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6
滕继荣,何礼文,李仁洪,王钧亮,李宏飞,丁雪梅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文县 746400)
白水江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存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us、珙 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等。国内许多学者对区内脊椎动物做过调查和研究[1],最全面的研究为白水江保护区科学综合考察[2];最新研究为2015 年发表,甘肃省新记录鸟类2 种,保护区新记录鸟类10 种,核实保护区文献记载鸟类2 种[3]。2014 年,白水江保护区开始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和数码相机进行野外监测,拍摄的影像资料中不仅有大熊猫、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Milne-Edwards、羚牛Budorcas taxicolorHodgson 等珍稀大型兽类,也有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Geoffroy St.Hilaire、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Verreaux、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Hodgson、血雉Ithaginis cruentusHardwicke 等珍稀保护鸟类。在大量影像资料中,通过筛选鉴定,发现保护区新记录动物5 种,核实保护区文献记载动物1 种,现予报告。
白水江保护区主体部分属于岷山北坡,其余属于西秦岭山地。区内沟深谷狭,地貌复杂,两江、六河、三百多条沟系贯穿其中,高差悬殊,最高峰为岷山东延摩天岭的双驼峰,海拔4 072 m,最低点位于岷山—秦岭分界处的白龙江麒麟寺江面,海拔595 m。境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顶到山脚依次为高山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水平位置处于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汇地带,四季温热多雨,年均气温15.6 ℃,年均降水650 mm。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已查明脊椎动物33 目100 科278 属495 种,其中鸟类17目45 科135 属288 种,兽类7 目28 科59 属77 种。
2014 年10 月,在全区近1 000 km2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根据区域、人员、经费和地理特征设定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区)66 条(块),随机样线(区)14 条(块),样线上选择合适位置安置红外触发相机自动监测,共布设红外触发相机115 台。野外调查时,沿样线行进观察并采集红外触发相机数据,数码相机拍照所见动物实体或活动痕迹,填写监测表格。各保护站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野外监测及数据采集工作,通过数据库汇总上报管理局。
截至2019 年年底,获得野生动物照片(影像)近10 万张(段),通过查看、筛选,鉴定确认保护区新记录动物5 种,分别为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Verreaux、藏雪鸡TetraogallustibetanusGould、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Horsfield、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Seebohm、岩羊Pseudois nayaurHodgson;核实保护区文献记载动物1 种,即亚洲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Vigors& Horsfield。
1)红翅噪鹛
2017 年5 月4 日,BSJJC-053-H1 号 红 外触发相机拍摄到1 只雀类照片,栖于竹林地面,拍摄地点为碧口保护站辖区李子坝哑巴咀(105°5′12″E、32°37′16″N,海拔2 149 m),生境为针阔混交林。该鸟额、头顶、后颈、上背赭栗色;眼先、颊、脸、眉纹、头侧黑色;耳羽银灰色,具黑色轴纹;腰和尾上覆羽棕灰色;中央尾羽深江,外缘鲜红色;初级覆羽鲜红色,其余覆羽赭栗色;飞羽暗褐色,外翈具宽阔的鲜红色羽缘,往内鲜红色逐渐扩大到整个外翈,形成一大块红色块斑,极为鲜艳夺目;下胸、上腹和两胁浅赭栗色;脚趾黑褐色,微带黄色。对照郑作新[4]、王香亭[5]、钱燕文[6]等人描述和网络图片,确认该鸟为红翅噪鹛。红翅噪鹛,又名丽色噪鹛,栖息于茂密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地面或近地面处;国内分布于四川省的屏山、峨眉、汶川、甘洛、马边、峨边、天全、宝兴、彭县、康定、都江堰,云南省盐津、绥江、永善、大关,和广西省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东京湾西部。红翅噪鹛未见报道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属该区鸟类新记录。
2)藏雪鸡
2017 年10 月5 日,BSJJC-006-H1 号 红 外触发相机拍摄到1 只雉类照片,栖于林下地面。拍摄地点为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辖区石垭子梁(104°17′46″E、32°55′7″N,海拔3 245 m),环境为针阔混交林。该鸟体形与家鸡相似;头、胸及枕部灰色,喉白色,眉苍白色,白色耳羽有时染皮黄色,胸两侧具白色圆形斑块,眼周裸露皮肤橘黄,两翼具灰色及白色细纹,尾灰色且羽缘赤褐,下体苍白有黑色细纹。对照郑作新[4]、王香亭[5]、钱燕文[6]等人描述和网络图片,并经兰州大学张立勋教授辨识,确认该鸟为藏雪鸡,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藏雪鸡,俗名淡腹雪鸡、贝母鸡,多栖息活动于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苔原和裸岩地带;国内分布于西藏各个地区,在青藏高原周围的新疆、甘肃、青海、四川高山地区也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国外分布于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塔吉克斯坦。藏雪鸡未见报道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属该区鸟类新记录。
3)长尾地鸫
2016 年6 月1 日,BSJJC-055-H1 号 红 外触发相机拍摄到1 只雀类照片,栖于竹林地面。拍摄地点为碧口保护站辖区李子坝银厂沟(105°9′40″E、32°40′12″N,海拔1 995 m),环境为针阔混交林。该鸟头部面向石壁觅食,从照片看尾长,外侧尾羽端白,上体单一橄榄褐色,胸腹部具鳞状黑白斑纹,翼下特有2 道白色粗纹,翼上横纹较显著,橄榄绿色,翼斑皮黄而非白色,对照郑作新[4]、王香亭[5]、钱燕文[6]等人描述和网络图片,并经兰州大学张立勋教授辨认,确认该鸟为长尾地鸫。长尾地鸫,多栖息于针叶林、灌丛、河谷杨林,常成对在地面活动;国内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长尾地鸫未见报道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属该区鸟类新记录。
4)绿翅短脚鹎
2016 年11 月20、21 日,人工拍摄到2 只同种雀类照片,栖于树枝。拍摄器材为佳能70D相机加EF100-400 镜头,地点为红土河保护站辖区枫相乡麻地湾村陈家沟社(105°13′59″E、32°56′19″N,海拔1 289 m)。该鸟中等体型,体长约23 cm;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先端具明显的白色羽轴纹,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喉部白色具纵纹,上体灰褐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白色,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腹部及臀部偏白色,尾下覆羽浅黄色;嘴近黑色,虹膜褐色;脚全为粉红色。对照郑作新[4]、王香亭[5]、钱燕文[6]等人描述和网络图片,确认该鸟为绿翅短脚鹎。绿翅短脚鹎,俗名绿髈布鲁布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常3~5 只或10 多只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国外分布于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岛等地。2016 年,甘肃裕河保护区发现该鸟,发表为甘肃省鸟类新记录[7]。绿翅短脚鹎未见报道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属该区鸟类新记录。
5)岩羊
2016 年10 月21 日,BSJJC-006-H2 号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1 只羊类影像,正在觅食。拍摄地点为大熊猫繁育中心辖区石垭子梁(104°10′42″E、32°33′14″N,海拔3 297 m),环境为针阔混交林。该兽形态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头部长而狭,耳朵短小;角粗大似牛角,微向下后复上弯;通身青灰色,吻部和面部灰白色与黑色相混,胸部黑褐色,臀部和尾巴底部白色。对照王香亭描述[5]和网络图片,确认该兽为岩羊,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岩羊,俗称崖羊、石羊、青羊、山盘羊、盘羊等,常栖息于高山裸岩区,一年四季都不会到林线以下活动,性喜群居活动,有时结成数百只大群;国内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国和克什米尔地区。岩羊未见报道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区内从来没有传闻见过,在岷山东延的摩天岭地区也属首次发现,属白水江保护区兽类新记录。
6)亚洲金猫
2015 年4 月20 日 和22 日,BSJJC-005-H1、BSJJC-038-H1 号红外触发相机分别拍摄到1 只中型猫科动物影像。拍摄地点分别为大熊猫繁育中心辖区二工段(104°18′44″E、32°56′9″N、海拔2 795 m)、刘家坪保护站辖区冯家山梁(104°43′45″E、32°41′25″N,海拔2 529 m)。该兽体长78~100 cm,尾长约50 cm,体毛黄色夹杂暗黑色斑块,背脊棕黑色;眼角前内侧各有1条白纹,其后为1 棕黄色宽纹,一直向后伸展至枕部,其两侧有黑纹;眼下有1 白纹延伸至耳基下部,其上、下缘均具明显黑线;耳背黑色,耳基具灰色毛;喉和前胸有淡黑色横纹或花斑点;尾粗壮,尾尖上翘,腹面白色。经查阅资料和网络照片,确认该兽为亚洲金猫,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亚洲金猫,又名黄虎、原猫、金猫、狸豹、红椿豹、芝麻豹、乌云豹,栖息于常绿阔叶林、混合常绿山地林和干燥落叶林,以及灌丛、草原和开阔多岩的地区,多在地面活动,一般独居,夜行性,善攀爬,肉食;国外分布于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国内分布于西藏、安徽、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亚洲金猫文献记载分布于白水江保护区[2],此前历次考察均未见到实体或踪迹,本次研究核实文献记载。
2016 年1 月26 日,BSJJC-063-H1 号 红 外触发相机拍摄到另1 只亚洲金猫照片,体表斑点显著;同年4 月2 日,该相机又拍摄到另1 只成年亚洲金猫照片,体色为暗红褐色,斑点极不明显。该相机安装地点为红土河保护站辖区磨子沟(105°11′59″E、32°55′12″N,海拔2 130 m)。
亚洲金猫在白水江保护区属于文献记载动物[6],野外从未见其踪迹。红外触发相机用于野外监测以来,在全区海拔3 050~1 500 m 的亚高山针叶林、中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均拍摄到亚洲金猫的活动影像。由此推断,亚洲金猫在白水江保护区有较多的种群数量。
确认保护区新记录动物5 种,分别为红翅噪鹛、藏雪鸡、绿翅短脚鹎、长尾地鸫、岩羊;核实保护区文献记载动物1 种,即亚洲金猫;其中藏雪鸡、岩羊和亚洲金猫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上述发现主要来自红外触发红外相机的自动记录。白水江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地形复杂,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随着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相信白水江保护区会有更多动物新记录,甚至新种被发现,也将会有更多文献记载动物被核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