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州植物园游步道系统提升规划设计研究

时间:2025-01-07

夏 咛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州 350003)

福州植物园地处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州市境内,背山面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城市“绿肺”,有着“环福州北部绿色屏障”、“福州后花园”之称,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它释放了绿色红利,也带来了生态福利,是福州市民亲近自然的情感载体和回归自然的绿色空间。经过60年建设,植物园取得了骄人成绩。园内现有植物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植物园前列,建成了珍稀植物园、阴生植物园、山茶园、竹类观赏园、苏铁园、棕榈园、桃花园、樱花园等16个专类园,并拥有千年古榕、宋古驿道、摩崖石刻、长江支队纪念园、龙潭等众多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景观,搭建了以森林博物馆、植物标本馆为载体的自然教育平台[1-3]。据统计,2019年全年植物园共接待游客约501万人次[4]。伴随游客量的迅速增长,园区内基础设施落后、路网系统不健全,节假日主干道游客量过载等问题逐步凸显,园区现有游步道体系已无法满足园区经营需求,游步道提升优化工作迫在眉睫[4]。

1 植物园概况

1.1 机构设置

福州植物园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赤桥村,经营总面积5 743.91 hm2,范围涉及植物大观园面积846.93 hm2,北峰国有林场854.13 hm2,宦溪国有林场1 405.90 hm2,灵石国有林场2 636.94 hm2。游步道系统提升规划设计仅针对植物园本部,以下简称植物园。

1.2 地形地貌分析

植物园整体轮廓形似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以福飞路为界,西至湖顶山与叶洋村接壤,南至八一水库北岸堤坝,与福州动物园为邻,北至岭头乡与笔架山毗邻。植物园沟谷地形明显,北峰的赤桥溪沿山谷一路蜿蜒往南注入八一水库,形成典型的溪谷地带。植物园至高点位于东北侧边界处,海拔634.7 m;最低处位于南端八一水库,海拔仅47 m,总体落差约587.7 m。海拔100~520 m的低山丘陵区域约占总面积的90%。赤桥溪以西的区域坡向以北、东北、东、东南、南为主;以东的区域坡向以南、西南、西、西北为主。叶杨溪以南地势整体较平缓,约70%的区域坡度0~25°;叶杨溪以北地势较陡峭,约80%的区域坡度大于25°。

1.3 路网现状

1.3.1 道路分级

植物园已建成电瓶车道6.484 km,防火路8.600 km,各类游步道24.493 km,休憩亭台20多座。对植物园现有路网按其服务对象、道路宽度和路面情况进行分级,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

(1)主干道

主干道即新霍线,南接新东线,北通岭寿线,是途经植物园通往寿山乡的机动车道。主干线长约6.881 km,路面宽约4.5 m,为水泥和沥青路面,主要服务于福州市中心与宦溪镇和寿山乡往来的客运、货运、私家车辆等。

(2)次干道

次干道主要由两条线路组成,一是始于植物园东门和南门,交汇于赤板桥,再往西北方向延伸至龙潭的电瓶车道,长约4.328 km,宽约3.0~4.5 m,路面以水泥和沥青为主,部分路段两侧设置有人行木栈道;二是始于叶杨溪和赤桥溪交汇处,往西一路爬升至湖顶山的公园绿道,长约8.600 km,宽约4.5 m,为沥青路面。次干道主要服务于游览、消防、后勤等车辆。植物园主要景点多集中于次干道沿途两侧,因而次干道不仅是游客游览的主轴线,同时也承载了游步道的功能。

(3)游步道

园区现有各类游步道40.856 km,步道宽度1.2~4.5 m不等,路面材质丰富多样,由石板、枕木、鹅卵石、沥青、水泥等材质构成。路况因地形而异,有平整舒适的环湖栈道、幽静蜿蜒的花园小径、崎岖陡峭的登山步道等,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线路。

1.3.2 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植物园现有游步道体系已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游览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园区游步道分布不尽合理,其中南侧游步道密度较高,北侧地广道稀,可进入性较差。二是植物园内道路系统分级不明确,缺乏功能分区导览图和解说系统,游客在选择线路时较盲目。三是人流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公园南侧环湖栈道区域和主干道两侧,而天马岭、宋古驿道、荔园、龙潭等多处登山道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利用率较低。四是沿途景观较为单调,部分景点可进入性差,缺乏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且游步道路面多为石板和水泥,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五是现有游步道封闭性太强,单条游步道里程较长,分支路口少,相互之间贯通性差,无法满足各区块间的沟通联系及活动需求。六是通往龙潭的主干道路面较窄,受地形限制无法形成回路。路两侧未留有充裕的人行空间,节假日主干道游客过于拥挤,会车困难。七是因自然灾害部分游步道损毁严重,缺乏安全设施和提示牌,沿途休憩平台和公厕的卫生条件较差,游客徒步体验不佳。

2 规划内容

2.1 规划思路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新时代福建林业发展战略,以保护福州植物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为前提,以拓展旅游空间、落实森林惠民为宗旨,遵循低度生态侵扰原则,对游步道进行系统区划、功能定位和科学提升,赋予其不同的创意与文化内涵,建成与周边自然生态高度融合,兼具游憩、赏景、科教、康养、健身等功能的步行小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2 规划目标

通过对园区游步道进行功能定位、科学分类、重点建设、系统提升,建成各具特色的“山水步道、百姓步道、时空步道、康养步道”等主题步道,增强步道品味、韵味、趣味,增加园区可达性,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内涵,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水平,形成集科普教育、智能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游步道体系,为将植物园打造成福州市森林康养福地、自然教育宝地、休闲娱乐胜地和生态文明基地奠定基础。

2.3 总体布局

规划在充分利用植物园现有游步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基础上,依托园区地形地貌和景观景点特征,设计了“山水步道”、“康养步道”、“时空步道”、“百姓步道”等4条精品游步道线路,并融入主题创意,让游步道与植物园园区整体风貌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多节点”的总体布局。“一心”指位于东门、南门和漫水桥之间的近三角区域。该区依山伴水,游步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环湖木栈道、广场休闲步道、电瓶车道等将千年古榕、八一水库、知鱼亭、珍稀植物园、千卉园等核心景点串连起来,形成“山水步道”精品游览线。“一轴”指集东门、南门两股人流,汇于赤桥板,再向西北方向延伸至龙潭所形成的游览主轴线。“两翼”是根据规划区两坡夹一溪的沟谷地形,以赤桥溪为轴线,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坡上的游道引导人流直抵龙潭,形成从东、西门向西北方向延绵至龙潭瀑布的两大块繁茂多姿的“翼状”森林休闲空间。“三环”指康养步道、时空步道和百姓步道。康养步道由灵径、溪径、清径、云径、赤桥径、叶洋径等六条康养型步道,公园绿道以及山顶漫步道构成的森林康养环;时空步道以宋古驿道、荔园登山道为基础,融入朝代、时间轴等元素所形成的时光穿越环;百姓步道由状元路口—龙潭瀑布—森林康养区所构成的环形步道,融入百家姓、图腾、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知识,打造亲和度高,科普性强,内容丰富的百姓步道。“多节点”指分布或邻近于步道的各类人文与自然景观。

2.4 线路规划

植物园游步道系统规划建成总长度约51.479 km,其中现有游步道40.856 km,规划建设游步道10.623 km。“山水步道”由环湖木栈道、广场休闲步道、天马岭登山道等游步道组成,主要由石板、木材和卵石建设而成,总长约10.279 km,其中现有游步道7.396 km,规划建设2.883 km;“主干道”系由东大门—龙潭和赤板桥—南大门组成的园区主轴线,总长约4.328 km,均为现有水泥或沥青电瓶车道,部分路段两侧设有木栈道。“康养步道”由康养步道、公园绿道、山顶漫步道组成,主要由石板、木材、卵石和水泥建设而成,总长约16.730 km,其中现有游步道12.080 km,规划建设4.650 km;“时空步道”主要由宋古驿道和荔园登山道组成,为现有游步道,主要由石板、木材和卵石建设而成,总长约7.305 km;“百姓步道”由道中亭—流芳亭、流芳亭—白鹭亭、龙潭登山道、龙潭—耕心亭等游步道组成,沿途增设3条互通支路,主要由石板和木材建设而成,总长约12.837 km,其中现有游步道3.090 km,规划建设9.747 km。

表1 福州植物园游步道系统功能分类统计

3 规划方法

3.1 步道设计

游步道宽度以1.2~1.8 m为宜,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步道的级别、类型、地形、游客量设定适宜的宽度。坡度以0~25°为宜,最大纵坡不大于35°。当坡度超过15°时,应设置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步道基床应向外倾斜2~8°,其理想坡度为5°,便于自然降水的顺利排出,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在特殊路段,应设置排水沟或涵洞。

3.2 步道铺装

步道铺装材料的材质纹理应遵循自然环保的原则,以粗糙、坚固、浑厚、贴近自然者为佳。铺装材质色彩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材质配色时应在近似色调之间决定主色调和从属色调。要充分考虑路面材料尺寸给游客带来的视觉感,合理利用大尺寸的宽敞感和中、小尺寸的紧缩感,营造舒适的徒步空间。游步道铺装的样式对行走其间的游人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引导和暗示,如采用三角形的砖材零碎地铺装给人以活泼的感觉,其规律组合将形成具有统一动势指向作用的图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路铺装的图案多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蝠纹路、钱纹路和鹤纹路分别象征着人们对幸福、财富和健康长寿的向往,这些在步道路面铺装设计上值得借鉴[5]。

3.3 步道材质

常见的铺装材料主要有石材、砖材、卵石、混凝土、木材、金属等,可根据步道风格和所需质感选择。在游人集中度小的偏远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土质、草质、腐殖质等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材料可选用当地现有或惯用的,并尽量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可为回收材料,如开挖的碎石、拆除建筑物的回收砖等。铺装材料应能融合并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色彩以本色为佳。所选材料特性,如膨胀色系、是否易生青苔等,应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透水性或排水性能良好,以耐压及易维护管理者为上[6]。

3.4 步道样式

3.4.1 坡度≤15°的平缓路面

(1)石板嵌草——芳香步道

采用石板嵌草的铺设方式。在草丛中和路边种植薄荷、鼠尾草、甜叶菊、迷迭香等芳香类草本。在路边设置自然标识牌,采用昆虫、树叶、花卉等元素的平面造型,附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收听各类植物的简介以及与步道主题相关的科普知识。芳香步道沿途还可布设隐形音箱,在园区开放期间播放轻音乐,以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2)鹅卵石+草——健身步道

地势平坦的路段可铺设一段鹅卵石健身步道。选取个体浑圆、色彩艳丽的鹅卵石,根据其天然色泽,结合草皮,铺设出与步道主题相切合的图案或纹理,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实现休闲健身的功能。赤足踩踏在鹅卵石路面上,可以刺激足底穴位,疏通血脉经络,锻炼足底肌肉,增强下肢的稳定性。

(3)碎石+草皮+植草格——可塑性步道

易积水的路段,可选择碎石铺路。碎石颜色与尺寸多样,富有弹性,表面利于排水,成本低,自然度高。碎石路面边缘可用砖块、旧枕木等进行围合,底部可先铺设植草格以提高碎石的固定效果。还可在路面上用草皮种植出树叶、花卉、生肖等图案,以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

(4)经久耐用石板路

青石板适合较为干燥的路段。它作为一种天然的铺装材料,具有朴素、坚固、重复利用率高、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因而成为游步道的首选材料。但如果只采用单一材质进行铺设,形式难免单调,且与周围环境反差较大,铺装设计可搭配天然石块,鹅卵石等,尽量降低违和感。

(5)自然古朴木栈道

山中湿地和临水路段可打造木栈道。木栈道具有自然环保、经久耐用、便于设计等优点。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保留环境的原真性,而且能确保徒步的舒适度,是一种极受游客喜爱的游步道类型。

(6)自然本真土石道

密林下或崖壁边由于杂草较少,易于维护,可修建土石路。土石步道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辅以石板和木桩而成。需对路面进行夯实处理,并根据需要采用木屑或落叶自然铺设于路面,达到雨天不泥泞,晴天无扬尘的效果。这种游步道成本低廉、自然环保、古朴大方,能与周围环境高度契合。

3.4.2 坡度路面(坡度﹥15 °)

(1)石板+草—近自然步道

在有一定坡度且植被较好的阔叶树林中修建石板路,留出空隙植草。这种铺设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节约成本,而且路面更为牢固。此类型步道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道近自然风景线。

(2)传统石阶游步道

地形陡峭的路段宜采用条石铺设石阶步道。石阶步道具有坚固持久、维护成本低、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整齐的石阶步道能给林下的徒步者带来强烈的指向性和安全感。

(3)特色砖材步道

在路况较为复杂的地方,可采用透水砖铺设游步道。透水砖色彩丰富,透水性佳,可因势随行,根据周边地形和环境进行布设,施工难度低,且徒步舒适度高。

(4)木头+土—原生态步道

在土质松软、不能承受重压且不易通行的路段,可采用木桩、木条等作为步道的铺设材料。可就地选取竹、杉木、松木等材质,通过防腐加工处理,作为步道台阶或路面的搭建原料。这种步道路面取材自然,软硬适中,可塑性高,生态影响度低,深受游人青睐。

3.5 附属设施

3.5.1 指示设施

按每个间隔500 m的标准设置标距柱,标距柱上标有路段名称、编号、管理单位、上下景点(或休息点)距离等信息,高度以1 m为宜。标距柱的样式和风格可根据步道类型和主题定制,采用石质、木质或钢制材料,涂有便于识别的反光标识。游步道系统上的标识、标牌,其字体、风格、样式、材料等要因地制宜,与沿途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相依相融,充分体现景观特色和本地特色,实现整体性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在园区、步道入口、分叉口等紧要地段,应设置导览图,要求风格简约、线路齐全,并将游客所处位置清晰标注出来。管理型标识标牌包括公告型及指示型标识标牌等,根据其指示信息差异,分别设在服务点、出入口、步道交汇点、岔路口、拐点、停车场和险要地段等区域。解说型标识标牌包括资源型及综合型两种,宜设置在被解说对象附近的合适位置,并要求图文并茂。形象标识应生动有趣,便于理解,易引起关注,并能体现植物园形象。

3.5.2 安全设施

安全护栏设于陡坡、悬崖等难以行走及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 m、存在坠落风险的路段。安全护栏高度不得小于1.1 m。宜采用木质或仿木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材料。凡存在山体滑坡风险的路段应设置护坡,在坠落物风险路段应设置防坠网。护坡的构建可与步道沿途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相结合,并辅以排水设施。常见护坡绿化形式有液压喷播植草、土工格室植草、蜂巢式网格植草等。不同护坡形式各有利弊,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角度、土质并适当结合沿途景观特征和游步道主题需求,打造兼具观赏和防护效果的挡墙景观。

3.5.3 游憩设施

(1)亭、台、廊、花架

亭、台、廊、花架能够为游客提供休息、遮荫、避雨、赏景等功能,其型态、尺寸、色彩等要与区域景观相协调、适应,同时要选择光滑安全的饰面材料。亭、廊高度应符合游人通行和赏景的要求。花架可结合蔷薇、紫藤、金银花等攀缘植物,打造丰富的立面景观。

(2)座椅

座椅的密度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各条游步道的游客密度设置,一般按200 m的间隔距离进行布设。可选用坐凳,或结合花坛、树池、挡墙等进行设计。应采用环保、易清洁、耐久的材料。郊外应优先选用石材、混凝土、木材等材质。若采用木材,应作防腐、防虫处理。

(3)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与设施是造景点睛之笔,种类繁多。包括雕塑、壁画、艺术装置、座椅、指示牌、灯具、垃圾箱、健身器材、游戏设施等。在步道沿途设置景观小品应遵循简约、美观、协调的原则,体现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和谐之美。此外,要凸显游步道主题,提升文化品质和美学情趣,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5.4 环保设施

(1)环境质量显示屏

根据游步道沿途景观特点,选择瀑布、河流、密林等特色路段,在合适位置布设环境质量监测显示屏。适时显示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PM10、空气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等参数。

(2)公共厕所

在步道沿途增设3座公厕。公厕设计应符合旅游厕所建设有关标准。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标准,对步道沿途现有公厕进行改造升级。所有公厕均宜采用生态环保型材质,并定期维护,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垃圾管理

游步道沿途垃圾桶应设置垃圾分类标志,垃圾桶布设密度为每个间隔1 km。还可借鉴海螺沟景区“垃圾银行”做法,鼓励游客收集垃圾兑换奖品,礼品可以是叶脉制品,形态可以是钥匙扣、发卡、吊坠、书签等。根据不同路段的二维码打卡记录,可以兑换凸显路段主题的礼品,既彰显了植物园特色,又实现了生态宣传和快乐游览。考虑到可行性,可先建设示范路段,再逐步推广,并在微信公众号、车载电视、微博等大众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3.5.5 智慧信息系统

(1)多媒体触摸屏系统

在园区东门和南门分别设置智能多媒体触摸屏,基于公园的真实信息数据建立互动性的虚拟场景。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或手势交互的方式,查询公园的精细化地图、主要景点和服务设施等内容。

(2)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是提供交流反馈、网友分享、活动公告、景点更新、宣传推介等功能的良好平台。小程序是安装在微信里的APP,具有易于搜索、受众群体广泛、操作流程简便等优点。目前,福州植物园已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微信小程序,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应定期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3)移动APP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与技术水平高、用户稳定的APP合作,开发植物园客户端,以地图游记方式采集和展示公园的游览线路。游客通过网络查询或下载手机APP,即可查询园区游步道系统线路、景点分布、娱乐项目等信息,并享受轨迹记录、景点分享、交通疏导等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