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制

时间:2025-01-09

马妍/江苏省扬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200

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疱疹病毒。病毒分类学上是属于B 群(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核酸型为DNA。病毒在鸡体内有两种形式存在,即外无膜的棵体病毒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在肿瘤病变中的病毒是裸体的、严格的细胞结合病毒,当细胞破裂死亡时,病毒失去传染性,在体外存活能力很低,与细胞共存亡。只有存在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是完全病毒,外有厚的囊膜,这种非细胞结合性病毒,可脱离细胞而存活,而且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传染本病方面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2 流行病学

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来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病鸡和带毒鸡的血液和肿瘤细胞虽然是传染性的,但它们的传染性是与细胞结合的,细胞崩解,传染性亦随之消失。病鸡及带毒鸡的羽毛囊上皮中有囊膜的病毒粒子则可脱离细胞而存在,病鸡脱落带毒的皮屑,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是自然条件下最重要的传播因素。

病鸡与易感鸡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发生感染,病毒主要经过呼吸道侵入体内,但病毒感染过程仍尚不明确。有研究猜想病毒感染局部细胞后很快达到全身。鸡感染后5 周,即可于肾、脾、胸、腺、羽毛囊上皮中发现有免疫荧光抗原。鸡一旦感染后,可长期带毒与排毒。至于通过其它方式,如通过昆虫、鸡蛋等传播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证实,易感动物主要为鸡,常见于3~5个月龄之间,火鸡、野鸡和鹌鹑也可感染。马立克氏病对人有无易感性尚未有研究证明。虽然疱疹病毒里个别成员,已被证实可能是人的子宫颈癌和南非婴儿淋巴病瘤的病原。

3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不易确定。人工接种1 日龄雏鸡后2周或3 周后开始排毒,第3、4 周出现临床症状及眼观病变。这是最短的潜伏期。病毒的毒株、剂量、感染途径、易感鸡的年龄、遗传品系和性别等因素,对潜伏期长短有很大影响。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和症状,又可分为4 种病型,即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但有时可见神经-内脏或眼型-内脏型同时发生的混合型。

4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

4.1 神经型其特征往往是局部性的。最常侵害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和内脏大神经。但一般只注意坐骨神经,如果只检查坐骨神经的话,就只能发现有37%的神经受侵害的鸡。因此,要求做全面而细致的检查,以免遗漏。

受侵害的神经变粗大,比正常粗2~3 倍以上,黄白色或灰白色,横纹消失。因病变常只侵害单侧,所以病变轻微时与对侧神经对比,是有助于诊断的。

4.2 内脏型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组织。在上述组织中,长出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于组织中弥散性增生,整个器官变得很大,肿瘤组织色泽灰白,与原有组织的色彩相间存在,成为大理石样斑状组织学检查,内脏器官的肿瘤组织虽然在眼观形态上依器官不同而有变化,但组织的性质是一致的,由小、中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等组成,有时有少量浆细胞。

4.3 皮肤型皮肤病变通常与羽毛囊有关,但不限于羽毛囊,皮肤病变可以融合在一起,严重的病例可见清晰的淡白色结节,在拔了毛的尸体中尤为明显。组织学检查时除了有大量单核细胞积聚于羽毛囊的周围之外,还在真皮的血管周围有增生细胞密集。

4.4 眼型最常见的是虹膜中单核细胞浸润,也是眼变灰白色的原因。

5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神经型马鸡立克氏病根据病鸡的特征性麻痹症状(一腿朝前,一腿朝后)及病理变化,即可确诊。但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易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混淆。因此,除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学及解剖学进行综合诊断以外,在有必要时还应做实验室检查。

6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制措施

6.1 易感动物为了提高鸡的一般抵抗力应加强饲养管理有条件的鸡场,应注意选育对鸡马立克氏病有抗病力的品系鸡,亦即选育遗传抗病系鸡(又称抗病性育种)。但这种防制鸡马立克氏病的方法是见效缓慢并且成本昂费的,而且这里所说的“抗病力”只不过是指发病率降低而言,并不是绝对不感染,因而这种方法不是彻底消灭鸡马立克氏病的可常的方法。

6.2 传播途径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切断空气的传播途径,就能有助于这种病的防制。国外使用正压的滤过空气来加强预防措施,以保证头3 周龄的培育不受感染。此外,要经常保持鸡场周围环境,鸡舍、运动场、饲料间的清洁卫生。病死鸡要深埋或焚烧。特别要注意羽毛的消毒,并防止空气传染。对鸡舍、环境、用具等,应每隔半个月至1 个月彻底消毒一次,用2-3%的热火碱水、2-5%来苏水,或10-20%的石灰乳,作为消毒剂。在消毒前,要进行大清洗和清扫,消毒后严格按照防疫制度办事,防止鸡马立克氏病传入。

6.3 传染来源为了避免鸡马立克氏病的危害,种鸡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实行全进全出,不从外地引入种蛋或种鸡。若必须引入时,应从无鸡马立克氏病的鸡场引入。小鸡孵出后,应先隔离3-4 个月,最好是分场饲养,不与大鸡在同一个场子饲养,至3-4 个月龄时,再与大鸡混群。发生鸡马立克氏病时,要做好检疫、隔离,淘汰病鸡,彻底消毒,以及改普养管理条件等综合性措施。

7 结语

当前在国内防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实际问题,表现在免疫后发病率较高,且出现免疫失败现象。有研究表明,这种失败原因不外出自下述几种情况:(1)含蚀斑单位(PFU)数不够。我国规定疫苗内含有1000-1500PFU,但由于多数鸡群连年注射疫苗,产生母源抗体,干扰了免疫应答。(2)稀释液质量不稳定。在工艺中将牛血清白蛋自去掉,同时改过滤灭菌为蒸气灭菌,致使某些成分出现被破坏或不足,改变了pH 值。(3)其它疫病的干扰。鸡群中不断出现新城疫、脑脊髓炎等疫病,影响正常免疫应答。(4)常用抗菌药物。使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对免疫有影响。因此,如何改善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鸡马立克氏病防制的关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