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5-01-05

杨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本文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八个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理顺,希望通过这些方面使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能够步上健康发展之路,可以使历史文化保护区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促进各方面的和谐。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方面的发展使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在城市建设中,中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全部拆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保留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从分散保护变为整体保护,从消极保护到积极保护,把保护、利用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化道路,用发展促进保护。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发展好的趋势,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主流,应该推广此类理念和做法。

针对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八个方面分析历史保护文化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让历史文化保护区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得以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达到生态平衡,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经济有效,适宜人民,富有文化的综合效果。

1、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用发展促进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目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资金来源有二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实现自力更生。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靠财政拨款已不现实,历史文化保护区必须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经济,把保护、利用和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坐地画牢。我们既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又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发展这两者的互动关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寻找符合城市发展特色的保护历史文化之路,以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在西安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历程中,它们的做法应该被大家学习。

2、注重社会公正,留住原住民。

城市和建筑能够反映社会公正,社会公正要关怀城市中的广大居民及弱势群体,不断缩小穷人和富人之间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差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要有原来的居民,促进社会和谐。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利用中,应该对区域内的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或改造,保留住原始居民。如果有部分有条件愿意迁出的要疏散出去,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或相应补贴帮助这些保护区的居民提高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水平。在福建泉州旧城区中山路保护与整治项目,其做法就是不把老居民赶出市中心,值得宣传推广。

城市公共设施安排上,不能忘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民,而不只是去依靠这些来牟利,要更好地方便历史保护区居民的生活。历史保护区中为了服务居民衣食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必须要在不破坏历史保护区历史风貌下进行妥善安排,才是为历史保护区的广大居民服务。2005年《上海市菜市场和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纲要》就体现了为大众生活方便的服务思想。

3、转移其他,确保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保護区由于历史原因,夹杂了本不属于它的有些功能和组成部分,使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明显地体现出来。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中,我们可以考虑将不能完全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那部分内容进行异地迁移,缓解历史保护区的矛盾和压力,使历史文化保护区得到更多地保留,区域内的生活居住环境水平也可以得到改善,保证了历史保护区的历史文化不再受到破坏,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也使历史文化保护区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缓解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矛盾和压力,确保历史文化保护区能够得到更多保留,从而能够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发展相应的历史文化产业经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4、居民参与,改善居民环境

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脱离原有居民,而且还需要他们进入投入到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事业中来,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同时也会对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有巨大的改善作用。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尽量多留下一些老居民,多保留多改建符合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的历史建筑。居民的参与,不仅是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事情,他们还会提出他们对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使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从而使居民有了更好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自觉地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设施进行维护,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居民的利益,居民的事情、居民参与办理,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利用的良好状态,这样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才具有原真性,才更能持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5、运用微循环法改善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老街道环境要比新区差,相应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老化,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电讯、冬季取暖以及公厕、垃圾站和生活服务商业等设施都不能适合保护区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采用微循环法和有机更新的理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等能够体现区域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进行严格保护,原则上不允许大拆大建,主要街道不再加宽,对基础设施进行积极改善,满足区域居民的生活发展需要。这样就可以保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长存,又可以改善、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的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所以出发点需从对其基础设施和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减少区域环境污染、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建筑空间容量等方面进行,这才是改善重点,总的原则是逐步改善,并不是所谓的大改造。

北京在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中,对缓冲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就是采用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法,对区域内的胡同、四合院进行严格保护,原则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则不再继续加宽,基础设施积极改善,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6、实施减法,保持和谐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本区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一定要把控好相应的尺度,尽量保持原有尺度加以改善提高环境质量,对于高大建筑是严令禁止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所有建筑,道路等必须维持原有尺度,保护原有空间环境风貌,注重整体建筑群的尺度和谐,延续原有的韵律节奏,保存住原有的形象。

西安的钟鼓楼历史文化保护区在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规划和建设,建筑尺度和体量掌握非常好,整体和谐。但区域内的西南角、东北角仍有两个大体量的建筑矗立着,尺度太大,破坏了这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保护风貌,为了保护钟鼓楼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建筑群的整体尺度和谐的面貌,对这两栋建筑进行了减法整治。

7、保存院落,人地共生

合院或天井这一组织结构式中国城市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建筑和自然融合的极好形式,合院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夏日遮阳、冬日进光,栽植花木在院中,使人接近自然,同时还有交通枢纽的作用,这样说来,院落优点很多,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和活动。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我们要注重传统院落的保护,院落建筑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这一院落建筑布局。在历史文化保护区里要保护好这一特色,在保护和利用中要继承并根据新的需求来发展它。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需要对院落原样保护,对以原有传统布局的院落加以修缮保存,可以在不破坏区域肌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建筑高度。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应少建或不建巨大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自然条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居民创造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并与区域历史文化有机融合。

8、保持肌理,新旧结合

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肌理,是从整体保护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建筑布局、尺度和立体轮廓,道路布局结构等。从全面保护的原则出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结构和建筑面貌,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有肌理得以保存。目前新旧结合可以采用绿带分隔联系和主要道路联通这两种做法。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肌理保持不变,建筑按原样修缮保留,对外通道尽量在保护区边缘,并且与新城区道路连成一体;也可以将绿化带将历史保护区与新城区分隔,保持新旧城区的有机结合。

福州历史上名人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福州的“三坊七巷”,这里由古老的街巷、古河道、桥梁、坊垣、榕树组成,包括商贸和居住区,体现出福州地道的历史文化。在对待“三坊七巷”保护问题上,开始交给了商业公司,将本来的历史文化风貌改得面目全非,历史文化和原有旧城肌理被毁掉了,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

现在三坊七巷的保护坚持全面性,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全面调整,原有街区的结构和建筑面貌保留,保留住这一地区的肌理。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城市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区域,是城市的标志性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好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历史文化区域内的各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发展产业经济,以发展促保护,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公正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的社会保证,可以促进区域社会的生态平衡;转移其他,是彰显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措施;居民参与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的民众基础,符合了社会发展情况,也有效满足了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快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用微循环法改善基础设施是符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不仅节约了资源,促进环境友好,而且可以最大化地保存历史文化风貌,使历史文化得以长存;实施减法,保持和谐是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面貌特征的最好办法,避免人为干预或破坏;保留院落,人地共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基因保护和体现的基本做法,保持肌理、新旧结合是历史文化保護区整体保护的有效手段。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可以使历史文化保护区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得以长久遗留,提高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发展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促进各方面的和谐。

[【课题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项目:Z131100000113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