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时间:2025-01-09

於桂蓉 常尧/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 225411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是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健康鸭和患病鸭接触之后能够迅速的传染,从当前的鸭肝炎病毒的发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3 个血清型。Ⅰ型鸭肝炎病毒在全世界都分布,同时也存在着该种类型的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毒株。Ⅱ型鸭肝炎病毒在上个世纪的60 年代首先在英格兰出现,并且在其他的地区蔓延,经过实验发现是星状病毒,通过预防和治疗之后没有在其他的地区发病。Ⅲ型鸭肝炎病毒的危害比较小,传染能力差,死亡概率也比较低,在北美一些国家有报道。

2 流行特点

对3 周龄以内的雏鸭,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概率较高,并且危害大,尤其是10 日龄左右的雏鸭是该病的高发阶段。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改变,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秋季和第2 年的春季。该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死亡率能够达到20%~60%,甚至可以达到90%。

3 基本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该疾病对雏鸭的危害比较大,经常出现在4~20 日龄的雏鸭身上,雏鸭的抗病能力比较差,会增加患病率,成年鸭的抵抗力也和患病概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成年鸭可能携带鸭肝炎病毒,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一般情况下,鸡和鹅等动物不会自然感染病毒性肝炎,受到感染的病鸭以及携带鸭肝炎病毒的鸭是主要的传播源头,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感染能够传播,具有传播广泛和快速的特点。此外,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导致鸭舍潮湿,或者饲料营养搭配不均衡等都会引发该病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调查分析,鸭病毒性肝炎在每个季节都能发生,对雏鸭的危害很大,对于7 日龄以上的雏鸭,该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尤其是死亡率可达95%以上,和雏鸭患病概率相比,成年鸭的发病概率比较低,死亡率也不高。

4 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下,该病的潜伏周期为1~2d,发病之后的2~3d 是高死亡率阶段,对雏鸭的危害比较大。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患病鸭呈现精神不振和昏睡状态,甚至绝食。粪便颜色发生变化,排出黄色和绿色粪便,临床研究显示,一些患病鸭可能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就突然死亡。雏鸭发病之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或者全身抽搐的症状,导致雏鸭运动失调,头向后仰,又被称为背脖病,经过几个小时之后可能死亡,并且在死亡之前出现尖叫声。

5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鸭进行解剖可以发现明显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脏,肝脏肿大,颜色发生变化,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此外,胆囊部位出现病变,肿大并且胆汁颜色变化,变成草绿色;脾脏部位发生病变,出现肿大现象;肾脏部位明显的充血和水肿,呈现紫色;胸肌等部位可能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里面有心包积液。

6 诊断方法

6.1 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比较突然,病程时间短和死亡率高,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脏,并且有出血斑和出血点,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6.2 实验室诊断

6.2.1 病毒分离鉴定该实验室诊断方式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将病料研碎,与灭菌生理盐水按照1:5 混匀,然后加入终浓度为1000U/ml 的青霉素和链霉于4℃冰箱中过夜。3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将病料上清液经尿囊腔接种11~12 日龄非免疫鸭胚各20 只(0.2ml/枚),于37.5℃温箱内培养。弃去24h 内死亡的鸭胚,以后每隔12h 观察1 次,收集死亡鸭胚的尿囊液,观察鸭胚病变,也可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或者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做好病毒的分离鉴定。

6.2.2 血清学实验选择1~7 日龄的雏鸭,保证没有母源抗体,将其分为两个组,对其中的一组皮下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再和其他的接种无菌处理过的病料血液进行对比,注射抗体组的雏鸭成活率能够达80%~90%,而没有注射抗体组的发病率可达百分之80~100%,可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7 鉴别诊断

7.1 鸭瘟任何年龄的鸭都可能发病,但是3 周龄以内的雏鸭的发病概率比较少,并且死亡率低。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眼睑黏膜出现溃疡,病毒性肝炎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7.2 鸭霍乱在各个日龄的鸭只身上都能出现,呈现败血性的特征,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发生在1 月龄以上的雏鸭身上,而3 周龄以内的雏鸭还是会发病。病鸭存在肝脏肿大的现象,但是肝脏部位会有坏死灶,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症状,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不是很明显,主要的病变不会集中在肝脏。

7.3 鸭副伤寒该病症主要发生在2周龄以内的雏鸭身上,临床症状为有些患病鸭在死亡之前出现明显的抽搐,或者头向后仰,伴有明显的腹泻,鼻内流出浆液或者黏性分泌物,经过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也有肝脏,出现不同大小的白色坏死点,肠道黏膜充血和出血。

7.4 雏鸭煤气中毒每年的冬春寒冷季节有些养殖户为了提高室内的温度取暖,导致鸭舍的通风不良,或者出现煤气中毒的现象,饲养管理人员没能及时的发现,在死亡之前的病症不明显,但是鸭舍内的煤气味比较重。

7.5 急性药物中毒在鸭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药物,但是有些养殖户没有做好药物性能了解工作,在用药的过程中盲目的选择剂量,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导致药量严重的超标,引发鸭急性药物中毒,经过解剖肝脏部位会出现明显的淤血症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肠黏膜,肠黏膜充血和出血,和病毒性肝炎不同,肝脏部位没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7.6 曲霉菌病发生在1~5 日龄的雏鸭身上,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肺部和气囊。

8 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8.1 多样化的预防方式现阶段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概率比较高,在预防的过程中,通过疫苗的接种能够减少该病的发生,可以选择接种疫苗。在疫苗接种之后,雏鸭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明显上升,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概率降低。可以对种鸭和母鸭进行直接的免疫接种,在孵化的过程中雏鸭能够得到母源抗体,对预防该病就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养殖环境和饮食情况等因素对鸭病毒性肝炎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鸭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应该做好鸭舍内的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定期的通风,保证鸭舍干燥,及时的更换垫料,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滋生,防止发病。要做好养殖场内的温度控制,因为昼夜的温差变化比较大,科学的温度控制能够避免应激反应的出现。

在饲养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科学的确定养殖密度,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导致鸭舍拥挤,也会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增加了防控的风险。加强对饮食方面的管理,做好饲料的卫生和质量管理工作,科学的搭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为鸭群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

在一些大型的鸭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不要从外地引进鸭只,否则可能将带有病毒的鸭只引进养殖场,应该结合养殖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种鸭和雏鸭的引进工作。对于雏鸭的引进应该做好综合检疫工作,将引进的鸭子单独放在养殖区域内进行隔离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发现没有任何症状之后才能混饲养。

8.2 免疫措施

8.2.1 日常的免疫措施对于1~3日龄的雏鸭,可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能够有效的预防该病,需要注意的是,在疫苗使用之前要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否则会出现副作用。对于1~7 日龄的雏鸭,采取腿部肌肉注射的方式,能够提高免疫效果,如果雏鸭已经有母源抗体,可以在1 日龄内进行免疫,经过3~5d 之后能够产生免疫力,有些经过7d 能够产生免疫力,免疫的时间为1 个月以上。对于22~24周龄的种鸭,为了减少患病的概率,可以在产蛋前的1 周进行疫苗免疫,采取腿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后的14d 能够获得很好的免疫。

8.2.2 紧急免疫如果出现鸭病毒性肝炎,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使用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结合雏鸭的日龄选择具体的注射量,一般情况下,免疫周期为5~7d,连续注射2~3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8.3 治疗措施当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该病,可以采取试用的方法尝试。

8.3.1 高免血清治疗利用康复鸭的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注射,结合鸭的日龄选择注射量,对于病重的鸭只,可以每间隔12~36h 重复注射1 次,保护效果比较显著。

8.3.2 卵黄控制疫情该种防控措施不是很常见,需要选择免疫母鸭新产的鸭蛋,在无菌的环境下操作,取出蛋黄,然后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和搅拌,在搅拌液中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完成之后对雏鸭进行肌肉注射,对于发病初期阶段的雏鸭,该种手段能够取得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病重的雏鸭,要结合临床症状再注射1 次,间隔12~36h,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8.3.3 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该种方法也能控制疫情,可以采取皮下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

8.4 严格的消毒引进雏鸭之前,彻底的消毒养殖场,减少疫病传播的可能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养殖场的门口设置消毒池,提高消毒效果。养殖人员应该加强对自身的消毒,进出养殖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帽,避免将病毒带入鸭舍。要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消毒药剂,并且轮换使用消毒药品,防止病毒产生耐药性。对于病死鸭,采取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