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8
王 锋
(徐州市铜山区柳泉畜牧兽医站,江苏徐州 221136)
养猪业的集约化发展与饲养密度的增大,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包括皮肤病在内的疾病,成为了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猪的皮肤有调节体温与发挥免疫功能等作用。但引起猪皮肤疾病的因素较多,疾病种类多样化,还需加大对猪病病因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力度,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养殖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猪的皮肤有维持体液电解质及大分子物质;防御化学与物理因素及微生物的侵入及损害;感触觉功能;调节体温;免疫调节等功能。
家庭教育成效是受多元、动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中的人员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效。另外,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孩子的特点。孩子用自己的气质特征、性格特点、智商才能甚至是外貌特征等,与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影响着家庭中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年轻父母对于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缺乏完整的认识,难以整体把握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难以发现诸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因而容易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
根重是反映植物根系生长好坏的重要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与P1处理相比,在2个低磷处理(P2和P3)下,各苦荞幼苗根系干重均显著下降,平均降低了30.48%。与正常供磷处理(P1)相比,在P2胁迫浓度下,耐低磷品种‘晋荞4号’和‘迪庆苦荞’的根系干重分别下降了16.63%和6.95%,而不耐低磷品种‘西荞1号’和‘KQ10-11’的根系干重分别下降了22.83%和33.18%;在P3胁迫浓度下,耐低磷品种‘晋荞4号’和‘迪庆苦荞’的根系干重分别下降了42.31%和8.49%,而不耐低磷品种‘西荞1号’和‘KQ10-11’的根系干重分别下降了43.84%和69.60%。
从猪皮肤病的病因入手分析,涉及非传染性与传染性的两类皮肤病,其中传染性皮肤病可分为寄生虫性与真菌性及病毒性和细菌性等皮肤病。非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因,与遗传和营养及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关。猪皮肤病的种类多样化,促使疾病的病因存在明显的差异。
猪丹毒传染病是感染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猪丹毒患猪有急性败血症或死亡等病症特点。亚急性猪丹毒有皮肤良性红色疹块等症状特点,通常在臀部或颈部及背部和胸部等部位,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疹块,疹块的形状不确定,包括圆形或方形及菱形等,疹块在皮肤表面凸出,通常呈紫红色,稍硬。体温通常在疹块出现2d后逐渐恢复,经过半个月可基本痊愈。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会逐渐向慢性型猪丹毒过渡。慢性型猪丹毒患猪有皮肤坏死与跛行等症状特点,发病初期有发热与关节疼痛等症状,逐步向僵硬与肿胀的症状过渡。猪丹毒病通常采取大剂量青霉素的疗法干预,1次/d,连续质量3~5d。病情较重的病猪药物注射间隔时间需超过12h。接种猪丹毒菌苗,通常有理想的预防效果。
大部分皮肤疾病常见于特定的年龄群。如超过6周龄的猪好发渗出性皮炎。2~6周龄的仔猪好发玫瑰糠疹。24h内的初生仔猪好发乳头坏死。仔猪断奶后好发营养缺乏症状。
1.2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期间在我院收治并确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全身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极度不配合者;意识障碍者;有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入组病例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常规的基于航拍技术的景观评价系统建立有其特定的程序框架:评价对象的选择确定—景观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评价。借助现代航空模型以及航拍技术,景观评价系统可以更新成为:选定参照系统—对象数据收集—对象数据传输—对象数据处理—对象评价。
疥螨病也被称作是疥疮,是由猪疥螨虫所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猪疥螨虫通过猪的皮肤进入机体后,会引发皮肤剧痒性疾病。各种猪均能感染疥螨病,尤其是低于5月龄的猪,好发于疥螨病。疥螨病初期有皮肤奇痒和发红等症状表现,可见患猪在墙角摩擦的动作表现。疾病初期会在皮肤上形成小结节,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向水疱或脓疱、痂皮、体毛脱落、皮肤皱褶、龟裂等症状表现过渡。疥螨的诊断相对容易,在患部痂皮位置处轻击或轻吹,疥螨会掉下病粘在黑纸上。或将皮肤刮取物或鳞屑在KOH溶液或10%NaOH溶液中浸泡24h,离心浓缩后将沉淀置于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可见猪疥螨虫。用多拉菌素或伊维菌素、1~2%的敌百虫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部分皮肤疾病存在季节性的特点,尤其是新引进猪与近期转群猪,发生皮肤病的几率增大。如断奶仔猪混群后,因打斗咬伤等因素影响,异引起保育猪渗出性皮炎等皮肤病。
猪痘传染病通常由感染痘苗病毒或猪痘病毒所引起。猪痘传染病好发于4~8周龄的仔猪,通常在患猪的背部与下腹部或股内侧等部位发生痘疹。痘疹初期呈现深红色与硬结节、皮肤表面凸出、表面平整、呈半球状等症状特点,见不到水疱即转为脓疱,快速结成棕黄色痂块,痂块脱落后遗留白色斑块而痊愈,通常病程为10~15d。猪痘尚无特效疗法,疗法以控制细菌继发感染为主。需注重营养等辅助疗法作用价值的发挥,提高患猪的抗病能力。丰富平衡的营养,需注重脂肪酸与复合维生素B及锌等营养元素的补充,以促进患猪的生长发育和皮肤的抗病能力。要求栏舍干净卫生,及时发现与规避潜在的感染因素。猪栏地面应平坦,周围设置圆滑的金属栏杆与丝网,定时清洗消毒丝网与圈内设施,避免因皮肤外伤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圈舍环境与饲养方式是引起猪皮肤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散养等开放式系统,引起光敏症和晒伤的可能性较大。室内圈养引起仔猪乳头坏死和母猪褥疮的可能性较大。相对于全进全出系统,采取非全进全出饲养系统的方式,引起渗出性皮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猪皮肤病对卫生条件及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强,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发生链球菌性与葡萄球菌性脓皮病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高湿度与高密度的饲养环境,更易引起玫瑰糠疹。
可通过简单的实验确诊猪皮肤病,如皮肤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可进行病毒与细菌的分离鉴定,真菌与细菌的涂片鉴定等。皮肤活组织检查常用于鉴定与科研等领域,包括各种肿瘤性损害与持续治疗无效的皮肤损害及持续性溃疡等皮肤疾病。活组织检查最适于早期水泡或脓疱等病症。直接涂片常用于鉴定真菌和细菌,从细菌鉴定入手分析,溃疡及斑点及脓疱的渗出物,用美蓝或革兰氏片、姬萨染色,对于疑似真菌病症,通常直接角压片检查或检查皮肤刮取物。培养用无菌注射器从脓肿或水泡、脓疱内抽吸检样,培养结果相对理想。常用硫羟真菌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将毛发皮肤刮取物接种在真菌培养基上。
皮肤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与猪的品种有关,如玫瑰糠疹猪的后代,在断奶时或长白猪发生玫瑰糠疹的几率更大。也包括上皮增生不全与增生性皮炎等其他遗传病。
受虱与螨虫的瘙痒症状影响,易引起剐蹭伤。皮肤疾病的病因也与采食量和营养有关,缺乏必需脂肪酸与锌及B族维生素,会出现皮肤粗糙干燥等症状,发生角化不全与鳞屑性和脂溢性皮炎的可能性较大。
脓肿是指皮肤组织内有脓汁的局限性病灶与外有脓肿膜的包囊,通常发生于患猪的下腹部与颈部和四肢等部位。从皮肤脓肿的病因入手分析,一是皮肤损伤处理不及时,化脓棒状杆菌与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多病病原菌入侵后繁殖,引起发炎化脓的局部病灶。二是疫苗注射未贯彻无菌操作原则,注射部位或注射针头的消毒不彻底,致病菌入侵后,在炎性因子作用下引起脓肿。三是注射刺激性强的化学性药物时,如砷制剂或氯化钙及高渗盐等药物,漏注到静脉管外或错误注射引起的脓肿。发生皮肤脓肿的患猪,通常有食欲减少与精神不振及体温升高和局部红肿等症状表现。皮肤脓肿的初期坚实,后期有波动感,部分患猪见破口流出脓液。从干预疗法入手分析,加强皮肤清洗消毒处理,清水冲洗皮肤后,喷上1~2%敌百虫或0.1%百毒杀、1%复合酚等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皮肤脓肿病变严重的患猪,未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需全身用药,以加速康复进程。
在开放饲养系统下,猪长时间受太阳光照射,发生晒斑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从未接触过阳光的猪群或青年猪,通常易发生相对严重的晒斑。晒斑初期有红斑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红斑会不断增大,通常在耳后与背部相对多见。患猪有皮肤水肿与患处发热及触摸疼痛等症状表现,病情较重的患猪,有猪步态缓慢与肌肉颤搐和皮肤鳞屑或脱皮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在皮肤上涂抹刺激性小的轻矿物油或植物油。同时避免动物直接日晒,做好遮荫设施的设置工作。
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为患者设定预警值;当患者数据超过预警值,系统将发出警报,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系统根据需要,将患者某一时间段内某个指标的历史变化和预警值,绘制到一张图上,进行直观展示;用户可以选择时间段,查询患者的历史预警记录。
常见于粗糙地面所致的皮肤坏死,好发于出生数天后的仔猪。发生皮肤坏死后,在I~2周内可扩大病变,随后开始恢复。在3~4周坏死部位被新生的上皮覆盖。用碘酊涂擦受伤部位。皮肤坏死需注重预防措施的干预,即避免因粗糙地板引起的受伤和皮肤坏死,尤其是分娩时,建议在地面上铺上软垫,以达到预防受伤的效果。
猪皮肤疾病的病因较多。因此,在防治方面需加强对多方面因素的关注。针对于常见的猪丹毒与疥螨病等种类的疾病,相对于事后处理,需逐步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模式过渡,采取可行性较高的防治路径。同时在免疫预防和饲养管理等方面加强重视,以达到理想的疾病防治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