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祁连山北麓开发菌根性食用菌探析

时间:2025-01-06

单永生,葛珍

(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甘肃 民乐 734500)

菌根性食用菌是一大类真菌的统称,其菌丝体与树木根系共生形成外生菌根。据唐超等报道,已经发现的食用菌中70%左右是菌根性食用菌[1]。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几乎所有名贵食用菌,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等都属于菌根性食用菌。

近年在祁连山北麓民乐县境内采制标本,发现山林中食用菌种类不少,其中白色块菌数量繁多,发人深省。块菌,又称松露,香味奇特,口感卓异,营养丰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号称“黑色金刚石”,视为野生菌极品。白色块菌的发现让我们意识到:既然有野生块菌生存,为何不就地取材走林菌并举的产业富民之路呢?大力发展山区林业,丰富林区内块菌等野生菌根菌资源,推动菌根性食用菌产业发展,从而生态友好,经济创收。

1 研究区概况

民乐县浅、中山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属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海拔2 300~3 000 m,介于山地草原气候带和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之间,气候湿润,冬冷夏凉:年均降水230~540 mm,年均相对湿度60%左右;年均气温-1.5~5 ℃,最热月7 月6~19 ℃,≥10 ℃活动积温500~1 905 ℃。土壤类型为山地栗钙土、山地灰褐土和灌丛草甸土[2],土壤pH 值8.1~8.7[3]。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针阔叶乔木、灌木、蒿草等植物种类丰富。

2 可行性

2.1 自然野生实例

2015 年夏,在祁连山北麓采集到2 枚白色块菌(尚未鉴定,标本存放于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祁连山野生药用植物标本室),采集环境为针阔混交林下草丛间,周围林木稀疏。

除块菌外,近几年研究区山林中陆续发现的菌根菌还有很多:和白色块菌同时发现的是棕黄丝膜菌Cortinariussp.、蓝紫丝膜菌Cortinariusp.、轮纹乳菇Lactariussp.;2017 年青龙寺山林采到一种灰褐乳牛肝菌Suillussp.;2018 年马蹄寺山林中采到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和马蹄红菇Russulasp.、乳菇Lactariussp.各一种。另有乡民采集出售一种松林优质食用菌,当地俗称松巴菇,收购价很高,收购商称为松乳菇Lactariussp.。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菌根性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上述发现充分说明,民乐县所属祁连山北麓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林木资源等条件适宜多种菌根菌生长。

2.2 半人工栽培实例

人工栽培菌根菌难度极大,目前无法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几乎全是菌根菌[4],而在人工林中却能发现半野生菌根性食用菌。

2018—2019 年夏秋季节,民乐县城区公园人工油松林[5]和落叶松林发现两种乳牛肝菌Suillusspp.大量生长,一为草黄色,一为灰褐色。经初步鉴定,灰褐色乳牛肝菌与2017 年青龙寺所采为同种。民乐县城区公园位于祁连山北麓,新建不久,原为荒滩石堆,本无乳牛肝菌自然生长。野外考察及走访证实,这些乳牛肝菌是随着松树移栽定植而来的野生菌类,原生于祁连山林区。

乳牛肝菌是典型的外生菌根菌。在油松和落叶松移栽前,乳牛肝菌孢子萌发,菌丝深入松树根尖皮层细胞间形成菌根。松树定植后,经三五年的孕育,菌丝体扩大到一定规模,遇到适宜的温湿光热等气候条件,其子实体便破土而出。这是民乐县境内一个无意识的、菌根菌半人工栽培的成功实例。实际上,在生产实践中,菌根性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正是以这种方式开展研究并商业化的。

上述事实表明,结合“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营造食用菌林,在祁连山北麓发展块菌等菌根性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完全可行。

3 设想

菌根性食用菌半人工栽培,即半野生状态下的栽培,以食用菌林的营造为基础。一方面人为控制地形地势及环境湿度等关键生育因子,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尽量借助当地自然资源和立地条件,从适应性方面提高栽培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3.1 菌根性食用菌林

菌根性食用菌林是一种新兴的生态经济林[6],是专门针对菌根性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营造的种植园。实施步骤:培育菌根菌宿主苗木,接种菌根真菌,待真菌与苗木根系共生关系稳定后,移栽定植管理。经过三五年的培育,菌丝体生长形成稳定的菌丝网络系统,环境适宜时,在林下生出子实体。

从真菌接种技术而言,食用菌林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接种技术,起始于18 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在出产野生块菌的土地上育苗,通过自然感染获得菌根化苗木。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成本低;弊端在于苗木生产效率低而不稳,还可能感染杂菌。第二阶段,现代接种技术,关键是孢子悬浮液技术应用于菌根化育苗中,1978 年成功收获黑孢块菌子实体,从此被广泛应用于菌根性食用菌研究和商业化生产[7]。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已有不少试验成功的报道[4]。

3.2 菌类与宿主树木选择

选择宿主树木是菌根性食用菌半人工栽培的关键环节。

菌根性食用菌半人工栽培,既要考虑菌类本身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还要重视树木的环境适应特点,更要关注菌根菌和树木之间共生关系的建立,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名贵食用菌未能人工栽培的主要原因。香菇等腐生性食用菌人工栽培,只需单独考虑菌类本身的适应性即可,因而易于成功。但菌根性食用菌栽培,菌、树及二者共生关系的建立,三方面缺一不可。

一种菌根菌可与多种树木共生。目前,在菌根性食用菌半人工栽培中,普遍方式是直接引进菌根化苗木。法国、意大利等国菌根化育苗技术成熟,为主要苗源国。但此举成本太高,还有带来境外病虫害的可能,且引进的菌根化苗木不一定适应当地环境。为避免这些弊端,也有个别生产者,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土树木为宿主培育菌根化苗木,营建食用菌林[8]。从适应性角度考虑,这种方式不论对真菌还是树木都是最佳选择。

共生树种和菌类最好都选用本地品种。菌类以本地山区所具有的、营养价值较高、食用品质或药用品质较好的种类为对象;共生树种,无论是针叶树还是阔叶树,都使用菌类采集地的树种。这种选择,从经济角度来讲,也许不是最优方案,但菌类和树种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肯定最优,菌与树的共生默契度肯定最高。以这种方式发展菌根性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方法简单,有利于早出菇早收益。

4 意义

发展菌根性食用菌,目的在菌,实效在林。只有管理经营好食用菌林,才能保障菌根性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菌与树的共生关系中,一方面,菌根菌赖以生长的营养几乎全都来自宿主根系,营造食用菌林并保证菌丝与根系形成良好稳定的共生关系,是成功产出菌根性食用菌的关键;另一方面,树木根系又借助菌丝网络系统扩大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范围,并因菌丝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的作用而增强对土壤矿物质的吸收能力。多项研究证明,植物与真菌间这种共生关系互惠互利,既利于树木生长,又可增强树木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量[4,9]。还有研究表明,针叶树和一部分阔叶树缺少根毛,需要菌根菌帮助吸收,没有菌根菌就会生长受阻,甚至死亡[10]。

在祁连山北麓发展菌根性食用菌林,不仅能有效扩大林地面积,而且一旦成功,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因此受益:林地内大型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林荫的扩大而增加,进而促进以菌类为食的小型动物繁盛,动物采食活动反过来又为真菌孢子的传播带来便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因此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

因此,发展菌根性食用菌半人工栽培,其实质在于以生产食用菌、保护优质菌类种质资源之名而兴保护林木、保护生态之实,有效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

5 结束语

民乐县境内有白色块菌、乳牛肝菌、松乳菇等多种野生食用菌根菌分布,也发现2 种乳牛肝菌随着油松、落叶松移植出现于人工林中,成为无意识半人工栽培的成功实例,说明祁连山北麓完全适宜菌根性食用菌栽培。菌根性食用菌人工栽培难度极大,但营造食用菌林,模仿野生进行半人工栽培,可化难为易,提高造林及养菌出菇的成功率。选本土菌类作为发展对象,并以本土树木营造食用菌林,在祁连山北麓发展菌根性食用菌产业,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保护和丰富了野生菌种资源,还能迅速扩大造林规模,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更是有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