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8
李小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兽医站 225411
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具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特点。患病后的家畜主要以体温升高,口腔黏膜、趾间和乳房等处发生水泡,影响采食和生长。如若病情持续蔓延,将会对猪牛等家畜的生产性能带来不利影响,不仅会降低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存在人感染口蹄疫的风险,也可能由于染病动物尸体处理不当,而引发大型公共卫生安全事故。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以牛、猪、羊最为易感,牛水、骆驼、鹿、象和兔也能感染;在实验室条件下,鸡、鸭、豚鼠均可感染,海猪和乳鼠最为敏感,狗和猫不易感。野生动物中以黄羊、野牛和野猪易感,而且所有易感动物中以幼畜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人类的感染,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病动物所导致,近年来也认为可通过空气传播。常见的病人是因接触了畜产品或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人员,如饲养员、兽医、技术人员或畜产品加工厂人员等。潜伏期3~8d,常以突然发病为典型。患者症状有轻有重,初期体温升高,头痛,精神不振,2~3d后,口腔内灼热,口、唇、舌、咽部皮肤周围或黏膜出现水泡,或者手、足、鼻、面部皮周发生水泡,伴有疼痛、晕眩、腹泻等症,用药干预一周后,水泡破裂结痂脱落,患者痊愈。
由于口蹄疫病毒类型较多,易变异,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感染动物种类较多,所以本病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域很广,传播和扩散速度较快,没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且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特效疗法,一旦暴发,对人畜危害极大,国际将其列为A 类动物疫病 。由此可见,口蹄疫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应重点进行防控。
口蹄疫的发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主要是病毒的存活可能与气温高低、光照强弱等因素有一定关联,因此,口蹄疫多见于秋末冬初阶段。在口蹄疫的流行传播之中,由于猪群、牛群数量相对有限,猪牛感染后发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康复后的病猪、病牛自身能形成一定免疫能力,但是随着仔猪、犊牛的增多,使猪群与牛群存栏基数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猪牛感染病毒的概率,口蹄疫的传播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加之环境的不断变化,通常间隔5~6 年左右,本病容易出现周期性大规模暴发情况。
患有口蹄疫或正处于病毒潜伏期的家畜,其粪便、唾液、体液等都含有病毒,是病原的携带者,受到病毒感染的饲料、水源、农具、病畜本身与病畜呼出的气体,这些都是病毒传播的有效路径。近些人研究人员发现,含有病毒的尘埃随着风而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可达到50~100km 左右,为此,口蹄疫经常呈现远距离的跳跃式发病现象。在易感动物分布较为广泛区域,若出现口蹄疫病情,传播速度会明显加快,具有大流行性散播的特点。
口蹄疫可侵害多种家畜,在所有偶蹄动物中,牛对本病最为敏感,猪的排毒量最大,因此本文以这二种各具典型家畜逐一进行介绍。
3.1 生猪的临床表现口蹄疫在规模集约化猪群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大群饲养的猪舍,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感染初期,生猪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1~2d 后才会出现发热症状,精神沉郁,不愿采食,随后症状突显。以口腔和蹄部红肿、水疱为主要特征,鼻镜和乳房周围皮肤也常能见到水疱,随着病情逐渐发展,水疱破溃,患病皮肤结痂、脱落;如有继发感染,患处病变加巨,炎性深度侵蚀会导致蹄壳脱落,患肢不敢着地。
仔猪或哺乳仔猪可因吮乳带毒乳汁而感染发病,典型症状较轻或没有,多以变质性心肌炎和骨骼肌炎败血而死,病死率常在60%~80%或更高。
育肥猪和成年猪感染后,多以高热,不食,精神沉郁为主,头、蹄、乳房周围皮肤发生水疱,几日后水疱破溃形成烂斑。如果没有合并其他感染,经2~3 周后,烂斑结痂愈合。对于蹄部感染的病猪,病程稍长者可能存在蹄叶感染,甚至蹄壳脱落。
妊娠母猪受感染时间和病毒载量不同,可发生流产或早产,乳房和乳头周围皮肤也可发生水疱,能引起母猪乳房炎和泌乳下降。如果是产后哺乳期母猪受到感染,还可通过乳汁将病毒传染给产房仔猪,导致仔猪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3.2 牛的临床表现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与生猪相似,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口腔黏膜、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以及乳房皮肤表面发生1~3cm 的白色水疱,趾间出现明显的红肿症状;其二,当蹄趾间的症状十分严重时,病牛站立不稳,身体发抖,严重时无法站立;其三,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明显减退,流涎。与生猪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牛发病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且发病阶段,病牛的体温相对较高。
潜伏期一般2~7d,平均2~4d。发病时,体温在40℃~41℃,感染会导致病毒出现肌肉震颤、食欲减弱、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且在2d 之后,在硬腭、舌面等部位容易出现许多小水疱。此时的病牛难以正常伸舌采食,饮水也十分困难。病毒感染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侵处的病毒增值,患处仅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口蹄水疱症状;第二阶段是病毒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达到身体各处脏器,此时皮肤和黏膜出现明显的继发性口蹄疮。经12~26h后,水疱会逐渐溃烂,导致病牛出现吞咽困难,体温下降至正常,5~7d 后,烂斑迅速愈合,病牛全身症状逐步好转。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生猪,成年牛的死亡率更低,一般不超过1%。如果病毒毒力较强,病牛也会出现突然恶化,因强毒攻击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猪牛口蹄疫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在猪牛的蹄冠、蹄叉、皮肤、口腔、胯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区和水疱。加之,猪牛一旦患病,其精神也会变得萎靡不振,体温突然升高,食欲不振,如若病毒侵害至蹄部位置时,蹄部的温度也会明显升高。猪牛也会表现出跛行状态,使蹄壳逐渐变形脱落,严重情况下,猪牛病体卧地,无法站立。当水疱破裂之后,会出现暗红色糜烂面,如若没有细菌感染的症状,大约半个月内患病部位会逐渐好转;反之,蹄部破损较为严重,愈合期也会进一步延长,一般为20d 左右。
通过对猪牛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可初步进行诊断。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病毒类型和相近类症鉴别,可就地取材送实验室进行检查确诊。
5.1 平时的预防措施
5.1.1 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政府与有关部门在基层家畜口蹄疫防控中,展现着科学引导、优质服务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基层组织,能够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大口蹄疫的宣传力度,以集中教育、海报宣传、文件宣传、微视频推送、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让广大养殖户接受良好教育,了解一定的口蹄疫的防控方法,避免口蹄疫的蔓延与扩散。
5.1.2 强化口蹄疫的主动防疫意识现阶段,对于大型养殖场,其口蹄疫的防控意识普遍较高,且在实际生产中,都能根据有关流程,做好家畜疫病的主动防疫工作。但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户或者个体养殖户,没有严格的防疫流程,更没有主动接种条件和防疫检验条件,如若出现口蹄疫,容易导致大范围扩散。为此,有关部门应对这一部分群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养殖户对口蹄疫的主动防疫意识。
5.1.3 注重日常监测和巡检环节在日常饲养期间,饲养员需要对家畜健康状态展开细致观察与巡视,记录好日常饮食、饮水、体温、活动情况。通过为家畜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监测家畜的蹄部、口腔、乳房等口蹄疫症状容易出现的位置,如若发现异常,需对病畜及时隔离诊断,以免疫情的扩散与发展。
5.2 疫情后的防控措施
5.2.1 疫区的彻底消毒一旦出现口蹄疫疫情,应立即上报防疫机关,严格划定疫区,封锁场区,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病畜需就地扑灭,并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需要对场内的各个区域、所有工作者、牲畜以及有关物品展开全面消毒,尽可能将口蹄疫的传播路径切断。一般情况下,场区每周进行2~3 次的系统消毒,具体为外部环境、基础设施、进出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与运输车辆等。
5.2.2 紧急接种对疫区周围和疫区内未感染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接种。接种时注意疫苗的菌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或相近,疫苗接种前一定要做好回温处理,注意操作方法和使用剂量,最大程度减少家畜应激反应,减少猝死机率。
综上所述,家畜口蹄疫的传播速度较强,危害严重,尽管接种疫后的死亡率降低,但仍会给养殖户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为此,各级养殖企业要不断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运用先进方法,做到科学养殖,只有这样,当口蹄疫发生后,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口蹄疫的发生,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