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建省乡村绿化美化规划与建设技术要点

时间:2025-01-07

刘 斌,方晓敏,崔永红,张明浩

(1.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2.三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福建 三明 365300)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福建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实践。福建推动实施了“三个百千”绿化美化工程,大力营造富有特色的森林景观带,加快推出森林生态共享产品,着力打造集“土、野、俗、古、洋”于一体的魅力乡村,农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福建的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存在规划同质化、绿化空间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对其对策进行解析,提出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要点,旨在为今后全省乡村绿化美化提供思路。

1 乡村绿化美化现状

自2006年起,福建省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积极推动因绿兴产、因绿脱贫、因绿致富,引导乡村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逐步打造森林人家、田园风光、水乡风韵等多种特色的绿美乡村。至2014年,共创建474个绿色乡镇和7 288个绿色村庄;2016-2018年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林1 953.3 hm2,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1 113 000株;至2019年已创建森林城市(县城、城镇)69个、省级森林村庄500个。2019年福建省申报国家级森林乡村,覆盖10个地市的420个村。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的指标及办法》,福建省先后组织了创建绿色家园示范村、绿色村镇、绿色示范村庄等活动,最终入选乡村346个,候补乡村74个。截止至2020年1月,福建省共有173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同时,福建省加速推进“百城千村”绿化美化宜居工程,计划到2022年底,在全省建成100个省级森林城镇、1 000个省级森林村庄,极大改善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全省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但是,福建省在不断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力度的进程中,仍存在规划同质化、绿化空间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2 存在问题和对策

2.1 存在问题

2.1.1 绿地落实困难

福建省乡村规划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大多乡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重视生产生活需要,偏重配备公共场所、住宅用地、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弱化绿地的功能和地位,乡村可绿化空间越来越少。尤其是林改之后,山林分山到户,规划绿地阻力较大,可造林地越来越难以挖掘。

2.1.2 特色品味不足

部分乡村绿化植物配置单一,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季相变化平淡无奇,布局层次不够鲜明,景观效果同质化普遍。有些乡村绿化效仿城市园林的形式,过分表现时代性、文化性和区域性,盲目跟风,生搬硬套,与乡村环境格格不入,丢失乡村本身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未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策[1]。

2.1.3 统筹规划缺失

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指导,部分规划脱离乡村实际,模式化雷同建设问题突出;各分项工程建设组织协调难度大,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对建设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2.1.4 管护机制不全

造林绿化三分种,七分管。由于乡村绿化的管护机制不健全,重栽不重管,缺乏专门部门、专业人员和专项资金管理维护,绿化建成之后,管护方式较为粗放,植物缺乏精心养护,仅保留了一段时间的高颜值,随之而来的人畜破坏及病虫害就打破了规划期的美好设想,植物的观赏性和成活率都受到极大影响,乡村绿化美化效果大打折扣。

2.1.5 生态意识薄弱

受各种因素影响,村民普遍注重经济效益,缺乏生态意识,不重视乡村绿化美化,仍停留在植树造林、道路硬化、房屋修缮的浅层表面。本应作为乡村绿化美化主体的村民,在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中更在乎基础设施建设,其结果是乡村干线郁郁葱葱,房前屋后空空荡荡。也有村民存在事不关己的淡漠心理,遇到损林毁绿行为也不制止,放任自流。

2.2 对策

2.2.1 科学系统规划,挖掘绿化空间

根据区域经济情况,以政府推动和经济扶持的形式,通过林地租赁、林地赎买、林地置换等手段解决土地难点,可优先考虑现有生态公益林或国有、集体林地,充分挖掘绿化潜力。做足规划前期调研工作,将乡村绿化纳入村庄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乡土风情相结合,见缝插绿;深入乡村设计指导,细化绿化建设措施,注重绿化整体效果,将规划落到实处,留足绿化用地空间。

2.2.2 突出地域特色,展现乡村风貌

乡村绿化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植物,适度发展“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树种,增加乡村生态绿量,鼓励村民开展庭院绿化,与乡村基调相得益彰,提高村庄绿化的地域特色、品位质量和整体效果,实现观赏、经济和实用三大功能的协调统一[2]。

2.2.3 强化宣传引导,鼓励村民参与

乡村绿化美化最终的受益者是村民。因此,必须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绿化宣传引导,树立爱绿护绿理念。在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中,应认真倾听村民诉求,倡导村民积极参与,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开辟小竹园、小果园、小花园等,真正做到乡村绿化得民心、顺民意。

2.2.4 促进政府主导,协调各方职能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充分发挥林业、交通、水利、城建等各级职能部门的作用。在规划、设计、实施、监理、后期管护等过程中统筹协调,实现区域间道路系统组织合理,水域整治和绿地体系相互融合,环境整治和房屋立面改造相互渗透。

2.2.5 建立管护机制,保障资金来源

建立管理维护机制,培养专业管理队伍,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全面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绿化的保存率,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政策、技术扶持力度,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造后补、筹资筹劳、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绿化美化,推动乡村绿化美化的深入开展。

3 规划原则

3.1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根据乡村上位规划,结合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合理统筹利用现有用地,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形成四季皆彩、季季有景、瓜果飘香的乡村绿化景观和稳定的森林结构群落,实现绿化美化与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3.2 生态优先,守住乡情

规划应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将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生态文明融于一体,保护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水体、林草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塑造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景观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3 尊重民意,循序渐进

充分考虑乡村发展基础,尊重村民意愿,按照乡村建设规律,先易后难、先点后面,保护好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特色资源,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科学合理确定乡村绿化美化的目标、重点、任务,分步有序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3.4 科学规划,精准定位

牢固把握规划设计的全局性、针对性与科学性,科学合理地展示乡情美景,制定高起点的乡村绿化规划,深入挖掘不同区域的生态群落和植物习性特征,依据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要求实现精准定位。

3.5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调动村民积极性,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美化[3]。

4 规划技术要点

4.1 遵循自然生态

规划以绿化为基调,充分利用现有地块,尊重自然,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用地格局,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致富,助推乡村绿化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和成效。在保持森林植被多样性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提升林相结构丰富性,从而提高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品质。

4.2 凸显美化亮化

美化亮化是打造独具一格的村景、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突出乡村特色的重要手段。以绿色为基调,增添花化彩化,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群落空间,能显著提升乡村植物景观品味,强化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规划结合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底蕴,强化重要节点景观,营造季相丰富、色彩明艳、富有乡土元素的景观小品,提升乡村的秀美气质[4]。

4.3 强化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展现乡村地域特色和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的核心要素。应合理确定各个区域的范围和界限,凸显区域特色,强化分区功能,发挥景观优势。乡村绿化美化从增加生态绿量,提升绿化质量方面入手,根据村情村貌、地形地势、建筑质量、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等,规划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形成山水交融、异彩纷呈的动态景观空间,让不同分区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风貌。

4.4 融合产业布局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规划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筑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积极探索乡村农业、林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升乡村森林质量,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带动绿色特色产业发展,建成乡风淳朴身心美、特色鲜明生态美的“富美乡村”。

5 建设技术要点

5.1 打造道路绿化景观廊道

村道和主街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区域现状资源情况,大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注重道路两侧季相变化和植物配置,确保植物生态防护功能。采用线状廊道实现景观生态网络化,提升景观功能连通性,强化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有韵有致的道路景观廊道[5]。

5.2 营造绿色空间人文氛围

开放性的绿色空间是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公园绿地、公共场地、历史文化和自然保护等区域绿化美化的网格整合,充分利用村庄路口、街角、街边等地块,通过绿化美化植物及景观小品装扮点缀,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闲暇互动的场所。规划设计需精准定位,严格把关,以绿地空间建设为主,打造休憩养身、科教寓乐的公共休闲绿地和主题鲜明、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园,配套健身器械和运动体验设施,体现人文关怀。

5.3 加强滨水空间绿化成效

滨水绿地空间以防洪、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综合展现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观特色。将村庄现有河流、水域整治提升与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建设统一结合起来。在河道沿岸建设防护景观带或湿地公园,提升河道绿化效果。在水利防洪建设初期,不应只满足防洪调蓄的需求,进行砌筑浆砌、混凝土挡墙或块石硬化堤岸,还应融入绿化景观设计,合理利用生态护坡,或结合天然河石形成的软护坡生态草岸,维持生态有效平衡和物种有利生存繁衍[6]。

5.4 提升村庄房屋绿化质量

在乡村房屋现状基础上进行拆违还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选用观赏型和休闲型树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村民的宜居愿望,让房屋连片披上绿色彩色新衣。实行建管并重、植管并用的模式,建立乡村苗木绿化管理档案,按照“谁种植、谁管护、谁所有”的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5.5 完善周边地块绿化景观

对生态基础薄弱的地块补植绿化,利用村庄果园、农田耕地、抛荒地及闲置地,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名特优果苗和经济苗木进行立体复合式种植,打造采摘乐园、观光果园、飘香花园,切实改观整体绿化效果,营造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绿色景观,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人家等项目相结合,实现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多重并举[3]。

5.6 美化乡村山体森林景观

积极推动村庄生态修复,加大山体林相改造,逐步消灭裸露山体和稀疏林地。对乡村风景林进行保护、补植和修复,实施山体绿化彩化工程,优化区域周边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效果,提高村庄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村民的宜居舒适度。封育保存良好的原始风景林;重点补植改造长势较弱的风景林;人工修复无法自然更新实现生态目标的风景林。通过抚育、封育、修复、管护等综合措施,完善提升风景林。

6 结语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乡村绿化美化利用宝贵的生态优势,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是综合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景观的创造性建设。福建省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积极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从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到森林乡村,覆盖面越来越广。立足福建省乡村绿化现状,按照《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规划和建设技术要点,旨在为乡村绿化美化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模式,加强生态、文化、地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打造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生态富民的新型乡村景致,进而更好助推乡村振兴、助力美丽新福建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