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7
倪必勇
(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福建 平潭 350400)
野鸦椿(Euscaphisjaponica)为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野鸦椿属(Euscaphi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一般散生在海拔400 m以上的山地,以阔叶林沟谷中分布较多。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省份,例如安徽、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日本和韩国也有零星分布[1]。福建省多将野鸦椿应用在乡村绿化上,另外也作为药材利用。野鸦椿的叶和犹如红色灯笼的果是其在园林景观应用中重要的观赏点。促进野鸦椿叶、果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观赏性,有利于在生产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中,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锌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最为突出[2]。植物缺硼易导致花粉造孢组织受到破坏,表现出开花不结实的症状[3]。锌对生物膜构成及其功能的完整性、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具有重要作用[4-5]。锰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氧化还原过程,缺锰会影响植物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干物质的积累,抑制植物地上和地下部生长,降低根冠比[6]。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较低,但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时会导致作物表现出特定的缺素症,造成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7]。在生产中,人们对化肥的大量使用加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相对不足。农民对肥料的配比不合理,重氮磷钾肥施用而轻微肥,造成不合理的施肥。对微肥施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宗经济作物上,对药用植物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设置微肥对野鸦椿果叶的影响试验,可为优化野鸦椿栽培,提高其生长品质和观赏性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设置在福州植物园苗圃,位于晋安区八一水库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9.4 ℃,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8.6 ℃,最冷月份平均气温8 ℃;年平均日照时数1 700~2 000 h;年均降水量1 413 mm,土壤为红壤。圃地有专人管理,定期喷灌,水肥可控。
供试材料为8 a林龄人工栽培的野鸦椿,种植在控根容器中,密度为2 m×2 m。2017年2月选择120株长势较为一致、无病虫害、植株情况良好的野鸦椿进行挂牌标记,人工常规管理措施一致,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根据专家意见,各处理统一施用42%氮磷钾复合肥100 g/株为基肥,试验所用的硼(B)、锌(Zn)、锰(Mn)微肥分别以硼砂(Na2B4O7·10H2O)、硫酸锌(ZnSO4·7H2O)和硫酸锰(MnSO4·H2O)的形式施用,第一次施微肥时间为2017年2月,以后每3个月施肥一次,共施3次。
处理T1:施硼砂80 g/株;处理T2:施硫酸锌80 g/株;处理T3:施硫酸锰100 g/株。每个处理10株,设3个重复,清水浇灌为对照CK。不同处理间设有保护行,不进行任何处理。为使微肥均匀施用,先将其与土混合均匀再根外环状施肥,施肥后统一浇一次水。
1.4.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于2017年11月野鸦椿果实成熟时,每个处理选择10株,每株采集树冠外围四个方向健康完整、无病虫害叶片40片,测定野鸦椿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丙酮法[8];POD、CAT和SOD活性参照李合生所用方法测定[9];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测定[10];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采用蒽酮比色法[18]、考马斯亮蓝G-250比色法测定[11]。
1.4.2 果实形态指标和产量测定
2017年11月,于果实成熟后、果实开裂之前,每个处理选择5株,每株采集10个树冠外围四个方向长势良好、一致的果穗作为待测样品,剩下的5株用于产量测定。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野鸦椿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利用电子天平测野鸦椿单果重和果实产量。
1.4.3 观赏性评价
参考林立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关于野鸦椿观赏性评价体系,增加叶片指标,以株形(株高、胸径、冠幅、叶片健康度)、果实(果皮颜色、果皮长、果皮宽、果皮厚度、果实长、果实宽)和果穗(单个果穗密度、果穗长、果穗宽、果穗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参考其指标层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并征求专家意见,将冠幅权重直接分配予叶片健康度(表1)[12]。
表1 野鸦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
根据评价体系,并采用赋值法,总分以10分计,根据权重计算每个指标的分值。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株作为评价对象,开展赋值计分,最终计算每个处理的均值得分,得到每个处理的野鸦椿单株评价平均分值。
2.1.1 叶绿素含量
施硼砂的T1处理野鸦椿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和施锌肥、锰肥的处理(P<0.05),且T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高出CK约13.74%,而施锌肥、锰肥的野鸦椿叶片叶绿素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图1)。
图1 微肥对野鸦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图2 微肥对野鸦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1.2 酶活性和MDA含量
各微肥处理的POD酶活力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K(图2、图3)。T1硼砂处理和T2硫酸锌处理的CAT酶活力显著高于T3锰肥处理,与CK不呈显著差异,T3处理的CAT酶活力最低(28.06 U/g)。与CAT酶活力大小相似,T3处理的SOD酶活力最低,仅为18.28 U/g,与CK差异显著,而T1和T2处理与CK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处理的MDA含量均显著小于CK的20.79 μmol·g-1,T1硼砂微肥处理的MDA含量最低,仅为16.92 μmol·g-1,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T3处理差异显著。
图3 微肥对野鸦椿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图4 微肥对野鸦椿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1.3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硼、锌、锰微肥施肥处理下,T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40.27 mg·g-1,与T2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CK。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仅为33.55 mg·g-1,与CK差异不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为T2>T3>CK>T1,T2硫酸锌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T3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12.87 mg·g-1,与CK和T1处理差异显著;T1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仅9.90 mg·g-1,与CK无显著差异。
2.2.1 果实形态
不同微肥处理的果实横径为施硫酸锌>施硼砂>施硫酸锰(表2)。T2处理的野鸦椿果实横径较大,为6.70 mm,比CK高4.36%;T1和T3处理的果实横径差异较小,但与CK呈显著差异,分别比CK高2.49%、1.87%。T2和T1处理的野鸦椿果实纵径相对较大,分别为13.34 mm、13.22 mm,分别比CK增长6.29%、5.34%,且显著高于T3和CK处理,T3处理也与CK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的野鸦椿果实侧径大小为T1>T2>T3>CK,T1、T2和T3处理分别比CK高8.60%、6.85%、5.54%,均与CK呈显著差异。
表2 微肥对野鸦椿果实形态的影响
2.2.2 果实产量
T1硼砂处理和T2硫酸锌处理的单果重和单株产量相对较高,单果重分别为0.248 g、0.243 g,单株产量分别为2.76 g、2.67 g,二者的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T3硫酸锰处理和CK;T3和CK的单果重未达显著水平,而单株产量差异显著。
表3 微肥对野鸦椿果实产量的影响
根据评价方法,对T1硼砂处理、T2硫酸锌处理、T3硫酸锰处理和CK清水处理各10株野鸦椿进行评价分析,T2处理的野鸦椿得分平均分最高,T1处理次之,空白对照组的得分最低(表4)。可见,施微肥有利于提高野鸦椿的观赏性,而施硫酸锌与硼砂效果较好,但二者之间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不同处理条件下野鸦椿的评价分值
硼肥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适当的施硼肥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同时增强光合作用[13]。根据试验结果可知,T1施硼砂处理的野鸦椿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有研究表明,硼、锌、锰对作物的抗病及抗逆性均有积极作用,各处理的酶活性与CK差异不明显,但MDA均较低,表明适当施用微肥可提高野鸦椿的抗逆性。硼可与游离状态的糖相结合,使其带有极性,易通过质膜,有利于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硼和锌均与植物蛋白质代谢相关,锰离子会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14]。T1和T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施锌肥、锰肥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CK。增施微肥对野鸦椿果实膨大、产量提高及主要药用成分提高均具有显著作用,与董友魁等通过拌种结合叶面喷施的方式,发现硼、锌、锰等微肥均能增加不同类型大豆的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和籽粒产量的结果一致[15]。周苏玫等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锌硼肥,发现增施锌肥可使花生增产,增施硼肥可促进开花结果,提高产量[16]。叶正钱试验得出,增施硼、锌、锰微肥可提高油菜产量[17]。黄其颖等通过大田试验发现,硼肥、锌肥可促进香榧幼苗生长;通过结果树定位试验发现,施用微肥可促进香榧增产等[18]。通过评价体系对增施不同微肥的野鸦椿观赏性做客观性评价,证明增施适量的硫酸锌、硼砂能显著提高野鸦椿的各项形态指标,提高观赏性能。
综上所述,在野鸦椿栽培过程中,增施适量的硼、锌、锰微肥对野鸦椿果叶的性状及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施硼、锌微肥能提高野鸦椿的综合观赏性,增加园林观赏度。在生产中可将微肥与氮、磷、钾配施,对野鸦椿具有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