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7
卜万贵,郭玲珍,妥永华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康乐 731505)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原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和造林补贴项目下达的人工造林任务1.25万hm2,其中仅营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就达1.13万hm2之多,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顺利通过了省级主管部门的逐次复查验收。其中,2007年,在省级复查验收往年的0.49万hm2华北落叶松退耕(荒山)造林时,平均保存率为93.1%。
笔者从当年的施工员和现场员,到后来的组织者和主持者,20多年来(含建区前)始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通过造林现场带工操作、技术指导、问题排解等工作积累,摸索总结出一整套华北落叶松大规模荒山造林成功经验。现汇报如下,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4 700 hm2,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102°43′~103°42′E、35°02′~35°36′N。全区呈狭长形,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约10~20 km。地理上属于甘南山地高原区,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也是祁连山支脉与秦岭西延段交汇处。区内地形复杂,海拔2 200~4 636 m,相对高差2 436 km。地处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5.1 ℃,年平均降水量660 mm左右,最高1 030.4 mm,年平均蒸发量1 374.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年平均风速1.3 m/s。土壤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棕壤土、黑土、红土、石质土,成土母质以残积和坡积母质为主。区内森林植被以天然林、人工林及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共有维管植物95科358属838种,其中稀有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51种;脊椎动物3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昆虫682种;有大型真菌61种。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性,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着低山灌丛带、中山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带。区内有林地面积28 505.71 hm2,其中天然林23 020.35 hm2,人工林 5 485.36 hm2。
造林前,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带领相关人员前往拟定造林区进行现场踏查,选择合适地块以确定造林地,并现场勾绘区域图,测算面积;全面调查立地条件,重点掌握影响造林成效的主要因子,特别是土壤类别、土层厚度和解冻进度等;另外要到苗圃地查看苗木,掌握苗木高度、地径、数量等情况,确定用苗地块和充足的苗木数量。然后根据上述情况编制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施工作业设计。
采用裸根苗进行华北落叶松荒山造林,起苗是第一个、也是关键的一个技术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
2.2.1 起苗时机
起苗时机一定要精准把控,不可过早或者太迟,一定要选定在造林地和苗圃地土壤解冻后、苗木芽苞绽放前的一段时期内。起苗过早,土壤尚未充分解冻,移苗时容易造成苗根埋土太浅,导致苗木扎根不良而影响成活率。如1998年春季,一保护站营造华北落叶松时,因土壤未解冻透,在坑穴未挖到位的情况下仓促栽植,即所谓的“坐冰炕”造林,结果因苗根与土壤接触不良而成活率很低,仅50%多。起苗太迟,特别是芽苞绽放后,苗木在起苗后到栽植前的一段时期内会迅速大量失水,严重降低成活率。土壤解冻前,由于当地植物尚未萌动复苏,故了解土壤是否解冻及其程度如何,没有什么明显物候可参照的,只有多跑造林地勤调查了,可以3~天去一次,到往后1~2天去一次,但每次调查,一定要把山头山脚、阴坡阳坡都调查到。太子山保护区一般解冻期,山脚阳坡在4月中下旬,山头阴坡在5月上中旬。
2.2.2 起苗
起苗前先要查看苗圃地土壤墒情,土墒好可直接起苗,否则最好在起苗前一天浇灌一次水。起苗时最好两人一组,一人起根、一人出苗,但切记生拔硬拽,避免因机械损伤根系表皮组织和毛根而降低成活率。苗木成活要先生根[1]。裸根苗保留的根系吸收能力微弱,只能维持存活,不能保障苗木生长所需。土壤水分主要储存于土粒之间的毛细孔中,即使毛根也只能依靠渗透吸水,一旦损伤表皮组织就失去吸水能力,导致苗木失水枯死。
2.2.3 分级打捆和苗根蘸泥浆
起苗后,要将苗木进行分级,挑选一二级壮苗按一定数量(30~50株)进行扎捆,但该过程动作要轻,尽量保留根部原土。之后,就近挖坑注水和成泥浆,将每捆苗蘸足浆,以确保苗木在栽植前和栽植后一定时期内的根系保湿,有利于提高成活率[2,3]。起苗时保留根部原土,除了减少毛根损伤外,更为重要是可以保存一部分根瘤菌,为苗木定植后快速增加菌根和加快生长奠定基础。针叶树种靠共生真菌菌丝提高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菌丝很细,能够伸入土壤毛细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1]。通过多年的造林实践发现,保留根部原土多少和蘸足浆与否直接关系着成活率的高低,这两环节做得好,则成活率高,否则则低。太子山保护区从1999年开始造林蘸浆,从而一直确保了良好的成活率。
苗木运输时最好用篷布苫盖苗木,避免因日晒和风吹而风干苗木。若运输路程远,则要在每3 h左右停车浇水透风1次,防治烧苗,以免栽植死苗。春季空气干燥风大,裸根苗造林常因失水造成苗木活力下降,影响造林成活率,细根失水最严重,失水速率高达粗根的2倍,影响最大[4];在气温3~6 ℃,空气相对湿度65%~75%植苗成活率比85%~95%低10百分点[5]。
苗木运到造林现场后,要及时进行假植。假植地点要选在背风、潮湿、土厚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假植时要逐排摆放、逐排埋土。一批苗木假植完后,要在苗捆周缘埋土成垄、并踏实,尽量减少进风。之后每天早晚浇水,保持苗根湿润。提苗上山时要根据造林进度,边造边提,不要因一次提上山太多而一时又造不了,致使风干苗木、降低成活率。
栽植是造林的关键环节,看似简单,但却蕴藏着技术含量,讲究认真和技巧。
2.5.1 成立领导小组
对每一处造林工程,均要成立由实施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相关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抽调足够数量的、有实际带工经验的工作人员当施工员。按自然地形将施工区分片划块,将民工分队划组,以每个施工员督查10名民工的方法分头施工,同步并进。
2.5.2 整地
北方山区春季干燥,土壤含水量低,因此造林时最好采用边整地边栽植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减免土壤中有限水分的白白流失。
整地时要先将表层的草被用铁锨揭开放在一边,再将下层熟土挖出放在另一边,坑穴的大小和深浅一定要挖得符合设计标准,且要规整,不可口大底小而呈尖底状,否则植苗后因根系不舒展,即使成活也会生长缓慢。
2.5.3 栽植
栽植时严格按“三埋二踏一提苗”的技术要领进行操做,要扶正苗、踏实土,但要填熟土,不可填草被和石块,否则因踏不实填土而易灌风,会风干苗根进而影响成活率。若埋土虚空,则根土不能密接,造成根系表面不能与土壤毛细管网接触,从而无法借助渗透作用吸收土壤水分[1]。
2.5.4 质量督查
在造林施工的同时,由业务分管领导和技术员组成的质量督查组,要对各施工区的栽植工作进行巡回督查,对发现的诸如坑穴不规整、填埋草皮石块、植苗不端正、踏土不严实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返工,从而确保栽植质量。
新造未成林是很脆弱的,最怕牛羊践踏和人为破坏,因此栽后管护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牛羊取食,首先因直接踩折或拔出而致死苗木;其次因损伤而衰弱苗木长势,进而降低苗木抵抗力易发生病虫害;三是严重干扰幼树新陈代谢活动,造成幼树生长发育不正常[6]。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待造林工程刚一结束,就立即开展管护设施的修建和管护力量的配置,即在新造林区周缘牛羊易进入处栽植沙棘等生物栅栏或铁刺丝围栏,修建管护卡房,增派管护人员;二是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避免牛羊践踏、病虫危害和人为破坏;三是秋后由保护局进行检查验收,对成活不达标(要求85%以上)地块,责令施工单位或施工队进行补植(秋季也可),翌春再次验收,直至达标后方可下拨30%的造林质量保证金。管护方面若有什么损失,则要对管护人员按照管护协议进行问责。受自身、社区民众、管理者、社会综合因素等方面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效应,都会深刻影响幼林地管护人员的工作成效[7]。因此,对于管护人员,除了加强管理之外,对于做出成绩,尤其积极制止破坏幼林地行为的人员,还需要及时予以鼓励,以提高管护人员的工作热情。
尽管华北落叶松在北方干旱山区造林不易成活,保存率更低,但只要切实把握好“设计合理、起苗打浆、运输蒙布、假植埋根、栽植科学、栽后严管”六个技术环节和切实遵循技术标准、严格落实组织措施,那么成活率和保存率是可以保障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树木是生命,更是坚守原地维持生态平衡、直面严酷环境的生命,更值得尊重[8]。在华北落叶松造林中,把好六关就是体现对树木生命的尊重。把每一棵幼苗,每一株幼树都视做自己的孩子,造林就不会失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