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9
黄菊玉/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街道办事处 410219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不断调整与改革,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让我国的生猪养殖数量逐年递增,大中型的养殖企业数量也呈递增态势。但在生产实际中,一些猪场在养猪技能和防疫意识淡薄,存在引种不检疫,购进猪群不隔离观察等问题,圈舍内外的消毒、防疫措施也不到位,致使一些猪场疫病仍常发不断。此外,还有大部分养殖者为了减小养殖风险,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猪病,这样致使有的病猪治疗效果较差,还引起了病猪的机能紊乱,导致病猪抵抗力下降,最终死亡。因此,在生产养殖中为了有效防控猪病,应秉承着“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强化养生猪养殖的防疫意识,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
目前,在我国的猪场内仍有口蹄疫、猪肺疫、水疱病、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副伤寒、猪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平常的养殖中,从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病等方面综合入手,以减少生猪疾病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就在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等进行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预防的论述,以为生猪养殖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以减少生猪疫病的发生,提供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畜牧业合理稳定的发展。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突然发病、呕吐、腹泻、脱水,以及14d以内的仔猪高发病率、死亡率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对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的猪均可发生本病,但对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
1.1.1 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膜。该病毒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在阳光照射下经6h、56℃经45min 即可将其杀死。病毒对常见的消毒药物氯仿、乙醚等较为敏感。
1.1.2 流行病学本病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仅感染猪。10 日龄内的仔猪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均可到达100%。本病主要呈暴发性和地方流行性。在养殖生产中,新疫区往往呈流行性经过,传播迅速,7d 内就可传遍整个猪群;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传遍,一般不会重复感染。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特别是在较为密闭的猪舍,湿度大、猪只集中的猪场,更容易传播。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或呼出带毒的气体排出体外造成对饲料、饮水、空气、地面的污染,通过消化道进入猪体内造成感染发病。
1.1.3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d,传播也较为迅速。仔猪以突然发病、呕吐,继而发生腹泻,排出黄白色样粪便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较小的仔猪病死率极高。母猪发病后泌乳量减少,小猪吮吸不到充足的乳汁导致营养严重的失调,加剧病情的发展。
1.1.4 防控措施对于妊娠母猪,在产前的10~45d 左右时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接种,使母猪体内产生足够的抗体,这种抗体在母乳中效价高,持续时间长。或在仔猪出生后,使用无病原性的弱毒疫苗对其进行口服免疫使其产生主动免疫到目前为止,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上一般常采用对症疗法,以减少死亡率。对于发病仔猪,可选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温水1000mL 配成溶液,给仔猪灌服。为了有效防控继发感染,对14d 以下的仔猪,也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选用庆大霉素注射液2000IU/kg,肌肉注射,1~2 次/d;磺胺脒0.5~4g,碱式酸铋1~5g,小苏打1~4g,混合口服。还可采用中兽医疗法,选取马齿苋30g、积雪草20g、一点红30g、车前草30g、金银花20g、苍术20g,水煎服,一次300mL,1 日2 次灌服。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母猪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本病最早在1987 年于美国中部首次报道,随后波世界各地,我国于1996 年首次暴发,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1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卵圆形,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具有较强的外界生活力,在-70℃可保存18个月,4℃保存1 个月,在56℃经45min 下完全丧失感染力。该病毒对酸碱依赖性强,在pH6.5~7.5 之间相对稳定。
1.2.2 流行病学本病仅感染猪,对其他动物不造成感染性。各种品种、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收到侵害,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毒和带毒猪。感染后的猪通过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等向外排毒,耐过猪长期带毒并不断向外界排毒,对环境和器具造成一定的污染。
本病传播迅速,呼吸道是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在同圈混群饲养时,健康猪与带毒猪或病猪接触,或频繁调运时均可造成该病的大规模传播与流行。据相关研究表明,本病还可呈垂直传播,病毒能够通过患病母猪的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死胎或带毒。持续性感染是本病最为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猪群一旦感染,很难彻底消除,且本病毒还可引起猪体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继发其他病原感染。
1.2.3 临床症状母猪感染后会出现精神怠倦、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症状。这种现象会持续到42d 以上,而后出现新发情的现象,但常造成母猪不育或产奶量下降。仔猪以1 月龄感染后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大多表现出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等症状,还有的仔猪耳部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腹泻。育成猪则表现为脸部水肿,结膜炎,流鼻涕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1.2.4 防控措施控制本病发生做根本的办法就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并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迄今为止,接种疫苗仍是预防该病发生最好的措施。目前在市场上可购买到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第一次接种在配种前60d,间隔1 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免疫。仔猪在14~21d 时接种,可在间隔21d 后再进行一次免疫,以保证免疫效果。
2.1 猪痢疾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性疾病。该病以粘液性或黏液出血性腹泻,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本病在上世纪90 年代曾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目前仍有发生和报道。
2.1.1 病原猪痢疾短螺旋体两端尖锐,有4~6 个弯曲,呈缓慢旋转的螺丝线状,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于猪的病变肠段粘膜、肠内容物及粪便中。该菌严格厌氧,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过氧乙酸、来苏尔、氢氧化钠等均可将其杀死。
2.1.2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本病,但小猪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大猪,以7~10 周龄的猪易感性最强。带菌猪和发病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经常可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的病原菌污染周围环境,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经过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2.1.3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表现为剧烈腹泻,迅速脱水,逐渐消瘦而死亡;急性型表现为病猪精神萎靡,食欲饮欲减退,粪便稀软,之后迅速发生腹泻,粪便黄色柔软或水样。体温逐渐升高维持数天后下降至正常体温。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极度精神沉郁,体重减轻,粪便恶臭带有血液,最后死亡。
2.1.4 防控措施本病尚无疫苗可用,需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严禁从疫区引进生猪,必须引进时要隔离检疫2 个月以上;猪场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防鼠灭鼠,粪便及时无害化处理,对于病猪要及时治疗和淘汰。对于易感猪群,可选用痢菌净、新霉素、林可霉素、杆菌肽等药物进行给药预防。
2.2 猪支原体肺炎猪支原体肺炎(俗称“气喘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咳嗽、气喘,肺的尖叶、心叶、中叶和膈前叶为虾肉样病变为主要临床和病理变化。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患病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病死率一般不高,但继发性感染可造成严重的死亡,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对养猪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2.2.1 病原猪支原体肺炎,形态多样,革兰染色呈阴性,对自然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圈舍、用具上,一般在2~3d失活,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螺旋霉素敏感。常有的消毒药物均可达到一定的消毒效果。
2.2.2 流行病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本病。但乳猪和断乳仔猪的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骤变、寒冷、多雨、潮湿的季节较为多发。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尤其以饲料质量、猪舍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2.2.3 临床症状患病猪病初精神不振,头下垂,呼吸次数剧增,呼吸困难,有明显的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出痉挛性镇咳。体温一般正常,病程7~14d,病死率较高。后期,病猪咳嗽时四肢叉开,站立不动,用力咳嗽多次,声音粗厉、深沉、洪亮,严重时呈连续性的痉挛咳嗽。
2.2.4 防控措施对于发病猪可选用土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药物进行口服或注射给药。研究表明,弱毒疫苗和灭活苗的免疫保护力均有限,对于该病的预防或消灭主要在于坚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搞好卫生工作,保护健康母猪群,科学饲养,提高生物安全标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