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6
许宏刚,朱亚灵,欧阳经政,吴永华
(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经济林以生产干鲜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香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既是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兰州素有“瓜果城”的美誉,生产的冬果梨、软儿梨等在陇上曾颇具盛誉[2]。近年来,兰州市经济林发展很快,但综合效益较差,能够代表区域特点的产品比例偏低。由于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经济林资源家底不清,各区县存在盲目发展等现象,受市场波动影响,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兰州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平均海拔1 520 m。全市面积1.31万km2,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永登、榆中、皋兰3县,以及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干旱气候,干燥少雨,年降水155.3~546.7 mm,平均 327 mm,集中在 7~9 月,占年降水量60%以上;年均蒸发1 446.4 mm,为年均降水的4.6倍,年均空气相对湿度58%;年均气温11.2 ℃,极端最高气温39.8 ℃,极端最低气温-19.7 ℃,平均日较差12.9 ℃,≥10 ℃活动积温3 354.6 ℃;年均日照2 446 h;年均无霜期186 d,最大冻土层1.2 m。植被以荒漠草原植被类型为主,土壤以黄绵土、灰钙土为主[3-4]。
截至2019年,兰州市经济林种植面积13 666.97 hm2,主要树种11个:苦水玫瑰、梨、苹果、枣、杏、核桃、枸杞、桃、花椒、山楂、李。其中苦水玫瑰属特种经济林树种,收获花蕾,食药兼用;梨、苹果、杏、桃、山楂、李为水果类;枣、核桃为食用干果类;枸杞为食药兼用干果类;花椒为调料类干果。兰州市经济林品种丰富,涵盖了我国北方主要传统经济林树种,“瓜果城”之誉名副其实。
图1显示,兰州市经济林分布不均,种植面积永登县一枝独秀,皋兰、榆中2县尚属可观,红古、城关、西固、七里河4区归于平庸,安宁区一丁至微。苦水玫瑰为永登县传统特产,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该树种属于大中型灌木,适应干旱寒冷环境,栽培少受地类限制,连片种植面积大。皋兰、榆中2县为农业区,县域辽阔,经济林作为传统副业,种植历史悠久,面积较大。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为城区,所辖郊区狭窄,经济林种植历史尽管同样悠久,但可用土地资源有限,其中安宁区作为近年开发热土,经济林地多被转为他用,所剩无几。总之,兰州市经济林在各县区之间分布不均,既有历史的传统原因,又有现实的区位因素,两者共同影响着兰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和效益。
图1 兰州市各区县经济林种植面积
兰州市经济林树种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种植面积占优势的有苦水玫瑰、梨、苹果、枣、杏、桃、核桃等7个树种,每个区县则1~2个树种当家,单个树种都未能在全市层面上形成规模优势(图2、图3)。苦水玫瑰、梨分别在永登县、皋兰县集中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其他树种均分散在多个区县种植,连片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苹果在兰州市各区县均有分布,种植面积以城关区占比最高,其次为七里河区、榆中县。梨主要分布在皋兰、榆中2县,种植面积以皋兰县占比较高。杏集中分布在永登、榆中2县,种植面积以榆中县占比较高。桃集中分布在皋兰县、七里河区、安宁区,种植面积以安宁区占比较高。红枣主要分布在皋兰县、安宁区、红古区,种植面积以皋兰县占比较高。核桃主要分布在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种植面积以红古区占比较高。李仅在红古区种植较多,但总量很小。枸杞主要在永登县种植,并有一定规模。花椒为近年引进的新优树种,以榆中县新增面积最大,占到兰州市花椒种植的绝大部分。苦水玫瑰在永登县规模化连片种植,面积大,占到兰州市经济林总面积的1/3,很早就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兰州市最具特色的经济林产品。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兰州市经济林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在兰州市经济林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兰州市各县区林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种植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不能形成全市层面上的优势经济林产品,就难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兰州市许多地区出现“卖果难”“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市场供不应求的名、特、优、新产品比例依然偏低,如皋兰软儿梨、安宁白凤桃等。每到果品集中上市季节,随着多地产品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兰州市个别地方产果不摘果、增果不增收,景象惨痛,极大挫伤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图2 兰州市经济林树种结构
图3 兰州市各县区经济林树种种植比例
兰州市经济林种植结构不够合理,布局不均衡,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发展过程中出现而没能及时解决的几点。
兰州软儿梨、冬果梨、白凤桃为本地优势果品,在保护和挖掘其品牌效益方面工作不够,尤其兰州软儿梨、冬果梨是皋兰县果农经过长期栽培实践,结合当地气候、自然条件筛选和市场竞争而保存下来的品种,地方特色突出,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受电商影响,部分果品可在线上销售,但由于果农在种植上依然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导致果品不能形成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不高。有的果农甚至为了追求产量与效益,过量使用植物激素和化学肥料,导致果品品质下降。因此,在市场波动大之下,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缺乏先进的贮藏保鲜技术,鲜食水果采摘后因滞销而变质败坏,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果农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经济林产业发展。资金及技术力量薄弱是兰州市果品贮藏的常态,且由于管理和经费等原因,科学研究与生产脱节,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果品的采后生理规律未能深入系统研究,限制了贮藏保鲜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发展经济林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目前,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已成为经济林的主流模式,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近年来,兰州市经济林发展较快,由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果品质量监测等研究相对滞后;专业技术培训、新优品种推广工作不到位,再加上果农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林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经济林发展,政府应起主导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来组织果农生产,学习先进技术,更新老旧观念,以此增加果农收入,激发广大果农的积极性,引导果农投身经济林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和示范点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自觉地进入经济林产业,真正实现丰产、丰收。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是兰州市发展经济林的战略性问题,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作好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当地气候、自然等条件,结合兰州市总体规划调整区域布局。
经费投入是发展经济林的重要保障[5]。因此,要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示范点,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市、县资金支持,科研部门还要主动争取好的项目,为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要加强对经济林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的管理,防止截留,确保经费按时到位。完善经济林技术服务体系,保障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努力提高果农管理水平,强化科技意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激发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一批经济林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积极培育经济林产品的贮藏、深加工业和流通业,推进产业化、基地化和规模化进程,实现经济林的持续发展[1]:一是适时采收,提高产品质量,禁止使用有害药品处理果品;二是清洗分级,包括果品预冷、清洗(部分果品需干燥、涂蜡、烘干)、品质分级、大小分级、贴标签、装箱,其中分级和包装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保证果实大小一致、色泽鲜艳、商品性好;三是包装,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纸箱或塑料箱等分级包装,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害、清洁、无异味,不会污染果实,对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四是通过多种媒体开展宣传,还可通过采摘、认养等多种方式拓展销路,增加果农收入。
种植结构不够合理,布局不均衡,未能在全市层面上形成规模优势,是制约兰州市经济林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产业化程度低下、采后贮藏能力不足、政府引导及技术投入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兰州市经济林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是加强引导,合理布局;二是增加投入,技术先行;三是提高品质,加强宣传。兰州号称“瓜果城”,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其中的问题势必积淀着众多历史因素。本文研究基于现状数据分析,尚不足以深刻揭露这些历史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