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5-01-09

黄炳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1500

近几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理念,大力普及现代生态畜牧养殖技术,为畜牧业的优质、高效、生态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截止至2020 年底,百色市全市累计完成自治区级畜禽现代化生态养殖场认证342家,达到全区第一。但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仍然呈高发态势,对畜牧养殖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从病因着手,探究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非常必要。

1 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

1.1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出血性、急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对猪有致命性危害,发病猪会先后出现体温升高(41℃~42℃)、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大面积出血等症状,最终出现大面积死亡。

1.2 牲畜口蹄疫牲畜口蹄疫是一种呈点状散发状态的动物疾病,主要发生于牲畜流通环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牲畜口蹄疫发生概率较高,发病牲畜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体温升高、蹄部病变、水疱等症状,最终发病死亡。

1.3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小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等。发病的小反刍动物会表现体温升高(41℃~43℃)、食欲废绝、齿龈丘疹、呼吸困难、牙齿脱落等症状,在21d 内死亡。

1.4 寄生虫病及其他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是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发病牲畜会出现食欲缺乏、日益消瘦等临床表现。

眼病、外伤等外科疾病以及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内科疾病在畜牧养殖阶段发生概率也较高,会直接导致牲畜生长速度延滞,品质下降。

2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

2.1 病原感染病原感染是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比如,口蹄疫病毒可以污染空气、饲料等,从而进入牲畜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牛、猪、羊等偶蹄牲畜。再如,小反刍兽疫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入小反刍动物呼吸道,造成大范围动物疾病。

2.2 养殖环境差传统畜牧养殖地存在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等问题,给有害病原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致使牲畜免疫力下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比如,非洲猪瘟可以长时期存在于感染猪的分泌物、环境污染物内,常规养殖模式无法保证感染猪排泄物被及时清除,增加了健康猪接触感染猪排泄物或者环境污染物的概率,最终导致非洲猪瘟暴发。

2.3 常规管理不当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多数动物疾病源于常规管理不当。比如,在养殖期间,若养殖者疾病控制意识不足,未严格执行养殖消毒制度,就会导致病原肆意繁殖,增加牲畜患病风险。再如,在养殖期间,若养殖者不注重营养搭配,就会导致牲畜出现营养不良问题,对病原抵抗力下降。而在牲畜出现精神萎靡、体温上升等初期症状时,若养殖者未大力关注,就会埋下牲畜大面积死亡隐患。

3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控对策

3.1 全面展开疫病免疫在春季农业生产时期,防控工作者应聚焦区域内多发、高发的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分类别采购疫病防控物资,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疫苗、羊小反兽疫苗、口蹄疫疫苗等充足储备,并适时发放。在发生动物疾病后,防控工作者应贯彻先病区外围后病区内的原则,优先对尚未感染的牛、羊、猪等牲畜注射疫苗。在疫苗注射前,防控工作者应对牲畜进行检查,筛除已患病、临产母畜、病弱牲畜,并做好环境卫生,避免环境卫生条件差而引发的牲畜对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等免疫效果不确切问题。在疫苗注射时,若选择灭活苗,应避免与其他疫苗同时注射,避免出现动物过敏等免疫副反应以及疫苗之间的拮抗作用,造成牲畜抵抗力下降。一般在牲畜注射疫苗后28d 动物体内可以形成免疫抗体,根据疫苗类型的差异,持续时间也具有一定差异,最短持续时间在4 个月左右,最长持续时间在6 个月左右。在疫苗注射完毕后,防控工作者应进行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注射剂量、包装规格等内容的记录,为后续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为了保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开展效率,防控工作者应加强宣传动物检疫知识,组成专门的动物检疫下乡服务团队,引导养殖户积极配合动物检疫,以便及时发现动物疫情及时财务免疫措施,为牲畜健康成长、畜牧养殖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加强疫情监测,由专业人员指导养殖户观察牲畜状况,及时将出现体温升高、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的牲畜隔离,并进行诊断。一旦确诊,立即扑杀患病牲畜并进行扑杀牲畜尸体以及周边环境的无害化处理。

3.2 优化养殖环境生态养殖是从根本上改变畜牧养殖“脏乱臭”现象、提高畜禽免疫力与成活率、降低畜禽死亡率与发病率的手段。比如,在基于无臭养殖理念的“微生物+半封闭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实践过程中,无角黑山羊养殖区位于羊舍2 层,羊舍1 层则为运动区,羊排出粪污可以直接经发酵床垫料(已添加专用菌种)转化、分解,消除传统羊舍弥漫的氨臭味、腥臊味,并完成有机肥料生产。再如,将生态养殖模式应用于家庭农场,可以经过控温控湿、自动刮除粪污、自动料线等设备运作,满足非洲猪瘟疫情预防与控制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生态养殖方式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控制优势,防控工作者应与相关专家合作,以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的形式,面向畜牧养殖户推行“微生物+发酵床+饲草料”、“微生物+全封闭高架网床”、“微生物+半封闭高架网床”、“微生物+全封闭中低架网床”等技术。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场星级(三星、四星、五星)核验活动,根据核验结果,进入畜牧养殖地开展粪池处理区、粪便无公害发酵区等生态化设施改造指导,为畜牧养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支持,从根本上规避畜牧养殖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动物疾病现象出现。比如,对于生猪生态养殖,可以采用“果菜茶-沼”组合型种养循环模式,利用水、阳光、土、草地等自然资源,发展果菜蔬、牧草等非一般饲料,从源头优化生猪饲养环境,降低生猪粪污、病死猪等废弃物对生猪养殖质量的威胁。

3.3 加强日常管理在落实生态化养殖理念的基础上,养殖户应加强对日常管理的重视,主动切断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牲畜提供一个安全且健康的生长环境。一般需要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动物饲养,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比如,为避免外来人员消毒不严格而带入病毒,要求进入饲养基地人员必须经聚维酮碘消毒液全方位消毒,并更换衣服。一旦发生动物疾病特别是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如非洲猪瘟,则立即扑杀发生症状(四肢、腹部出现出血点等)的活猪,并通过深层填埋、化学制剂等无害化处理手段处理。同时对生猪饲养圈舍、运输车辆进行彻底消毒。

在关注本畜牧养殖场地安全的基础上,养殖户也应关注畜牧饲养场地外1km 内的道路、设施消毒,贯彻点对点的原则,批次消毒运输车辆、种源,形成联防联控安全链。并对水源进行检测,避免污染地下水引发二次感染问题。根据养殖牲畜类型的差异,所适宜的养殖手段也具有一定差异。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养殖户应根据牲畜养殖经验,结合科学饲养理念,配置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饲料。并加入脱霉制剂,降低霉菌毒素对生猪身体免疫力的危害,特别是对于牛饲养,养殖户应从引种、流通关卡把控着手,严格落实自繁自养的方针,稳定牛群,避免轻易从外地引进种牛。若不得不从外地引进种牛,则养殖户需要实现对引进地疫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全程监管种牛、商品牛跨省调运过程。进入养殖地后,隔离观察45d,经血清学检验无超标表现时刻混入自有牛群内饲养。同时养殖户应将牛虻叮咬控制作为重点,选择将牛驱赶到无太阳光直射、温度适宜的地区,在傍晚时刻,选择牛舍上风位置点燃木屑、艾蒿或黄荆子,驱赶牛虻、蚊虫,降低病菌害虫传播概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发生概率较高的动物疾病为非洲猪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等,与病原感染、常规管理不当具有较大关系。防控工作者应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原则,全面展开疫病免疫,并指导养殖者进行科学饲养管理,降低动物疾病对畜牧养殖效益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