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5-01-07

金秋艳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

金秋艳1,2

(1.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兰州730117)

本文在分析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湿地环境及湿地功能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对策;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1 兴隆山保护区水文与湿地资源

1.1 水文概况

兴隆山保护区河流水系发育比较健全,长年流水的河道有兴隆峡、龛谷峡、徐家峡、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沟、官滩沟、新营、黄坪、马坡、银山等11条长流水河道,均发源于马啣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5 349万m3;最小的徐家峡正常径流量0.03 m3/s,年径流量90.6万m3[1]。

1.1.1 地表水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河流水溪极为发育,均属黄河水系。据统计,全区共有大小不等的河流、水溪30余条,均发源于马啣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5 349万m3。

1.1.2 地下水

保护区内气象条件优越,地貌形态独特,地质构造特殊,由于这些因素在空间分布和作用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保护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多种地下水类型,主要是位于马啣山与兴隆山的基岩裂隙潜水,是最重要的潜水类型,广泛出露。

1.2 湿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兴隆山保护区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种湿地类型,面积为1 130.85 hm2(图1、图2)。湿地水源来自大气降水,主要依靠雪水与冰碛潜水补给,全部为正常水位,没有丰枯等各类水位。pH值为7.2,总氮为0.2 g/L,总磷为0.01 mg/L,营养状况呈中性营养。

图1 保护区内各类湿地分布情况

1.1.1 河流湿地

保护区河流湿地面积为491.62 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11条,面积217.45 hm2,主要分布于兴隆峡、龛谷峡、徐家峡、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沟、官滩沟、新营、黄坪、马坡、银山等区域。季节性河流湿地有3条,面积为274.17 hm2。

图2 不同湿地类型分布面积

1.2.2 沼泽湿地

保护区沼泽湿地为沼泽化草甸,面积为627.45 hm2,主要分布在马啣山管护站海拔3 200 m以上地带。

1.2.3 人工湿地

保护区人工湿地为打虎岔水库,面积为11.78 hm2,主要用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1.2 湿地环境现状

兴隆山保护区的湿地主要由沼泽化草甸、河流及人工水库构成。

1.2.1 自然环境

保护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马啣山3 000~3 500 m以上的平缓山岭、马啣山一带,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丰富,呈团粒状结构。其植物群系主要由嵩草草甸、苔草草甸、风毛菊草甸构成。水系分布遍及全区,流向大致可以分为2个,西部(马坡以西)均流向西北进入兰州市区汇入黄河;东部流向东北归入宛川河,最后也一并流入黄河。

1.2.2 社会环境

沼泽湿地所涉及区域为保护区核心区,人为活动较少,主要的威胁来自于相邻的临洮县的矿山开采及放牧。河流湿地及人工湿地位于保护区沟谷地带,由于近年来的生态旅游兴起,大批游客涌入保护区产生的生活垃圾造成河流污染等。

2 兴隆山保护区湿地的生态功能

2.1 保护生物多样性

依赖保护区湿地资源生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而湿地资源提供了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所需要的水源及食物。据科学考察[3],保护区有种子植物79科379属982种,其中湿地植物有13科16属18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60种,包括鱼纲1目2科2种,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6种,哺乳纲6目11科25种,鸟纲14目31科123种。其中湿地动物有14种,包括鱼纲1目2科2种,两栖纲1目3科4种,鸟纲4目6科8种。而保护区内所有野生动物的主要饮用水源来自于保护区内各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野生植物所需要的水分营养均由保护区地下水及地表水供给。

2.2 调节区域气候

由于湿地的热容量较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的气温变幅小。加之湿地积水面积大,特殊的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降水。

2.3 保持水土

湿地地势低洼,湿地中的植物和有机残体又有阻滞水流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流速,减少了流水携沙(土)的能力,使泥沙沉积,或者减弱流水侵蚀作用。

3 兴隆山保护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的榆中县境内,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一个“绿色岩岛”,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1986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的契机,兴隆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对保护区湿地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同时根据“十二五”期间湿地保护建设规划,申请了湿地建设保护规划。由于保护区分布的湿地面积小,且不是湿地类型的保护区,至今还未获得国家及省上资金支持。因此湿地资源方面的保护与恢复工作还未单独开展,仅能将其纳入保护区管理体系中进行整体保护。

4 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管理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湿地是众多动植物资源的生长繁育场所,是极具价值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意义重大。由于保护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使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了湿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趋向简化,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

4.1.2 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缺乏

由于保护区湿地面积较小,国家及省上未将兴隆山保护区湿地纳入各类湿地补偿范围之内,湿地的保护没有单独开展,也未建立相应管理机构,湿地调查监测、科研、湿地保护宣教、执法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因缺乏资金来源不曾开展。

4.1.3 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

目前,保护区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4.2 保护管理对策

4.2.1 增强湿地保护意识,实现区内资源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必须从宏观上树立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观念,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和大局角度,积极倡导湿地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角度,促进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因此,我们要优先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自然湿地景观、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5]。

4.2.2 加强湿地资源调查,建立资源评价和监测体系

对保护区的湿地资源重新进行调查,完善湿地动植物名录,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资源信息数据库,为保护区今后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加强与省湿地中心的沟通联系,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技术、方法,为湿地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配备监测设备,编制湿地监测工作指南,为科学有效地管理湿地资源提供技术保障。

4.2.3 加强沟通与协调,多渠道争取湿地建设保护资金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与省湿地中心加强协调与沟通,在主动申请国家及省上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有关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团体、基金组织及其友好人士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对外信息交流能力。通过双边、多边、政府、民间等合作形式,开展湿地保护优先合作项目。

[1] 康发功. 兴隆山林区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S1):168-169.

[2] 国家林业局. 中国湿地资源甘肃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297.

[3] 王香亭.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研究[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20-158.

[4] 金秋艳,杨宇翔,马存世,何莉萍,顾振东,蔡鸣,张磊. 生态旅游对石羊河下游湿地景观影响分析[J]. 甘肃林业科技,2014,39(3):70-73.

[5] 刘碧云. 试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林业勘察设计,2007(1):137-139.

Wetland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in Gansu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N Qiu-yan
(1.Gansu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Bureau, Lanzhou 730020, China; 2.Gansu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117, 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environment and wetland function of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759.93:X36

A

10.3969/j.issn. 1006-0960.2016.03.009

1006-0960(2016)03-0043-04

2016-08-31

金秋艳(1984-),女,甘肃靖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研工作。E-mail: gslyjqy@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