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鸡传染性法氏囊变异株的新特点及防制措施

时间:2025-01-08

盛乐斌/天津市蓟州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该病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主要侵害3~12 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病原是一种双链RNA 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该病毒能感染淋巴器官法氏囊组织内未成熟的B 淋巴细胞,诱导其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机体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引起继发感染,且造成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IBDV 有两个血清型,血清Ⅰ型主要引起鸡发病,血清Ⅱ型对鸡不致病,血清Ⅰ型IBDV经历了由经典毒株到变异毒株再到超强毒株的两次较大变异。

1 发病特点

白羽肉鸡发病率高,集中在2~4周龄高发,感染后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病鸡生长发育不良,鸡群中弱小鸡多,比例能达到3%~30%,体重不达标(见表1),鸡群均匀度降低,基本不死亡,但因体重小导致淘汰率高。有的病鸡趴卧瘫痪,驱赶起来后走几步再次趴下,容易继发细菌性疾病致死淘率增加,料比升高,出栏体重不达标。商品蛋鸡20~80 日龄均有发生,病鸡表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个别排白色稀粪,死亡较少,紧急注射抗体后很快恢复。

表1 发病鸡群体重不达标对照表

2 剖检病变

发病白羽肉鸡解剖可见其法氏囊萎缩、充血,呈现典型变化的明显减少,有的病鸡表现爪发白,肠道发白等贫血症状。

发病蛋鸡解剖症状相对典型,解剖可见腿肌条状出血,法氏囊包被黄色胶冻样渗出,有的可见腺肌胃交界处出血。(见图1,图2)

图1

图2

3 鉴别诊断

鸡传染性贫血病:商品肉鸡近几年传染性贫血病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1~3 周龄内的雏鸡,病鸡精神沉郁,虚弱,聚堆,行动迟缓,羽毛粗乱,喙、肉髯、面部和可视粘膜苍白,生长发育不良,消瘦,精神不好的鸡很快死亡,病程7~10d,死淘率可达5%~20%。解剖可见皮下、胸肌、腿肌、斑状出血,胸腺、法氏囊萎缩,骨髓黄染,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翅尖有的可见出血。发病鸡群往往有种源指向性,垂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4 防制措施

4.1 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法氏囊病毒是无囊膜病毒,在环境中抵抗力强,一旦传入鸡场可长时间存在,需严格消毒、空舍,几个批次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才能达到净化的目的。该病的防控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可能传入的途径,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在易感日龄注意舍内温度管理,避免温差过大造成冷应激诱发,尤其在疫苗免疫和扩群时,可提高鸡舍目标温度1℃,避免多种应激反应叠加诱发发病。

4.2 发病鸡群的治疗方法和防治原则白羽肉鸡目前多为隐性感染,引起发育不良的情况,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应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商品蛋鸡感染临床症状较白羽肉鸡明显,在发病前期选择优质的卵黄抗体注射即可治愈。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还有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 或者1%~2%的奶粉,以保持鸡群的体水、电解质、营养均衡,促进商品蛋鸡的康复。

严格给鸡舍和环境的消毒,进鸡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体制,鸡舍要有良好的通风进鸡前对温度和湿度都要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卫生严格管理,使用消毒液对地面、鸡笼、墙壁等高压水枪清扫和喷洒,也可以用火焰喷烧,最后用甲醛熏蒸,把鸡舍封闭2 周以后,打开窗户通风换气,还可以采用过氧乙酸带鸡消毒,饮水中可以加入适当消毒剂。

对发病鸡鸡舍应该隔离饲养,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对鸡舍进行一次带鸡消毒。早期可以采用血清或者卵黄抗体0.5mL/羽份对病鸡雏治疗,对大鸡1~2mL/羽份肌肉或者皮下注射,严重还可以次日在注射。同时可以加辅注的肾肿消等药物,促进肾脏解毒。对没有发病的鸡群可以一同注射抗体,可以在发病前注射。经过10~15d 可以重复一次,起到预防作用。

4.3 疫苗免疫当前,养鸡场应尽量选择与变异株基因序列相近的疫苗进行免疫,提高免疫后的鸡群保护力。在有母源抗体保护情况下,通过监测鸡群及其后代的抗体水平,有助于确定实施活疫苗的免疫时间;对于接种过活疫苗或者感染过野毒的鸡群接种油佐剂疫苗最为有效。市场在售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单联)有下列几种,笔者将几种疫苗的使用方法等进行总结。见表2。

表2 市售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汇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