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7
解文慧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白氏文集》在平安时代初期传入日本以后立刻获得了王室和贵族的喜爱,文人纷纷学习并模仿白居易的诗,其诗中的很多思想都在这一时期融入了日本文学中,进而影响了日本庭园。正如外山英策所说:“给予日本庭园巨大影响的仍是文学的力量。”[1]“受容”是日语中的词语,侧重于接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使用“受容”一词,是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并非是被动、完全复制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探究各个时代日本庭园对白居易的受容。
图1 模拟庐山景色而造的古代日本园林
日本京都嵯峨野大觉寺境内的大泽池,是营造于八世纪初的嵯峨天皇的离宫嵯峨院的园池遗构。池的北部置两岛,分别是天神岛和菊之岛,两岛间以“庭湖石”连接。据说这一立石起名“庭湖石”是为了重现中国洞庭湖的形象。虽然白居易的诗文只是吟诵洞庭湖的众多唐诗中的一部分,但是联系时代背景以及嵯峨天皇对于白诗的痴迷,他的大泽湖所模仿的洞庭湖的意象是来自于白诗的描述这一点是有极大可能的。
除了洞庭湖以外,还有白居易构筑草堂的风景名胜庐山。白居易在诗文中多次描述草堂选址的原由,并称赞庐山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使得庐山成为古代日本人的神往之地,并成为了日本的造园主题(图1)。
白居易在《池上篇并序》中对洛阳履道坊宅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使得古代日本人对白居易的宅园也产生了向往之情。平安时代就有多位日本文人以白居易的诗文为参照范本筑造园林,并且作诗文记述这一过程。先有兼明亲王作下《池亭记》一文,随后庆滋保胤亦作《池亭记》。虽然庆滋保胤在标题上是袭用了其崇拜的兼明亲王,但是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不论是造园的设计和过程,还是在诗作的思想和内容上,都很大程度地模仿了白居易的《池上篇并序》(表1)。
在建筑物的布置上,庆滋保胤效仿白居易围绕池的四周进行构筑,凸显了池的中心地位;在植物的选择上,庆滋保胤强调了竹、松、柳等白居易十分钟情的植物;在心境的表达上,庆滋保胤更是表现出与白居易如出一辙的知足常乐。细观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白居易晚年所追求的是“独善”是“闲适”,是悠游自足而无所牵挂,而庆滋保胤则强调了佛禅的信仰,“置小堂,安弥陀”成了筑造宅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其实与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是佛教在日本隐逸文化中的初现端倪。
表1 《池上篇并序》与《池亭记》的对比
中世时代日本文学对于白诗中的隐逸、佛道思想表现了空前的关注,同样的也影响到了日本庭园。鸭长明的随笔《方丈记》是日本中世时代初期最引人注目的隐士文学,从中可略窥一端。《方丈记》在构思上参照了庆滋保胤的《池亭记》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而庆滋保胤的《池亭记》又模仿了白居易的《池上篇并序》,因此可以说《方丈记》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白居易的受容。《方丈记》中的“草庵四时”和“闲居心绪”两章描述的是鸭长明的隐逸生活,与《庐山草堂记》共同之处甚多(表2)。例如,在园林的审美意趣上,“以丝竹花月为友”、以泉声为曲、以园林为自身闲适意志的栖息地等;在自足的心境上,《方丈记》载:“虽云狭窄,夜有睡卧之床,昼足行坐之室,寓此一身而无不足。”
表2 《庐山草堂记》与《方丈记》的对比
白居易在《群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中叹道:“渐望庐山远,弥愁峡路长。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这首诗对于日本的影响十分重大。诗中的“巴”字意指水流湍急形成旋涡状,形如“巴”字。早在平安时代,“巴”字便于日本文人中流行开来。平安时代的曲水宴,水弯曲折好似巴字,让日本文人们触景深情,联想到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正如大江匡衡所说“因巴字而添风流情者也”[3]。
图2 本法寺东庭“巴之庭”
中世时代后期的桃山时代,还出现了以“巴”字为主题的园林,如位于京都的本法寺庭园。本法寺庭园又名“巴庭”或“三巴亭”。这是由于从平面的三座筑山格子呈现月牙形的造型,如同“巴”形,故而命名。庭园中有一座石桥,以石桥的左端起笔,整个“巴”字向石灯笼方向结束,以此形成一座独特的筑山,檐口檐溜落下处的小筑山也呈“巴”字型。在中间筑山的入口处布置了一处枯瀑。在看似不动石和观音石的巨大瀑布配石之间,后倾卧放着一处非常罕见的水落石,枯瀑在经过两段跌落后,也呈“巴”字型蜿蜒前行,又从石桥下穿行而过,可谓是环环相扣(图2)。
自平安时代开始到数百年后的江户时代,日本庭园中对庐山的模仿有增无减,有多个园林以庐山为主题进行造景,可见白居易的“香炉峰之雪”成为了日本园林美学中根深蒂固的情结之一。
京都东山清水寺成就院庭园位于被誉为日本“小庐山”的音羽山。清水寺的本坊成就院建于江户时代初期。坊内有一名为音羽的瀑布,飞泻而下,颇为壮美。日本禅僧常庵龙崇曾赞美道:“清水山高仙寺重,是言日本小庐峰,游人看瀑倚栏处,缓打东林欲暮钟”[2],可见其对“似庐山”的一种赞誉。
建于江户初期的小石川后乐园庭园位于东京都文京区,其名意选自中国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受容。后乐园还以仿名园为特色,大量引入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手法。园中有许多著名的景点都是仿中国名园之作,如小庐山、西湖提、元月桥等。这里引用了中国园林中点缀庭园的镶嵌植物,更对后来的大名庭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庭园中曾有“小庐山”之称的双子笹山,外形呈圆弧状,山势低缓,其上由茂密的箬竹覆盖,青葱秀丽(图3)。
图3 小石川后乐园箬竹被覆的“小庐山” 图4 智积院庭园内的仿庐山立石
江户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以专门模拟庐山而建造的主题园林,如位于京都东山的智积院庭园。智积院傍山而建,院内潭水清碧,景色雅致,仿造庐山而建的山立于园池边,层峦叠嶂,山石竞秀,千沟万壑(图4)。泉洞缀于山岩之间,林木秀于峰峦之上,颇得几分庐山的神韵。
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很多唐朝的风景名胜,除了庐山以外,白居易也不惜大量笔墨赞美杭州西湖。受到包括《白氏文集》在内的汉文学的影响,西湖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风景胜地。日本在平安时代以后的各个时期都有模仿西湖景色所造的庭园,如前文提到的建于江户时期的小石川后乐园庭园(图5)以及芝离宫庭园(图6)等,都有仿造西湖园景的“西湖堤”。龙居松之助在《近世之庭园》中指出:“西湖长提成为后来人们模拟西湖造景时不可缺少的景观”。
图5 小石川后乐园的西湖堤 图6 芝离宫的西湖堤
图7 心字池与月波楼(泉池对岸的旧建筑)远景
日本庭园的代表作之一桂离宫也深受白居易有关西湖诗句启发。桂离宫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属池泉舟游·回游式庭园,被德国建筑学家布鲁诺誉为“日本美的象征”。第一代家主智仁亲王曾从细川幽斋处学习“古今传授”等,专研和歌,对白居易诗文等汉文学理解透彻。智仁亲王在建造桂离宫时,对白居易受容颇多。许金生认为,在造园之初,智仁亲王是参照白居易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春题湖上》来进行布景立意的[2]。桂离宫是以从桂川引水形成的心形水池为中心,四座茶室围绕池水散落在周围,分别是松琴亭、赏花亭、笑意亭和月波楼(图7)。这些茶室与《春题湖上》的渊源颇深(表3)。
在江户时代中期,造园书《梦窗流治庭》在总结掘池方法时,认为前人往往“掘池形状为水字形、半月形、心字形和流水形[2]”。遍览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泉池,似乎确以心字形居多。心字形水池与白居易的渊源颇深的观点是有论据支撑的。
表3 桂离宫对《春题湖上》的受容
图8 桂离宫的水萤灯笼
被日本认为是枯山水创始人的梦窗疏石曾为天龙寺十境中的天龙寺池作诗云:“曹源不涸直臻今,一滴流通广且深。曲岸回塘休着眼,夜阑有月落波心。”最后一句便是化用了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月点波心一颗珠”。当时的天龙寺池被称作曹源池,后由于梦窗疏石的这首诗,一般便被称为心字池。
第二代园主智忠亲王继承了父亲的才能,精通汉文学,亦对白居易十分崇拜,他在改建桂离宫时,也在多处体现了白诗的痕迹。在通往桂离宫赏花亭的山路上,受白居易诗文的启发,设置了许多水萤灯笼(图8)。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水萤灯由山石雕刻而成,夜深人静时,在池水中投下孤单的倒影,充满了深邃幽静的情趣。除水萤灯以外,与白诗相关甚密的还有巴字亭。巴字亭即“待合”,是与茶室相配的建筑。“待合”中四个座位造型奇特,形如“巴”字[2]。
日本庭园对于白居易的受容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平安时代,日本庭园对白居易园林思想的受容以模仿为主,并根据实际少量创新。中世时代,日本庭园开始汲取白居易思想中的一些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结合,诞生了一些新的元素,并融入了园林之中。江户时代,日本对于白居易的受容更为灵活,虽然会取白诗中的一些词句作为立意,但是并不是生搬硬套,造园的创新性更强。
太田次男指出:“以白诗为基础进行创造活动,而非将文集作为模本来模仿,才真正标志着日本对汉籍从内在的摄取”[4]。日本庭园在对白居易的受容过程中,从模仿至创新,也象征着对其园林思想的“从内在摄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