上立木屋架的砖木混合结构厂房,是19世纪下半叶大中型厂房最通用的形式,到了20世纪,中小型工厂也仍在继续沿用;三是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钢结构厂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普遍应用于机器厂、纺织厂等工业建筑。

而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与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只是简单的对中国建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历程和方向予以了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建筑哲学概论》:顾孟潮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2] 《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许溶烈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