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8
吴祖云/湖南省新宁县金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270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会导致猪发热、采食量降低、生病甚至死亡。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猪丹毒类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急性型猪丹毒危害最大,其死亡率有时候可达到8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要做到认识猪丹毒的发病原因、猪丹毒的发病症状和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才能减少该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猪丹毒,希望能够为我国养猪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1.1 病原菌猪丹毒的发生是由猪丹毒杆菌(又称为红斑丹毒丝菌)所引起的,这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纤细的小杆状,并且该菌是一种轻微需氧菌。通常在病猪的肝、脾、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组织可以检测到该病原。这种致病菌耐受力较强,对阳光以及干燥的环境均有耐受,可在日光暴露下存活10d,在腌制和熏制的肉制品中则可存活100d 之久,而在病死猪的是体内可存活200d 左右。但猪丹毒杆菌对消毒制剂的抵抗力则比较弱,多种消毒剂均能将其快速杀灭,如1%的氢氧化钠和3%的来苏儿等。此外,该病毒也对温度敏感,在50℃的温度下加热15~20min 就可将其灭活,而在70℃下加热5min 即可杀灭病菌。
1.2 流行病学猪丹毒作为传染病,也遵守传染病的传播特点,猪丹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染病猪。这种细菌主要感染的动物是猪,猪丹毒杆菌感染猪的时候,不论猪的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染,但其中3~6 月龄的猪发病率较高。因为染病猪在采食和饮水过程中会将猪丹毒杆菌带到饲料和饮水中,而染病猪的排泄物中含有猪丹毒杆菌,健康猪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饮食、水、器具和排泄物等即会被感染。此外,餐饮产生的厨余垃圾和熏、腌的肉制品等也会带有该病菌。猪丹毒在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但是在夏季多雨的地方发生的较多,并且在每年的5~9 月发生的较多。猪丹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若健康猪出现皮肤损伤或者蚊虫叮咬也可发生感染。
在临床上,猪丹毒可以根据症状不同,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本文分别就四种类型的猪丹毒发病情况进行介绍。
2.1 最急性型猪脑病猪患有该病后表现为突然发病,急性经过,病猪出现明显的精神沉郁,持续高热、食欲废绝或者出现呕吐、便秘等症状,另外眼结膜出现充血,粪便干硬带有黏液。仔猪感染后随病程发展出现下痢症状,耳部和颈部以及背部的皮肤出现潮红发紫,腋下和股内测等部位有鲜红色的斑块出现,指压斑块褪色后又融合在一起。最急性型患猪通常在3~4d 死亡,有些患猪突然倒地后抽搐死亡,精神症状明显,病程不会超过1d。
2.2 急性型猪丹毒在生产实践上,急性型猪丹毒的危害最大,其发病较快,呈暴发性,并且急性型猪丹毒的死亡率较高,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这种类型的猪丹毒又被称作败血性猪丹毒,猪在感染急性型猪丹毒的时候,猪的皮肤主要出现红斑,并且淋巴出血和红肿。病猪体温会升高到42℃以上,猪在生病的时候会决绝采食,并且喜欢趴卧在地上。
2.3 亚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的症状相比较于急性型猪丹毒其症状较轻。在临床上,亚急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出全身出现界限很明显的疹块,猪在感染亚急性猪丹毒的初期会在皮肤出现充血现象,但是在后期则表现出淤血症状。亚急性猪丹毒发病的时候,体温会升高,但是一般不会超过42℃。亚急性型猪丹毒的猪在体温下降之后,症状一般会自行消失,并且会自行康复。但是也有些亚急性猪丹毒的猪病情会恶化,从而变成急性型猪丹毒。
2.4 慢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一般不会从健康的猪上产生,慢性型猪丹毒一般都是由急性型猪丹毒和亚急性型猪丹毒转化过来的。在临床上,慢性型猪丹毒一般表现出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但是也有少部分的猪会表现出皮肤坏死的现象。关节炎型患猪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关节处尤其是膝髋关节有明显的关节肿胀,关节发生变形,发生病变的腿部僵硬,颜色呈青紫色,触诊疼痛,跛行。患猪食欲正常,但生长发育缓慢,体质瘦弱,病程一般在2~3周。心内膜炎的患猪,在左心二尖瓣处有大量菜花状的灰白色血栓物。
3.1 临床诊断猪丹毒的诊断一般会根据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在临床上如果猪体温升高、并且猪的皮肤出现红斑或者疹块,猪如果拒绝采食、喜欢趴卧在地上,并且关节出现炎症,则可以初步诊断为猪丹毒。
3.2 病理剖检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全身病变明显,胃、脾等脏器出现肿大,皮肤有红斑。肾脏呈现花斑状,有弥漫性的暗红色,被膜容易剥离等。脾脏则呈现樱红色,充血肿大,质地松软,切面外翻。胃、十二指肠以及回肠有出血炎症。
亚急性型有较为明显的皮肤以及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浸润,有大面积分布的小出血点。
慢性型主要有关节炎、关节肿大以及心内膜炎等症,剖检心脏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增生,关节处切开可见大量的浆液性纤维素和渗出液。
3.3 实验室诊断
3.3.1 血清学检测进一步确诊需要将猪的血液带回实验室,通过分析血清来进一步做出诊断,血清诊断一般会做血清中的抗体检测和血清免疫水平的检测,或者如果在血液中检测出猪丹毒杆菌,也可以诊断为猪丹毒。
3.3.2 细菌学检测通过无菌采取患猪的耳静脉血液或者斑疹处的皮肤组织液,或者病死猪脾、肾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若发现有革兰阳性的、平直或者稍弯曲的丝状小杆菌,可认为丹毒杆菌;将组织材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和马丁肉汤中,在35℃下纯培养24h,可见有蓝色荧光的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用明胶穿刺呈现试管刷状的生长,不液化则可确诊为丹毒杆菌。
4.1 严格控制传染源猪丹毒主要通过患病猪及其污染物传播,因此做好场内致病原的传播控制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患病猪应及时隔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患猪进行扑杀,对病死猪的尸体以及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事后对周边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严防病原菌传播扩散。此外,还应谨慎做好猪场的引种工作,尽量自繁自养,因需引种时则应做好引种防范措施,提前检查引种场的疫苗注射情况,包括各项健康记录以及注射时间等,检查该场是否有兽医签字以及合格的检疫证明。引种后必须单独隔离饲养至少45d,隔离结束后确定无健康隐患方可进行混群饲养。
4.2 加强饲养和环境卫生管理合理搭配饲喂日粮,保证猪群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平,提供合理的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可以增强猪群的自身免疫力,提高其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在饲喂时还应注意保证饲料的清洁与卫生,不能饲喂被病菌污染的日粮。按期对猪舍及环境卫生进行打扫,及时清除废弃的饲料、垫料以及排泄物等,防止健康猪食入造成感染。禁止猪舍内堆放垫料和杂物,防止病原菌滋生。在夏季等季节还应做好蚊虫、苍蝇等防治工作,防止昆虫传播疾病。另外,应注意猪舍的防暑降温工作,夏季注意通风降温,冬季注意保暖,防止环境应激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不应用水冲刷猪舍降温,以防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
4.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在仔猪断奶后即可进行丹毒疫苗的接种,间隔一个月后可进行二免,之后按接种程序,每年2 次。目前有注射和口服两种接种方式,口服接种时应注意剂量加倍,并在空腹免疫后正常饲喂,在免疫前后1 周内不应有抗生素类摄入,以防影响免疫效果。免疫结束后定期进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的应及时补充免疫,防止免疫失败造成疾病预防的失败。
4.4 药物治疗猪群中出现患猪后应立即进行隔离,对患猪进行紧急治疗,青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是治疗猪丹毒的常用药物,对于急性型的患猪可使用2 万IU 青霉素/kg+0.2mL/kg的板蓝根进行肌注治疗,3 次/d,连用7d 以上。对于为发病的猪则应进行药物预防并进行紧急疫苗接种,使用250g/t 青霉素+3000g/t 葡萄糖+500g/t电解多维混入饲料中,连续服用7d。对于发病初期的患猪还可以进行皮下或者静脉抗猪丹毒血清注射治疗,是一种特异性的对症疗法,不同猪群用量不同,一般小猪为5~10mL,3~10月龄猪按30~50mL 注射,母猪为50~70mL。
猪丹毒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一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疾病,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较重。了解猪丹毒的发病原因、症状和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针对其发生特性以及流行特点进行预防,并根据症状与诊断,采取及时的隔离与治疗,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机率,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