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5-01-09

臧科研 丛岩 姜泽俊 郎毅/吉林省龙井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3400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推动了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是出现疫病的概率也增多。牛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口蹄疫,发病之后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并且传染性强,一旦染病可能造成整个牛群的大规模暴发和流行,给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要加强对牛口蹄疫的防控,减少损失。

1 牛口蹄疫的概述

牛口蹄疫病是一种传染性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疫病,直接威胁牛只的生长健康。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大,干燥不能很快杀死,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4d。毒力在牛毛上可存活4 个星期,在糠麸或干草内可存活15~20 个星期。病毒在寒冷条件下不能被杀死,但高温能很快杀死,如将牛奶作65℃~70℃的巴氏消毒,病毒在0.5h 内即失去毒力,阳光直射和用1%~2%的苛性钠溶液能很快杀死病毒。所以,在发生口蹄疫时,对污染畜舍、场地和交通要道等,都要用1%~2%的苛性钠溶液消毒。虽然口蹄疫不会引起成年牛较高的死亡率,但是会影响牛的生长速度,造成饲料的转化率低,增加养殖的成本。患病之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身体的一些部位会出现明显的水泡和溃烂的症状,包括口腔黏膜和蹄部等部位。发病的初期阶段,病牛的体温升高,升高到40℃~41℃,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结合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还要采用血清学诊断方式,才能保证诊断的科学性。

2 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特点

从临床上来看,牛口蹄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和发病率高等特点,同时对牛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流行特点。第一,患病牛以及痊愈之后的带毒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第二,传播途径多样。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已经患病的牛或长期带毒牛会将毒素排出体外,之后接触到饲料和饮水,健康牛接触之后直接染病。一些已经感染的牛病毒的潜伏周期比较长,可能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通过唾液、乳汁和粪尿等传播扩散,此外,患病牛在接触运输车和工具等之后也会将病毒传播扩散。第三,牛口蹄疫在一年四季都能发生,秋末和冬季是牛口蹄疫发病和流行的高发季节。有些重要的牧区,季节不明显,随时都可能流行。为此,要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的防控,减少经济损失。

3 牛口蹄疫病的诊断

3.1 临床症状诊断牛口蹄疫病的潜伏周期大概为2~4d,甚至达到1 周左右,发病之后,患病牛的体温明显升高,能够升高到40℃~41℃,精神不振和体质下降,在发病的第1 个阶段,水泡会破裂形成溃烂体,然后体温下降到正常,溃烂部位逐渐愈合,如果出现细菌感染,会导致溃烂部位加深,溃烂部位愈合之后形成瘢痕。在发病期间,病牛的蹄部皮肤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症状,并且水疱会随时的破裂,出现糜烂,干燥之后结痂,逐渐康复痊愈。如果乳房皮肤部位出现水疱,破裂之后形成烂斑,泌乳量明显减少,可减少75%左右,有些患病牛甚至停止泌乳。一些患病牛的蹄部发生病变之后会延长患病期,需要2~3 周才能痊愈,该病的死亡率比较低,一般为1%~3%左右。此外,牛口蹄疫病对犊牛的危害较大,并且死亡率高,够达到25%~50%,危害明显。

3.2 病原学诊断根据《GB/T22915-2008 口蹄疫病毒荧光RT-PCR 检测方法》和《GB/T18935-2018 口蹄疫诊断技术》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RT-PCR),用于检测疑似感染动物水疱皮或水疱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适用于口蹄疫病毒的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3.3 血清学诊断根据《GB/T18935-2018 口蹄疫诊断技术》采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检测和非结构蛋白3ABC 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检测是目前口蹄疫抗体检测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3.4 自然感染和被动免疫自然感染在康复之后能够获得免疫力,但往往带毒几个月或几年,难以彻底痊愈,且具有传播性,形成传染源。

4 牛口蹄疫病的处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防疫法》,口蹄疫属于一类动物疫病,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疑似口蹄疫疫病,必须及时的上报当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如果已经确诊口蹄疫病,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扑杀并销毁疫点内所有牛只,并对病死牛、被扑杀牛及其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点内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粪便、垫料、饲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点内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交通工具、用具、圈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对疫点内发病前14d售出的家畜及其产品进行追踪,并作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对出入人员和车辆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对疫区内的易感动物进行隔离饲养,加强疫情持续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易感动物的免疫健康状况开展紧急免疫,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和监测阳性,立即按国家规定标准实施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对排泄物或可能受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圈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对疫区内交通工具、圈舍、用具及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关闭易感牲畜交易市场,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出入疫区。

5 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5.1 科学疫苗接种我国对口蹄疫采取强制免疫,疫苗免疫是目前口蹄疫防控重要措施之一,免疫可以降低动物的易感性和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播,可以减少病毒的排放数量。因此,养殖户要高度重视牛口蹄疫病的接种工作,结合本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接种免疫程序,一般犊牛在90 日龄时进行初免,间隔1 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每隔4~6 个月免疫一次。疫苗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和保存。

5.2 做好生物安全牛口蹄疫的生物安全防控非常的关键,相关的工作部门和养殖户应该认识到牛口蹄疫病的危害,能够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减少该病的扩散和蔓延,降低牛染病的概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将病原扼杀在萌芽中。第二,做好环境卫生消毒,牛舍、活动场等要每天清洁打扫,及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并且做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定期的更换消毒药,避免病毒和细菌的滋生和蔓延。第三,做好牛体的清洁,防止污染物和寄生虫,提高牛只抗病力。

5.3 科学的饲养管理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确保牛舍的透气性和采光性,夏季做好通风工作,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加强对垫草的管理,确保垫草的柔软和干燥,增加牛舍的整体舒适度。为牛群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提高抗病能力,在日常养殖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牛群的整体免疫力,结合不同牛群适当的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确保牛只的营养供给,提高抵抗力。在发现疑似病例之后必须第一时间的将患病牛和健康牛隔离开来,并且单独的喂养疑似病牛,确诊之后合理的防控。

5.4 做好严密的防控在口蹄疫防疫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传播的发生,在防疫中要规划出防疫区,没有解除之前不得任何人入内。另外,相关的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屠宰场以及交易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发现疑似病牛之后立即的扑杀,并且全方位的消毒,及时对患病牛只以及排泄物、垫料、饲料等进行销毁。

5.5 科学合理的引种在引进种牛之前,应该科学的规划,并且加强对引种工作的监测,了解引种地的疫病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并且制定严格的外调审查制度,需要有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批准。选择种牛来源时,要避开疫区,选择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确保养殖场的规范化的引种。此外,在引种之后还要做好隔离观察工作,经过检查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能混合,避免将有疫病的牛只引入。

5.6 落实防治责任为了提高牛口蹄疫的防控效果,要不断的完善责任落实管理制度,合理的划分责任,确保在防疫的过程中明确的落实各方责任,提高牛群防疫的效果,避免有疫病的牛只流入市场。

5.7 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为了提高牛口蹄疫的防治效果,除了需要国家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之外,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养殖人员技术培训,学习疫病防控知识,提高防控的效果。引导养殖员做好牛舍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提高防疫的效果。此外,加强对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定期的深入养殖场了解疫病情况,让养殖户认识到牛口蹄疫病的危害,能够辨别牛口蹄疫病的发病规律。地方的兽医管理部门要加强和养殖户的沟通联系,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养殖户的防控能力,增强防控意识。

6 结语

牛口蹄疫是威胁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对牛养殖业的发展危害较大,为此,在日常养殖中应该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能够科学的诊断,发病之后隔离病牛,及时扑灭疫情。此外,还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如做好疫苗的免疫、加强日常的饲养和卫生管理、重视引种工作、落实各方的责任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