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中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策略——以南平段为例

时间:2025-01-07

肖海苏,陈绍玲,林 力,吕家云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国家森林步道穿越著名山脉和典型森林,邻近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区域,是长跨度、高品质的带状徒步休闲空间[1]。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是国家林业局首批公布的5条国家森林步道之一,途经多座名山大川,包括久负盛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等,文化底蕴厚实。沿途分布有大量红色文化历史遗址,还涉及多条年代久远的古道。据《福建交通志》记载,至清末,由福州三山驿通往省外的驿道共计5条,驿站59处,其中4条驿道涉及武夷山脉。这些古道见证了当年八闽通衢的盛况,而今却静静地横卧在深山之中,日渐沉寂。国家森林步道应充分利用现有古道、官道、驿道、乡村小道、林区道路、废弃道路以及当地户外俱乐部推荐的特色线路,保障低限度的开发建设,降低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总体规划过程中,充分挖掘古道资源,通过科学保护与修复,可以让古道重新发挥其特有的游憩、健身、研学、文化等功能,唤醒尘封的记忆。

1 森林古道概念

据《辞海》释,古道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古代之道,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二是指古老的道路。一般而言,时下人们所提及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均取第二层词义。古道历来都是由单一功能性道路逐步演化成综合性的通道,因其分类依据的不同,又可按功能分为交通型古道、贸易型古道、宗教朝圣型古道、文化型古道等;按行程过程分为政府修建的官道和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道;按地理位置又可分为平原古道、森林古道、滨水古道、悬崖古道等[2]。森林古道是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分出的古道,主要是指建立在山区或森林中的古道,其通行对象基本为人、马,少有行车。本文对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主线涉及的闽赣、闽浙交界处现存的森林古道、关隘、周边景观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分析,提出保护与修复策略。

2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森林古道概况

2.1 森林古道现状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涉及的古道主要为古代联通闽赣、闽浙的交通要道。随着道路设施的逐渐完善,原有古道正逐步荒废、消亡。由于南平地区为低山丘陵地貌,地理单元封闭,加上森林密布,部分森林古道及古关隘保存较为完整。经实地调查,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现有森林古道39.13 km,主要分布在浦城县、武夷山市、光泽县、邵武市,大部分森林古道材质为碎石铺设,宽度0.8~2 m(表1)。这些静卧山间的古道虽已辉煌不在,但却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印记与人文积淀。明提学冯挺撰《儒学改建碑记》文中云:“闽于方舆,东西一奥垠也,宸山襟海,另开局面。从北以入,必由三关:中为大安,则崇安当之;东为小关,则浦城当之;西为杉关,则光泽当之……”。坐落浦城的森林古道原为闽浙交通要道——仙霞古道的遗址,古道上的枫岭关、梨岭关、小关等关隘遗址,至今仍在默默述说着当年黄巢起义的壮烈与商道的繁华。武夷山的九大关隘与古道遗址至今仍连接着闽赣边界的主要村落。光泽的九关十三隘与古道更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

表1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森林古道

2.2 森林古道主要存在问题

2.2.1 碎片化程度高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南平段森林古道分布于5个县(市、区),且每个县(市、区)均分为若干小段。浦城县森林古道共有三段,最短的0.4 km,最长的1.09 km;武夷山市森林古道分为四段,最短的0.89 km,最长的2.97 km;光泽县森林古道共有四段,最短的0.3 km,最长的2.23 km;邵武市森林古道共有四段,最短的5.15 km,最长的12.06 km。可以看出,除了邵武市的留仙峰有较长的一段古道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县(市、区)森林古道碎片化程度较高,已呈时断时续的状态。

2.2.2 线路废弃严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交通的发展,南平段森林古道的通行功能已被现代交通网络系统所取代。古道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废弃严重,其中也包括久负盛名的仙霞古道和分水关。位于浦城县的仙霞古道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许多路段只剩下土质路坯,所幸枫岭关关隘经当地政府出资修复,现存一小段较完整的古道,世人从中可领略仙霞古道昔日的风采。分水关的古道因国道的建成已完成了它的交通使命,现仅作为昔日闽赣两省知名关隘的遗址,孤立于路旁。

2.2.3 设施不全,疏于养护

森林古道原为官道、驿道,有专门的养护管理机构与人员,而今已淡然无存。现存的森林古道因排水设施缺失、生产活动干扰、道路建设破坏等原因,导致路面大面积破损、塌陷、断线。目前,除少量位于寺庙或景点周边的森林古道稍有管理养护外,大部分处于长年缺养失修,已日见凋零。

2.2.4 人文古迹逐步消亡

森林古道见证了历史,诉说着故事,往往与景点相辅相成。因道路断线改线、设施破坏、人流量锐减、疏于维护等,原有古村、古桥、古寺庙等景观逐步消亡。如建阳、浦城等地原有古道上的古村庄,因村民不断搬迁,森林古道逐步被水泥所覆盖,原有古石桥、古庙宇、古街等,现今正逐步失管、消亡。

2.2.5 古树名木日益凋零

元代马致远的《天静沙·静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尽管只是古道的艺术创作,从中却不难看出古道与老树、古树间的必然联系。这些古树千百年来屹立在古道边,看惯了过往的官吏、商贾、文人、术士、马帮、骡队,是他们纳凉、歇息、交谈、赏景的重要场所,如今却随着古道的衰亡而日益凋零,一些古树因失管而老死病亡,甚至被伐被盗。如浦城小关旁的樟树、苦槠等,虽依旧是树荫如盖,但常年的失管,大树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皮破损,主干空洞等现象。显然,森林古道沿途众多的古树资源需要同古道一起得到更好的重视与关注。

3 保护与修复策略

3.1 森林古道本体的保护与修复

森林古道本体的保护与修复,应以修复为主,兼顾保护。森林古道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主道多存在废弃、破损、塌方、设施缺失等情况。修复范围建议以森林古道边界线向周边外扩不少于3m[1]。修复时应根据其不同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局部破损,但仍具备修复条件的古道,可使用当地原材料进行复原性修复;对已经彻底损毁的古道,可在原址附近树立标识标牌,通过解说牌等设施对其线路、历史等人文情况进行说明,并对遗址进行保护;对已经完全废弃且湮没在丛林之中的古道,可重选路线,按照古道原材质、样式、色彩,重新修建,并与现有森林古道相贯通。此外,森林古道的排水沟、挡墙等设施已年久失修,应按其原有形式、材质进行修缮,以恢复其功能。同时,可增设护栏、警示牌等设施,若条件许可,可设置监控、照明等设备,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3.2 沿路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秉着保护为主,局部修复的原则,对森林古道沿途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与修复。建议尽可能保存道路两侧各100 m范围内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形成一条自然古朴、野趣横生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带。严格保护现有古树、大树,严禁砍伐、攀爬、刻划、采摘等。不得进行景观改造;不得种植行道树、绿篱;不得新建房屋、楼阁等建筑物。对森林步道沿途两侧各100 m范围外视线可及范围内森林景观不佳的地块,可局部进行景观修复,补植部分阔叶景观树种,强化森林景观的多样性及色彩的丰富度。

3.3 沿路人文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古村落等群落式人文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原则上以单体保护修复为主。应本着保护兼顾利用的理念,完善村落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利用现有民居打造古道人家、古道民宿等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吸引当地人流不再外流,保持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古民居、古庙、古亭、古桥、古石碑等单体建筑,要求保持其风貌,进行局部修缮。根据县志、村志等文献记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材料、工艺、外观上尽量与原建筑保持协调一致,力求恢复原貌。对已经破损而无法修缮的人文景观,可按文物保护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后再加以有效保护。对无法列入文物范畴的人文景观,建议在周边增设展示牌、解说牌等设施,设置保护范围,以加强保护。

3.4 沿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森林古道沿途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保护范围,原则上以单体保护修复为主,具体包括大气环境、水体、山体保护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徒步者保护意识,杜绝各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加以保护与修复。

3.5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修复[3]

森林古道原本是古代交通、商业、文化聚集流通的载体,由此孕育出多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如武夷山双世遗非物质文化、洞穴文化、客家文化、古越文化、茶文化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发源于武夷山脉北段的森林古道、古驿站、古石碑被赋予了非物质文化的特征,成为世人共享的精神遗产。因此,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减少外来文化对当地原生文化的冲击。同时,应致力整理古籍、传说、典故,挖掘古道及周边地方文化、民俗文化,使之世代传承下去。

3.6 其他方面保护策略

从管理方面来说,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来管理、约束徒步者的行为。如劝导徒步者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注意保持古道周边生态环境等。同时,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徒步者可以感受到森林古道的艺术魅力,认可其人文价值,从而养成自觉保护森林古道的意识。此外,应设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森林古道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4 结语

森林古道是森林里的一首歌、一段故事、一部尘封的历史,是静卧在山岭之间的无价珍宝。它一头联系着城镇、村庄和现代文明,另一头通往荒野和大自然。走上森林步道,走进荒野,徒步者既可尽情领略八闽大地的山水美景,也能跟随着古人的脚印追忆逝去的岁月,回味动人的故事。在建设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过程中,挖掘古道资源,保护古道,利用古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人类最睿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