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7
尹昭霞,王立山,周占彬
(高台县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高台 734300)
黑鹳Ciconia nigra,俗称黑老鹳、乌鹳、锅鹳、捞鱼鹳等,鹳形目鹳科鹳属大型涉禽,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2],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鸟类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也是世界稀有鸟类。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鸟类种群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区内38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鸟类名录;8种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Ⅰ级保护种有黑鹳、白尾海雕、遗鸥,Ⅱ类保护种有鹗、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灰鹤。保护区属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路线的西线中段,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迁徙途中的停留栖息地和中转站,也是黑鹳的重要繁殖地[3-4]。保护区高台段(以下简称黑河湿地高台段)位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游,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0%以上。为了掌握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种群数量和栖息、繁殖等情况,我们连续4年开展了黑鹳专项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黑河湿地高台段东起 99°56′00″E、39°21′18″N,西至 99°23′21″E、39°52′45.69″ N,总长88 km,面积3万hm2,年净流量约13亿m3。黑河湿地高台段北部边缘为合黎山区的倾斜戈壁平原,南部边缘为祁连山及分支榆木山中高山区,主体地貌为中部黑河河谷平原区,海拔1 200 m左右。黑河水来源于南部祁连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在高台段贯穿于保护区,是保护区主要的地表水源。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温差较大,土壤类型多样。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植被以盐生草甸、沼泽草甸和沼泽植被为主。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湿地候鸟保护制度,实施一系列措施切实改善鸟类生存条件,包括在鸟类栖息地设立宣传牌(碑),设置保护区围栏,实施保护区全区禁牧;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等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保护区周边群众和全社会力量,积极保护黑鹳等珍稀鸟类;结合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开展湿地生态环境整治,强化和营造保护黑鹳等野生动物氛围,实现人鸟和谐、生态平衡的良好局面,为候鸟营造优越的栖息环境和繁殖条件;组织湿地协管员加强巡查,配合野生动物管理和森林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捕杀黑鹳等湿地鸟类的违法行为;实施伤病的黑鹳等候鸟救助活动。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有越来越多的黑鹳等珍稀鸟类在保护区栖息越冬或途经迁徙。
从2015年年初开始,对黑河湿地高台段及周边的黑鹳种群数量、分布区域、栖息、繁殖、迁徙等情况开展专项监测。
监测工具主要包括:一定比例的地形图、黑河湿地高台段卫片图册、日本科瓦TSN-82SV高倍单筒望远镜、云光98式18-2825双筒望远镜、集思宝S903GPS定位仪、佳能EOS-5DMarkIV数码照相机、适马150-600S长焦镜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类监测记录表等。
在人为活动强度不同和墨鹳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设置10条监测样带和10个监测样点[5]。每条样带相对独立,样带两侧标识桩距鸟类活动的湿地边缘200~500 m,视监测范围确定;样带长1 500~5 000 m,视实际地形确定;监测样点直径280~500 m,视监测范围设置。
样带监测和样点监测一起进行,间隔15 d左右监测1次,每次连续监测全部10条样带和10个样点。每次监测在日出后或日落前3小时内进行,大雾、大雨、大风天气除外。监测人员沿监测样带行走聆听、观察,保持步速1~2 km/h,发现黑鹳时用双筒望远镜详细观察,确定其数量和活动等情况,在距离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拍照纪录,并填写“鸟类监测记录表(样带法)”,纪录GPS现场读取的监测位置坐标、起止时间、天气状况、观察位置到黑鹳的距离、观测位置与黑鹳的方位角、黑鹳实体数量、实体类别(成体、亚成体、幼鸟)、生境描述等。样点监测时在每个监测样点静候10 min左右,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有无黑鹳踪迹,发现黑鹳再用高倍单筒望远镜详细观察,在适合拍摄条件的情况下使用长焦镜头拍照记录,填写“鸟类监测记录表(样点法)”,记录内容与样带监测相同。监测区域见图1。
图1 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监测区域
4年连续监测表明,在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主要栖息觅食活动区域为正义峡、后头湖水库、天城湖水库、马尾湖水库、明塘湖水库、黑河河道等,历年种群数量变化比较大,2017年数量最多,达到576只,是最少年份2016年的1.6倍;4年平均值为431只(图2)。
图2 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年度种群数量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黑鹳种群数量在从3月到11月份变化周期为:低—高—低(表1)。黑鹳在黑河湿地高台段的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栖息区域是不同的。夏秋季节大部分都栖息于黑河湿地高台段的天城湖水库、明塘湖水库、后头湖水库、马尾湖水库和黑河沿岸。在黑河沿线和各水库浅水区,到处都能看到黑鹳的身影。大约在4月上旬开始筑巢繁殖,到7月下旬,发育成熟的幼鹳也跟随成年鹳到处觅食了,到8月中旬可观察到的黑鹳数量也随着剧增,到9月上旬黑鹳开始聚集,在9月上旬到10月下旬会看到聚集在一起准备迁徙的黑鹳群,11月下旬迁徙结束,之后至有时会在明塘湖水库、后头湖水库、正义峡、黑河河道等处看到零星觅食的黑鹳。冬春季节未迁徙的个别黑鹳基本栖息于正义峡、天城湖水库、后头湖水库、明塘湖水库、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区黑河段及合黎山榆树河等区域,在春末夏初繁殖季节也都在这些区域。
2018年7月,通过实地摸排调查,在黑河湿地高台段的正义峡区域共发现黑鹳巢穴23处,其中黑河北岸13处,南岸10处,正在繁殖的有4处,共计育有幼鹳9只。近几年还在合黎山榆树河发现繁殖巢穴2处,其中1处在2015年至2018年都在繁殖,2018年繁殖幼鹳3只;在合黎山八坝石门子发现黑鹳巢穴3处,其中1处在2015年至2018年都有繁殖,2018年繁殖幼鹳4只。
表1 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监测数量历年逐月统计 只
黑河湿地高台段繁殖的黑鹳一般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营巢多在正义峡河边的悬崖峭壁和附近合黎山区山谷或深沟两壁悬崖上,监测到的基本都是成对单独营巢,巢穴隐蔽不易发现,而且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黑鹳在每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陆续到达黑河湿地高台段的正义峡和合黎山等繁殖地,并选择合适位置开始营巢。巢穴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材料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动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盘状。
连续监测表明,在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每年繁殖1窝,基本在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窝通常产卵2~5枚,雌鹳坐窝孵化,雄鹳负责到周边的黑河沿岸和湿地水库寻找食物。孵化期约33 d左右,卵全部孵出的时间大概在3 d左右。刚孵出蛋壳的雏鸟全身为白色绒羽,随着雏鸟逐渐长大,头和背部及翅膀慢慢变为黑色,腹部仍为白色。卵全部孵出后,雌雄亲鸟开始轮流外出觅食喂养雏鸟,留一只亲鸟在巢附近看护雏鸟,遇到人和其他动物等干扰者进入巢区附近时,留守的亲鸟会长时间在巢上空飞翔盘旋,或者落到附近山头上监视巢穴的雏鸟,直至干扰者离去,才回到巢中。黑鹳栖息觅食主要区域在黑河湿地保护区高台段的明塘湖水库、天城湖水库、后头湖水库、马尾湖水库及黑河河道等,繁殖期间觅食区域距正义峡最近的在1.0 km内,最远的马尾湖水库在29.1 km(表2)。全部雏鸟出巢后,黑鹳觅食区域延伸到整个黑河河道浅水区。
表2 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繁殖区与栖息觅食区距离
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在黑河湿地,黑鹳幼鸟70 d时才具备飞行能力。开始先在巢穴附近做短距离的练习飞行;80 d左右可随亲鸟到河湖岸边或河漫滩上觅食,夜晚仍归巢栖息;100 d后才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
黑河湿地高台段栖息的黑鹳多在9月下旬开始聚集,到10月下旬黑鹳开始迁徙,11月下旬迁徙结束,有时会看到壮观的黑鹳群。2017年10月上旬监测到聚集最多的一群有236只。近几年冬季在黑河湿地高台段黑河未封冻区域、正义峡湿地、合黎山区也有不迁徙的黑鹳活动,每年的数量都有变化(表3)。
表3 在黑河湿地高台段冬季不迁徙的黑鹳统计
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主要栖息区域是黑河河道和水库浅水区,其觅食活动在一定程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一是黑河河道在汛期水量剧增,河水灌满了黑鹳觅食的河道浅水区和分支溪流后,造成黑鹳栖息觅食困难。二是在农田灌溉用水之前,区内各水库基本都是满负荷蓄水,库岸边浅水区域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黑鹳栖息觅食困难。三是在黑鹳营巢繁殖的正义峡区域内有一部分农田,黑鹳繁殖期间也是农民耕种活动较多的季节,对黑鹳繁殖造成了很大干扰。四是当地部分养羊的农户还有外出放牧的习惯,水库浅水区及周边滩涂植被茂盛,也是羊只等其他牲畜放牧的主要地域,放牧对黑鹳栖息觅食活动干扰影响较大。五是个别年份农历腊月,保护区内水库从12月上旬到次年2月下旬全部封冻,黑河大部分河道也封冻,造成黑鹳食物资源大大减少,未迁徙的留守黑鹳只能到黑河岸边的滩涂和农田上寻找食物,维持越冬,生存十分艰难。
监测结果表明,黑河湿地高台段已经成为黑鹳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最多年份达到576只。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 km,其中2018年被使用的有6处,共计成功繁殖雏鹳16只;每年冬季都有个别黑鹳留守,最多的2018年见9只留守。说明黑河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2011、2012年同区监测到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分别为310、380、430只[6]。结合本次监测,说明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监测中还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黑河河道汛期水量剧增、水库满负荷蓄水、黑鹳营巢区部分农田、个别放牧行为、冬季水面封冻等,均在一定程度影响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的正常栖息繁殖。
在观察到的5个干扰因素中,黑河河道汛期水量剧增、冬季水面封冻属于自然因素,建议在黑鹳主要活动区天城湖水库、后头湖水库、明塘湖水库、黑河河道等地,人为建设一些避风宽浅汊道,供黑鹳栖息觅食。水库满负荷蓄水、黑鹳营巢区部分农田、个别放牧行为3个因素属于人为干扰因素,建议适当减少黑鹳栖息区域水库蓄水,全部退耕还湿正义峡黑鹳营巢区农田,落实禁牧措施减少湿地保护区的放牧活动。另外,继续增加冬季黑鹳等候鸟食物投放量,保证黑鹳越冬正常栖息觅食,大力改善栖息区域环境条件。
致谢: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院长带领5名博士研究生参与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繁殖巢穴等专项调查,在此一并致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