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6
陈小东
(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 定西 743000)
历史上,“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陇中泛指定西市及其邻近地区,为古代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1876年,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前往新疆平叛,路经安定区,沿途所见土地瘠薄,民不聊生,于是在奏章中记述“凋耗殊常,陇中尤甚。弥望黄蒿孤城,人间阒寂……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定西的苦瘠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负荷沉重[2],其中,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安定区尤甚。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定区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三苦”精神,战天斗地,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省区实施。2013年,安定区实施列属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东河项目,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本文以安定区东河项目为对象,以项目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和数量为基础,计算分析其蓄水保土效益。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定西市政府所在地,辖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0万人;土地面积3 638 km2,其中耕地面积16.20万hm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多川少,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黄河上游支流祖厉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流有祖厉河支流关川河和西巩河;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385 mm,年均蒸发1 526 mm,年日照2 000 h,年均无霜期140 d。自然植被多为草地,植物以禾本科、菊科、藜科、莎草科为最多。安定区为典型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玉米、马铃薯、荞麦、豌豆、扁豆、胡麻、油菜等,而以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安定区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 500~6 000 t/(km2·a),水土流失面积 3 652.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0.64%。
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中,安定区东河项目被批准建设,执行期2013—2017年。项目完成后,分类整理统计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2013—2019年蓄水保土效益采用水文统计模型遵照国家标准[3]计算,结合水保法和概念物理模型法进行分析;计算参数以张富等人[4]、王晓红等人[5]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项目区现场考察确定。计算参数:水平梯田、人工造林、封禁治理蓄水模数分别为 174.58、26.90、275.00 m3/hm2,保土模数分别为 84.3、34.0、8.5 t/hm2,谷坊保土模数 160 t/道。道路建设属于生产配套工程,有一定蓄水保土效益,但其贡献占比微小,本文不予计算。
安定区东河项目执行期5a,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57 km2,其中新修梯田853 hm2,配套田间道路46.72 km,营造水保林4 658.41 hm2,封禁治理5 645.86 hm2,新建小型拦蓄工程谷坊145座。计算结果表明,2013—2019年,工程总体累计蓄水182.68万m3,保土15.94万t(图1)。
图1显示,封禁治理措施蓄水量远大于水平梯田和水保林两项措施,是安定区东河项目发挥蓄水效益的主体。在保土效益方面,水平梯田保土量最大,封禁治理措施其次,两者是安定区东河项目发挥保土效益的主体;谷坊、水保林两项措施保土量较小而且相近。
图1 安定区东河项目蓄水保土效益
在安定区东河项目中,封禁治理和营造水保林两项措施面积相近,但无论是蓄水量,还是保土量,封禁治理都远大于水保林。其原因在于,封禁治理措施实施区原有植被较好,已经初具水土保持功能;水保林措施实施区原有植被多已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项目营造的水保林尚处于幼林阶段,植被恢复才刚刚开始,水土保持效益因此较低。水平梯田以保土为主要功能,面积相对较小,而蓄水量主要决定于面积,因此其蓄水量较小而保土量突出。谷坊措施在沟道实施,以拦蓄泥土为主,蓄水功能既无必要,又不可能。总之,在水土保持建设工程中,不同措施的主要功能各不而同,实施位置各有适应,一体综合配置,都不可偏废。
安定区东河项目实施后,2013—2019年,工程总体累计蓄水182.68万m3,累计保土15.94万t,其中封禁治理措施蓄水效益最好,梯田措施保土效益最高。安定区东河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流失防治基础上,构建起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系统,实现了下水下拦下蓄下用、中水中拦中蓄中用、上水上拦上蓄上用,大大提高了整个安定区的土壤和水资源利用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