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榆阳区桑树开发利用现状及桑园提质增效措施

时间:2025-01-06

付守平,李红美*,刘艳琴,张生平

(1.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榆林 719000;2.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局,榆林 719000)

我国是桑树重要的起源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1]。我国先民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伟大创举,推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并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到现代,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中国在桑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研发出多种技术和产品投放市场,其中蚕丝被、桑枝食用菌呈现产业化发展的态势。2015年以来果桑产业以桑葚、果桑园为依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2]。近年来,桑树作为生态林树种在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3]以及桑资源的多用途开发价值逐渐被发掘,在榆阳区进行桑树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桑产业,研究桑园提质增效措施的核心技术,是有效发挥桑树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改变当前桑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缓解林农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有效途径。

1 桑树开发利用现状

榆阳区多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大量植被和草原遭到破坏,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撑着巨大的开发压力,成为制约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发挥沙区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榆阳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桑树,榆林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群众增收为目的,有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不断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桑树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榆阳区发展起来4 000 hm2桑园基地,大多分布在南部山区,主要品种为小叶桑。

经过对榆阳区现有小叶桑园的分析发现,大多桑园树龄较长,树体老化;布局差,缺株多,分布零散;病虫害危害严重,撂荒桑园较多。一直以来,桑产业生产规模小,投入成本少,科技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桑产品综合开发模式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桑农积极性不高,加之桑农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接受新技术,推广工作严重受阻。此外,大部分桑农经济基础薄弱,生产需要提高投入成本,发展桑园、建立加工点等资金欠缺,导致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急需培养一支蚕桑专业技术队伍,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对桑企业及桑农进行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引领桑产业高效发展。为此,探讨桑园提质增效措施是前提,是基础。

2 桑园提质增效措施

2.1 推广优良品种丰产栽培

2.1.1 选择优良品种

栽种优良品种首先应该选育具有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长、节间密、枝态良好、发芽率高、叶片大而厚、叶质好、花果少等优良性状的高产优质桑品种,这是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对不同地区选出适应不同环境及抗病的桑品种。山地丘陵一般土壤是比较瘠薄,肥源缺乏,水土容易流失,易遭旱害,应选抗旱耐瘠的品种,而盐碱性比较高的地区就需要选择耐盐碱性强的品种,北方寒冷地区要求抗寒性强的品种;晚霜地区要求发芽迟、生长快、副芽多的品种,多风风大地区要求木质坚硬、叶形小而长、不易被风吹破的品种。目前在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试点栽植的蛋白桑、无籽大十果桑、红果2 号、8632 果桑等品种抗旱、耐寒,抗病性、抗逆性强,产量高,果叶兼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1.2 合理安排布局

根据桑园的生产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确定桑园的栽植区域及规模。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化分散为集中、化零星成片,依据地形、地势等条件,以有利于桑园丰产优产,便于运输和管理为原则,合理优化桑园布局。一般桑园土壤不能过于贫瘠,周边基础设施应相对健全,尽量避开工厂和矿区开发地等。同时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综合衡量确定桑园种植规模,不是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

2.1.3 栽植技术

冬春栽桑,应轻度修剪过长的主根,促使侧根多发,栽植前,用混有磷肥的泥浆蘸根,利于发根成活。苗木定植时间以秋末桑树落叶后至第二年开春萌芽前最好,要求土温稳定在10~12 ℃。对于果叶兼用型品种,定植前整平土地,采用高畦栽培,畦面1 m,桑苗栽在畦中间,畦高50 cm,这样种植,有利于排水和桑苗的生长。稀植桑果可采用2.0×1.5(m)的行株距,公顷栽3 330 株,密植园可采用1.5 ×1.0(m)或1.3 ×1.3(m)的栽植形式。把桑苗根部埋入桑行土中,盖土轻提使根伸展,踩实再覆一层松土,要求超过根茎部3 cm,淋足定根水。定植后畦面可以铺地布,防止杂草生长,并能减少水分蒸发。

2.2 推广桑园高效管理模式

推广标准化桑园高效管理模式,适度集中、连片发展,加强土壤管理、配套桑园设施的标准化及基地建设技术。

2.2.1 耕作

桑园翻耕方面抓住三个时期,即冬翻、春翻、夏翻,可进行机械化耕作,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

2.2.2 施肥

重视科学施肥,做到“普施冬肥、增施春肥、早施夏肥、重施秋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桑园专用有机肥、绿肥埋青、田间铺草、叶面喷肥等促产增效措施。采用正确的施肥方法,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有机肥复合肥相结合,堆肥、厩肥、绿肥等有机肥采取开沟施肥。春肥一般2~3月,务必在桑树发芽前完成,以保证肥效。夏肥,5 月底至6 月。秋肥7 月底至8 月上旬。冬肥在12 月至1 月,结合冬季桑枝修剪进行,以施有机肥为主。

2.2.3 修剪

抓住最佳修剪时机,使用专用修剪工具,合理修剪,及早养成树形,为丰产稳产奠定基础。一般冬剪在桑树叶落后至萌芽前进行,过早或过晚,养分损失大,树势削弱重。夏剪是冬季修剪的补充,一般在桑树萌芽生长后进行,主要任务是使幼树增加枝条数,加速整形进程。

2.2.4 防虫

桑树全年防虫治虫4~5 次,即3 月上旬、夏伐后、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7 月下旬至8 月底、10 月底至11月。考虑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施肥除虫机械化、自动化、病虫害的科学监测和预报等,及时发现,正确防控,安全用药,有效防治。

2.2.5 树龄配置

针对不同的桑树品种,合理搭配栽种时间阶段、比例,逐步使桑园在树龄树势方面做到种植、补充、接替、轮换、淘汰有序进行,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一般保持青壮可采收桑树在80%以上,需要抚育的幼桑和等待复壮的老桑比例不超20%。

2.2.6 桑叶增产提质

桑树春季摘心是提高叶质、增加产量的关键措施。采摘园大多是中干矮冠树形,通常摘心在5 月下旬,实地观察单株生长情况,一般摘去枝梢顶端2~3 cm,长得快的先摘,长得慢的后摘。采叶时,隔行采叶,据调查,隔行采叶比不隔行采叶的桑园,每根枝条少脱落2~4 片桑叶。适时、适度合理剪梢,剪梢长度以枝条长度1/4~1/3为好。

2.2.7 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加强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便于组织生产、物资供应、经营管理等。桑园内道路分干道和支路。干道一般宽3~5 m。支路根据地形和工作需要设置,宽2 m 左右。丘陵山地桑园可建筑迂回的盘道,上下坡度最好不超过10°。排灌系统可与道路系统结合配置,使桑地能灌能排,达到旱涝保收。

2.3 推广桑园林下经济复合种植模式

“桑叶养蚕、桑枝种菇、菌糠肥桑”的农、副有机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是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和创新[4],推广桑园林下养殖、种植,例如:桑—菜、桑—草、桑—鸡、桑—莓等模式,实现“桑禽互补,种养结合”,拓宽桑园增收途径,可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桑产业良性发展。

2.4 推广桑树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围绕桑产业进行桑叶、桑黄、桑葚等新资源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保健食品、饲料、食品添加剂系列产品开发。新建桑叶初加工点,推广桑叶茶、桑叶菜、桑叶粉初加工技术。深度开发桑叶、桑葚、桑枝加工技术,研发桑叶乌龙茶及红茶、桑葚汁饮料、桑葚酒及膏滋加工技术,桑枝切片加工技术并进行推广。提高当地桑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储备多学科技术人力,打造集科研、基地建设、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桑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我国有许多典型事例,湖北省英山县桑和平面专业合作社提出了“从一棵桑升级为‘七个一’(即一杯茶、一片药、一桌菜、一杯酒(醋)、一床保健被、一台戏、一日游)”战略[2],效益显著。

2.5 推广桑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化运作模式

由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引导,通过培植典型示范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民经纪人,通过登门技术指导、与农户牵线搭桥等多种途径,实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产销”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新建桑叶初加工点,对鲜桑叶按保底价进行收购。同时搭建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与市场对接,打通中间环节,形成产供销绿色通道。

4 结语

桑园管理是提高桑树生长的关键,随着榆阳区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小叶桑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必须加强对桑园的管理,对中低产桑园进行翻耕、除草、施肥,并且做好整形修剪,促使桑树复壮生长,同时要结合本地桑园实际情况,对桑园中的病虫害进行处理,以此提高桑树产量和质量。通过推广桑树抚育管理技术,建立标准化桑树示范园,不仅可以保护好退耕还林成果,还可以改善桑树生长情况,提高桑园产出。桑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能有效利用桑叶、桑葚、桑枝,充分挖掘桑树潜在价值,延长桑产业链、提高行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发展、加快桑加工企业的建设步伐、增强桑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