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8
王瑞平/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56750
猪瘟是家猪和野猪最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对动物健康及养猪业有极大影响,因此发生猪瘟病毒时,须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在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之后,一些国家成功地根除了猪瘟病毒。然而,在世界上猪产量很高的大多数地区,猪瘟病毒是零星存在的。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几个国家、东欧的部分地区和邻国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都存在有猪瘟疫情。
典型的猪瘟可分为以下几种疾病:急性,慢性和持续性过程,通常在怀孕期间感染。一般来说,在家猪和野猪身上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临床症状,并且在感染后4~7d(很少是10d)的潜伏期后出现。这种进展取决于菌株的毒力、宿主反应和继发感染,而且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感染猪瘟病毒的幼猪可作为急性疾病病程的一个例子:在感染后的前2周,急性期的特点是非特异性(通常称为“非典型”)临床症状,如高烧、厌食症、胃肠道症状、全身虚弱和结膜炎。感染后约2~4 周可出现神经症状,包括不协调、瘫痪、瘫痪和抽搐。同时,皮肤出血或发绀可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如耳朵,四肢,腹部。这些晚期症状是教科书上的案例,因此被称为“典型的”猪瘟体征。
在急性致死过程中,死亡通常发生在感染后2~4 周.根据动物的年龄和病毒株的毒力,死亡率可在10~30d内达到100%。由于猪瘟感染的免疫抑制特性,引起呼吸道和胃肠道继发感染可使病程复杂化。这对于临床诊断尤为重要。如“玛格丽塔”或“Koslov”等高致病性猪瘟病毒株(通常用于疫苗测试)的感染显示出较少的年龄依赖性临床过程,并可能在7~10d 内造成所有年龄动物的100%死亡率和严重的神经症状。
当被感染的猪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时,就会发生慢性过程。一般来说,受感染的动物只有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精神沉郁、消瘦和弥漫性皮炎。所有慢性感染的动物最终都会死亡。它们可以活一个月,在这个月里,病猪会不断地排出大量的病毒。
当感染发生在怀孕期间,病毒也可以感染仔猪,通过胎盘屏障,可能导致持续感染的仔猪。母猪通常只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而感染则会导致胎儿吸收或木乃伊化,导致流产或死产。当怀孕50~70d 感染时,可诱发免疫耐受现象,并产生持续感染的后代。问题是,这些仔猪看起来很健康,存活了几个月,但由于所谓的迟发性猪瘟死亡。在此期间,它们释放的病毒载量很高,足以传播。最近的研究讨论,在出生后8h内,甚至出生后48h内感染新生仔猪,也会引起持续感染。事实证明,这会影响疫苗的效力,并可能使受影响的国家的控制复杂化。
病理表现取决于病毒感染的过程。在脑脊液急性发作过程中,病理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出血、黏膜斑、浆膜及黏膜表面不同部位,如肺、肾、肠、膀胱等。可观察到扁桃体炎、肠坏死性溃疡、淋巴网状系统病变和非化脓性脑炎。脾梗死的发生,并被认为是脑脊液的病理基础。受感染的仔猪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免疫抑制,从而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从而增加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慢性病变包括胸腺萎缩、淋巴器官衰竭、小肠、结肠和回盲瓣坏死和溃烂。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些临床征象和病理病变应该被认为是鉴别一些猪的病原体。根据宿主因子和猪瘟病毒毒株的毒力,这些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在动物个体不同可能有所不同的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年龄、品种和免疫状况对疾病的结果起着一定的作用。
猪瘟病毒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通过感染猪和易感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的。重要的间接途径包括喂食受病毒污染的垃圾或污水,以及通过接触人类或农业和兽医设备进行机械传播。实验表明了猪瘟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很可能在畜群传播中起一定作用。
接触时,感染通常通过口鼻途径发生,或较少发生于结膜、黏膜、皮肤擦伤、人工授精和使用受污染的器械。被感染的猪表现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和脱落病毒,至少从临床疾病开始到死亡或特异性抗体已经形成。主要排泄途径有唾液、泪液、尿液、粪便和精液。长期感染的猪只会持续或间歇性地排出病毒,直至死亡。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养猪业,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还有近4000万头母猪和70 亿头肥育猪。根据“中国兽医公报”,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 年 和2014 年分别记录了475、268、115、28 和28 起病例。2017 年只有21 起病例。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猪瘟疫情呈下降趋势。尽管这一数据令人鼓舞,但中国在根除猪瘟病毒方面仍面临挑战。随着过去几年的疫情大幅度地被零星暴发所取代,野生型猪瘟的毒力也有所下降,疾病的发展过程已从急性和亚急性向慢性型转变。此外,有充分资料显示,猪瘟病毒可能会由野猪直接或间接扩散至家猪。
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防止中、小型猪场暴发猪瘟。大型猪场的免疫率很高,因为所有的猪(公猪、母猪、仔猪和育肥猪)都接种了疫苗,但中小型养猪场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面临免疫问题,包括:(1)免疫耐受的母猪在进入种群前不被淘汰;(2)免疫程序不规范,不遵循母体抗体的曲线,因此,仔猪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免疫;(3)不每年监测抗体滴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群体接受免疫接种,免疫效果也不理想。
由猪瘟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使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复杂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相当高。在我国,常见的猪瘟混合感染病原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 型(PCV 2)、猪流感病毒(SIV)等。目前有一些病例报告说,PRRSV 和猪瘟病毒复合感染在中国猪群中很常见。
快速可靠的诊断对于及时实施对猪瘟病毒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在国际一级,“动物卫生组织陆地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和相应的“欧盟诊断手册”(欧洲联盟委员会第2002/106/EC号决定)载有实验室方法以及取样和运输准则。
对于猪瘟病毒,采用建立完善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系统进行初步检测。除了RT-PCR 检测方法外,还设计了一些替代方法,例如循环介导的等温扩增(LAMP)分析引物-探针能量转移RT-qPCR 或最近绝缘的等温RT-qPCR。还可以在猪肾细胞系PK 15 或SK6 等不同的细胞系上分离猪瘟病毒。用荧光抗体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检测组织固定冷冻物上的抗原也是可能的。ELISA 仅推荐用于基于猪群的检测血清学筛查可以使用不同的商业上可用的E2 抗体。
在使用DVA 疫苗时,需要可靠的DIVA(区分受感染动物和接种动物)的检测。可与E2 亚单位疫苗和嵌合疫苗(如“CP7_E2alf”)一起进行的商业试验,目的是检测针对糖蛋白Erns 的抗体。最近,还开发了更多的诊断测试。一种是最近商业化的双抗原ELISA 检测。另一种是带有筛选和确认部分的ELISA 检测方法。
由于诊断工具(尤其是RT-qPCR)敏感性的提高,疫苗病毒检测在野猪口服疫苗接种和家猪疫苗接种项目中非常普遍。为此,已开发和测试了不同的RT-qPCR 系统,使疫苗和野毒之间的区别。
采样可能是猪瘟诊断的问题,尤其是在野猪的情况下,而且在偏远地区也是如此。为此,已对猪瘟(通常与非洲猪瘟抽样相结合)进行了替代抽样策略和样本矩阵的测试,特别是在野生动物标本和农村条件下。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尚未在日常使用中,需要进一步验证。
世界上有两种控制猪瘟病毒的策略:预防性免疫和综合扑杀。对于大多数没有地方性猪瘟病毒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南非和欧盟国家,都采用扑杀来控制。在我国,大规模扑杀是不可行的,因为目前预防接种是减轻猪瘟病负担的最佳途径。C 株疫苗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除了不能区分自然感染猪和免疫猪外,C 株疫苗的使用还带来了免疫优化、免疫抑制、疫苗质量以及疫苗的可获得性和依从性等实际问题。例如,母猪的抗体水平可能在90%以上,但不同猪的抗体滴度不均匀。多年来,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开发新的基因标记疫苗和E2 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将成为根除猪瘟病毒的有力工具。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16 年研制了重组E2亚基疫苗RB-03 株。用该工程菌株接种后,对猪进行了免疫试验。受接种的猪没有出现猪瘟病毒的临床症状,很快就清除了病毒。如果这样的疫苗能产生可靠的临床保护,中国的猪就不会再被猪瘟病毒毒株感染。亚单位疫苗的保护效果与C 株无明显差异。
随着中国政府对猪瘟病毒根除的重视,大型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下文列出了要实现根除猪瘟的目标,必须追求的一些具体条件。条件是:(1)协同防治。除了监测和记录猪瘟的感染率和抗体水平外,还应密切监测其他经常与猪瘟合并感染的重要疾 病(如PRRS、PCAD、PR 等);(2)技术支助。根除计划需要熟练的兽医,最新的诊断和监测技术;(3)必须广泛提供高质量的疫苗;(4)在需要时维持或追求高质量的生物安全。应每年进行两次病原学调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剔除对病原体呈阳性反应的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