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建省10个乡镇级海岛森林资源特征及施策建议

时间:2025-01-07

方晓敏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州 350003)

福建省现有海岛1 546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有人居住海岛96个,乡镇级12个。海岛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稳固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海岛发展建设进一步提速。森林资源是海岛最重要的生态建设本底资源之一。尽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保护与管理体系,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但海岛由于区位的特殊性,其林业生态建设面临诸多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本文以福建省10个乡镇级海岛为例,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修复策略,以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岛上人居环境,助力美丽海岛建设。

1 概况

福建省海岛多为列岛或群岛,呈链状分布于东南部,战略地位突出。本文所选取10 个乡镇级海岛分别为福鼎的嵛山、蕉城的三都、霞浦的海岛、马尾的琅岐、秀屿的南日及湄洲、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南海、东庠、大练、屿头等。海岛地层主要由中生代火成岩以及第四纪沉积岩组成,岛上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岬湾相间。海岸线曲折蜿蜒,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10个乡镇级海岛均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长且充足,气候温暖而湿润。海岛受外海水和沿岸水影响,水温四季各异,平均盐度27.54‰~32.14‰,平均波高0.8~1.5 m。海岛林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其次为砖红壤,还有少部分风沙土、黄壤、盐土及新积土。植被类型以马尾松、相思树、木麻黄、枫香、湿地松等为主。

2 主要胁迫因素分析

2.1 风劲

福建省是全国强风区之一。海岛处于太平洋西岸,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偏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6~8 m/s,尤其是地处沿海突出部的海岛,风力更强。嵛山岛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多达258 d,居全省之冠。平潭各海岛大风日约占全年日数的三分之一,海岛、琅岐、南日的大风天数相对较少。每年直接登陆台风2~3个,台风期间最大风速可达40 m/s以上。2006年在闽浙交界处登陆的“桑美”台风瞬时最大风速达65 m/s。台风直接导致树枝折损毁坏,海风中的高盐落在植物表面,带来盐雾危害。因大风日数多,地处迎风面的植物常被吹干致残致死,甚至形成新的风口。

2.2 水贫

海岛海拔较低,集水面小,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海岛总体上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淡水资源匮乏。嵛山岛年均降水量超过2 000mm,三都岛1 643 mm,其余海岛均在1 000 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冬季降水少,风速大,海岛多处半干旱状态。湄洲、东庠、草屿和屿头4岛平均水资源量均低于300 m3/人,远低于全省1 363 m3/人的平均水平。除嵛山岛外,其余9个海岛均无法满足自身用水需求。东庠岛等部分岛屿旱季水井水位大幅下降,导致当地居民饮用水源不足,植被灌溉更是无从谈起。

2.3 地瘦

由于长时间受暴雨冲刷和风沙吹蚀,海岛上土壤稀薄贫瘠。往往越靠近海岸线,裸岩越多,砂粒含量越大,土壤质地越差。部分地段甚至心土裸露,表土层荡然无存。风力较小的远海岩区域,土壤肥力相对较好。岛上多侵蚀型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粘性较重,透气性差,植物根系生长受到极大影响。总体而言,海岛林地土壤受自然和人为干扰强烈,保水保肥能力不足,水土流失严重,林地质量较差。

2.4 苗缺

海岛平地少、水肥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这些因素导致自产自育苗木极受制约。琅岐和南日两岛现有小面积苗圃地,但均没有实际投入使用。岛上造林主要靠外调苗木,也较少使用易成活的土球苗、袋装苗、大苗,这是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5 墓众

受风俗、交通、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乡镇级海岛一直延续着土葬陋习。岛上新旧成片或星星点点的坟墓随处可见,且多分布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区域,严重影响岛屿景观和海岛绿化工作的开展。如琅岐岛现有林地面积1 553.31 hm2,占土地面积的16.65%,林中多处因修建墓地形成空地,严重影响森林景观;平潭东庠岛葫芦澳景观独特,但海湾东侧山坡上的大片墓地,导致游人望而却步。

2.6 运难

近年来,陆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如屿头、琅岐两岛已实现与陆地的直接通车,湄洲岛每日海运航线十余班次,交通较为便捷。但其余乡镇级岛屿每日往返海上的班次较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悬居外海的南海、南日等岛屿,不仅班次少,而且距离远,若逢台风等不良天气,往往断航数日,给岛上居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造林苗木及物资设备调运更是难上加难。

2.7 畜多

海岛居民长期形成了自力更生的生活观念,以尽可能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因此岛上居民放养牛羊等牲畜的习俗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这些牛羊多自由放养,常年活动在林地上,不断啃食野草、树叶、苗木,践踏林地,对沿海防护林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

3 海岛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土地类型

据2019年森林资源建档数据,10个乡镇级海岛土地总面积33 369.89 hm2,其中林地面积16 340.6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97%。该比例远低于福建省同类指标76.28%,说明海岛林地资源较为匮乏。林地占比居前三位的是嵛山、海岛和三都,均属宁德市。平潭综合实验区4个海岛的林地占比略优于秀屿2个海岛。琅岐地势最为平缓,耕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林地占比最低(表1)。

表1 10个乡镇级海岛各类土地面积及占比

10个乡镇级海岛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8.13%,远低于福建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居前三位的大练、三都和海岛接近福建省平均水平。从各岛情况看,嵛山林地占比最高,达91.17%,但森林覆盖率仅36.97%。究其原因,虽然该岛林地面积较大,但大风天数最多,林木成活难,成林更难,其中南部地区现有大片草地。总体而言,福建省乡镇级海岛林地面积较少,森林覆盖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林地绿化率看,各海岛林地平均绿化率38.77%,仅比森林覆盖率高0.64%,总体绿化水平不高。

10个乡镇级海岛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53.49 m3/hm2,远低于福建省同类指标117.39 m3/hm2,说明海岛林分质量总体较差。其中嵛山、东庠两岛的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均低于20 m3/hm2(表2)。

表2 10个乡镇级海岛森林资源主要指标

3.2 森林类别

从森林类别看,10个乡镇级海岛生态公益林面积10 121.29hm2,占林地面积的61.94%,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1.38%,充分说明海岛重视生态公益林对保护海岛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从各岛情况看,除三都外,其余9个海岛均以生态公益林占优,且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为主,比例高达54.38%,其中南海和大练两岛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比高达90%以上(表3)。

表3 10个乡镇级海岛森林类别及占比

3.3 林种结构

森林按经营目标不同,将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分为5个林种(表4)。本文中的森林面积特指该四个地类面积之和。10个乡镇级海岛防护林和用材林分别占42.03%和28.67%,说明海岛在构建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商品林。

表4 10个乡镇级海岛各林种面积及占比

防风固沙是海岛森林最重要的生态功能。10个乡镇级海岛防风固沙林面积3 272.36 hm2,占森林面积的23.55%。从各海岛情况看,湄洲、嵛山分别以56.83%、53.74%的占比,位居第一、第二位。海岛共有水土保持林1 546.57 hm2,占森林面积的11.13%。该比例仅次于防风固沙林,说明海岛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不容小觑。从各岛情况看,大练、南海、东庠分别以94.29%、93.17%、72.99%的比例居前三位。这与庄晨辉等[1]研究平潭植树改造对策一致,即乡镇海岛属丘陵台地、间或有小块平原,应在丘陵台地迎风面和水库汇水区营造水土保持林,以防水土流失和水库淤积。

10个乡镇级海岛以国防林为主的特用林面积2 675.25 hm2,占森林面积的19.25%,该比例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54%。从各岛情况看,海岛和南日两岛特用林面积大、比例高。前者作为闽东沿海的门户,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曾组建红军海上游击独立营;后者也是前沿阵地,曾发生国共两党军事对抗战,因此两个海岛现存较多的国防林。

10个乡镇级海岛用材林面积3 984.36 hm2,占森林面积的28.67%,主要集中在宁德3个海岛,以三都用材林面积最大,占比高达48.27%,主要为马尾松纯林。这可能与早期三都岛属福建重要对外口岸,岛上居民用材紧张有关。

10个海岛共有薪炭林面积920.72 hm2,占森林面积的6.63%,而全省平均水平仅0.39%,即海岛薪炭林占比约是全省的17倍,这与早期海岛生物质能源紧缺有关。屿头和东庠均为面积不足1 000 hm2的小海岛,目前分别保留着占比37.97%和23.47%的薪炭林,位居前两位。从面积绝对数看,三都以597.00 hm2的薪炭林面积高居榜首(表4)。

3.4 乔木林树种结构

从乔木林树种结构看,针叶林4 326.98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36%。乔木林主要集中在三都岛,该岛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3 806.41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75.96%,是海岛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乔木林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之比为36︰60︰4,而全省的比例为44︰42︰14,即岛上乔木林以阔叶林为主,结构较全省略优(表5)。

表5 10个乡镇级海岛乔木林各树种面积及占比

除三都外,其余9个乡镇海岛的乔木林均以阔叶林为主,面积占70%以上。各海岛阔叶林优势树种以相思为主,枫香和木麻黄为辅。林层结构较为简单,且中幼龄林比重较大。从树种分布上看,北部海岛木麻黄面积较小,南部较多,但多数木麻黄林分目前已属成过熟林,防护功能日益降低。此外,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几率高,对沿海防护林体系构成潜在威胁。

3.5 乔木林起源结构

海岛天然起源的乔木林面积934.40 hm2,其中三都岛天然乔木林面积比例最大,主要为其它硬阔类树种。琅岐岛现有90.16 hm2天然乔木林,主要为相思纯林和其它硬阔类树种。嵛山、海岛和南日保存有小面积天然林。平潭4个乡镇级海岛皆为人工林,其中相思林占55.59%(表6)。总体上,海岛多人工林且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生态功能亟需提升。

表6 10个乡镇级海岛乔木林不同起源面积及占比

3.6 基干林带及红树林区位

沿海基干林带及红树林对抵御台风和风暴潮具有重要作用,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基础。10个乡镇级海岛基干林带区位内林地9 278.83 hm2,占区位总面积的42.05%,略高于全省同类指标41.4%。

非林地面积占比较大且大多位于海岸前沿的沙荒地、岩石裸露地,造林难度极大。

海岸基干林带分布表现为北部海岛多,越往南面积越少。宁德各海岛断带率较低;琅岐岛因受养殖场和农田占地约束,断带率最高[3]。闽江口以南地区各海岛基干林带断带较严重,不少海岸线缺乏林带保护。此外,红树林是沿海防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10个乡镇海岛红树林区位面积极小,仅三都镇0.38 hm2、湄洲镇0.90 hm2;红树林带更少,目前仅宁德部分海岛种植有小面积红树林,但长势一般,不成规模(图1)。

图1 10个乡镇级海岛重点生态区位面积

4 施策建议

4.1 严格保护,确保建设成效

福建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屏障。沿海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因此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必须严格保护。一是要严格执行《森林法》《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森林“三防”机构,建设生态结构稳定、防灾功能强大的综合生态防御体系;二是严把项目建设用地审核审批关,严格落实福建省占用征收沿海防护林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乡镇海岛基干林带不形成新的断带、面积不减少;三是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破坏沿海防护林的行为。

4.2 加快绿化,增加森林面积

乡镇级海岛森林资源总体匮乏,非林地面积占51.03%,非森林面积占61.87%。沿海基干林带区位内的非林地面积比例达57.95%,海岛岸线上的林带断带多,防护缺口大。因此,加快绿化造林以有效增加森林面积事关重大。一是对海岛上,尤其是沿海基干林带区位内的疏林地、宜林地等可造林的地块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区域,通过补植或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二是修复破损的农田林网,提升道路、河渠两侧绿化林网,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海岛防护体系;三是通过治理非法鱼塘、建设乡村公园,在非林地上营造片林。通过实施林带、林分、林网三大修复工程,扩大海岛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4.3 加强管护,提升生态功能

乡镇级海岛的乔木林平均蓄积量仅为全省的45.57%,且森林结构较为简单,乔、灌、草综合覆盖度小,低质低效林分多,从而影响到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的发挥。要改善现状,一是通过护林育林,有效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二是加强管护,防止牲畜危害,提高林分郁闭度,努力构建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三是实施林分改造,更新、优化和构建以木麻黄为主的混交防护林,加强现存红树林的保护,有效减少马尾松和低质低效林分面积。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管护,有效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4.4 疏通渠道,提高补助标准

乡镇海岛林地土壤贫瘠、岩石裸露,林分长势不佳,目前遗留下较多的困难造林地段。福建省长期以来造林及抚育等补助标准相对固定,比如,近年沿海防护林工程、红树林、珍贵树种的造林补助标准分别为30 000元/hm2、45 000元/hm2、7 500元/hm2,森林抚育部分补助1 500元/ hm2,与实际费用相差巨大。由于海岛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无力承担巨大的营造林缺口费用和长期的护林育林资金,导致海岛地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因此,政府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主体,应积极组织协调,调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加大相关建设资金预算,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资金。尤其要尽快出台针对乡镇海岛沿海防护林的造林护林补助标准,以充分调动海岛人民建设和保护沿海防护体系的积极性。

4.5 改善条件,充实技术力量

乡镇海岛林业站是最基层的林业组织机构,对保护森林资源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因乡镇海岛生产生活条件差、待遇低,林业技术人才不愿进、留不住,目前多个林业站只配备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岛屿长期无人留守,林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乡镇海岛林业监管不到位、不及时。为转变此状况,首先应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层技术人员待遇;其次要实行鼓励政策,在职称评聘、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倾斜,创造条件留住人才,为绿化美化海岛提供技术保障。

4.6 注重研发,实现科技创新

乡镇海岛应重视科技兴林,加强与高校、林业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围绕困难地段造林、菌草技术应用、木麻黄老残林带更新等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通过科技指引突破海岛造林绿化瓶颈,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一是要筛选和培育适宜海岛生长的木麻黄无性系品系,研发适用于滩涂育苗的红树林促生菌剂,确保沿海基干林带的造林成效。二是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工程,以菌草为先锋植物,采用“复合草篱”或“草、灌、乔相结合”方法,改善林木生长条件[3]。目前平潭、莆田等地已陆续开展菌草种植并初步获得成功。三是研究适合乡镇海岛的固土保水措施。研究表明,施加土壤保水剂和土壤表面覆盖凋落物,可提高植被存活率,改变林分结构可影响林分生产力和土壤肥力,促进植被修复[4]。

5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乡镇海岛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也日益提高。乡镇海岛地理位置特殊、景观独特,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然而,乡镇海岛受风、水、地、苗、墓、运、畜等因素影响,造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鉴于此,在进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根据海岛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和建设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构建、提升和完善沿海地区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绿色生命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