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蓝舌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时间:2025-01-09

丁政/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平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2508

何春花 刘涛 李林/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农业农村局 542599

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库蠓来进行传播,本病的传播的主要对象为绵羊、牛。OIE 将本病列入A 类传染性疾病范畴。在养殖业中,本病较为常见,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和大范围的传播,对养殖场的危害性较大。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牛蓝舌病病毒。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含有10 个双链RNA 片段,片段大小不一。本病毒呈20 面体对称,外边没有囊膜,但具有一层细绒毛状的结构包裹。病毒核衣壳的直径在53~60nm 之间。本病毒不耐热,通常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 则会失活,将温度提升至75℃时,病毒为瞬间失活。但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处于腐肉或者是一些血液的残留物中能够长期的存活。病毒的最外层通常为VB2 蛋白。这种蛋白能够使得本病毒对人的O 形血红细胞或者绵羊的红细胞形成凝结。本病毒能够在鸡胚中培养或在细胞中进行繁殖,也可以在绵羊体内进行繁殖和培养。病变细胞外形呈圆形而且折光性增强。通常本病毒分离后应用鸡胚进行培养。病毒对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如乙醚、氯仿等,但其对过氧乙酸、氢氧化钠以及胰酶等敏感。病毒对福尔马林、70%的酒精也较为敏感,可以用来消毒。当环境的PH 值下降到3.0 以下时,病毒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活性。但在50%的生理盐水内可以长期保存。本病毒具有24 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动物和感染带毒的动物,尤其是公畜带毒时,其精液中含有病原,如果精液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此精液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输送给母牛时,非常容易造成病原的传播。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昆虫的吸血。主要的吸血昆虫为库蠓和伊蚊。还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通过精液将病源传播给母牛,本病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妊娠的母牛在感染本病时,其子宫内的胎儿可以被感染引起流产或者胎儿畸形。本病的易感动物为反刍动物,主要是绵羊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牛和山羊。此外,野生动物中的鹿和羚羊对本病也有较高的易感性。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蚊虫生活的夏、秋季节发生。本病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发生在池塘、河流以及低洼地带。本病发生主要是由于蚊虫在吸食发病动物的血液后吸食其他未发病动物的血液时,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动物。通常成年的库蠓吸血后在牛粪或者潮湿的土壤中产卵,这些卵在3d 以内就可以发育成幼虫,再经过10~16d 的幼虫阶段即可以发育成虫。成虫再经过24h 以后可以雌雄交配。而雌虫需要每隔3~4d 吸血1 次。其生命周期大约在2 个月。库蠓通常生存在阴暗、潮湿的角落,而且其可以随空气的流动而进行迁移。尤其是但遭遇到较强气流时能够迁移到较远的区域造成本病的流行,导致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因此,风向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常常使得养殖场突然出现大面积的发病和流行。这主要归咎于库蠓的随风迁移的作用。

3 临床症状

本病经过3~8d 的潜伏期以后就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最初病牛出现体温升高,通常可以升高至40℃以上甚至可以高达41.5℃,呈稽留热型,体温持续5~6d。而后病牛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口唇以及鼻腔粘膜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且并可见有流涎症状。打开口腔后,可视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发绀。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牛的齿龈、舌黏膜及颊部等处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和溃疡,造成病牛吞咽困难。而后这些溃疡部位会出血,从而导致病牛的口腔内呈红色或淡红色,唾液也呈红色。病牛的鼻腔流出粘脓性的分泌物,而后在鼻孔的四周形成结痂,导致病牛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而且病牛睡觉时鼾声不断。有的病牛还会在蹄冠和蹄叶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导致病牛因疼痛而出现跛行,这些炎症部位较为敏感,触摸时有痛感,病程为2 周以内。如果病变出现在舌头上,会导致舌的麻痹。咽喉和食道的病变可以引起咽喉、食道等部位的麻痹。也容易使得病牛在低头饮水时或采食时,水或食物通过口腔和鼻腔进行返流。这种返流容易使得病牛将异物吸入肺中,引起病牛的异物性肺炎。

4 病理变化

将发病牛进行剖检,可见其病变主要表现为食道粘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瘤胃粘膜也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且瘤胃的内容物干燥。网胃和瓣胃的内容物也较为干燥。将周围剖开,可见其黏膜也出现充血和出血病变,还伴随有较大面积的溃疡和糜烂。出现异物性肺炎的病牛还可见气管及肺部出现炎性病灶和出血性的坏疽病变,四肢和蹄部表现为表皮的缺损,并外附痂皮。病牛的颈部皮下组织可见有较为严重的水肿,水肿部位可以蔓延到咽喉部以及食道的周围。对于病程较长的病牛,其水肿甚至可以延伸到体内的脏器。通过对食道、咽喉以及舌部的部位进行镜检可见横纹肌出现坏死和变性,肌组织结构消失呈透明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周围的出现水肿以及血管的充血。在牛的皮肤上。常见有较小的点状出血,而皮下组织呈弥漫性充血和胶冻样浸润的状态。此外心肌以及心外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甚至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也会发现点状出血。严重的病牛,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明显的溃疡和坏死。

5 诊断方法

本病通过对其流行特点的分析以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其发病和口蹄疫等病具有相似性,所以本病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通常应用较多的实验室技术有琼脂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也可以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而确诊本病。

本病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可以较为方便和准确的确诊。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时,被检血清孔和抗原孔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且沉淀线与标准的阳性血清沉淀线的末端能够相互连接,则可以判定为阳性病牛。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和实验来进行本病的确诊。对病原进行分离鉴定也是确诊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对病原进行分离,以及增殖培养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镜检后可以判定病原为牛蓝舌病病毒,从而可以做出确诊。但病原的分离培养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不利于及时作出诊断。当前还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本病进行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PCR 技术或者DNA探针技术,均可以高效的确诊本病。

此外,本病的诊断过程中还应当与牛口蹄疫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本病主要是通过免疫接种进行预防,接种的疫苗为鸡胚的弱化毒疫苗和牛胚肾细胞植入疫苗。母牛可以在配种前或者是在妊娠期之内进行免疫接种,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切断病原的传播方式来减少本病的传播。由于牛蓝舌病是由库蠓吸血所引起,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有效的进行消灭库蠓的工作,可以减少本病的传播,避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消灭库蠓可以应用除虫菊酯煤油溶液进行喷洒,使用的浓度为0.2%。每2 周进行1 次喷雾,能够有效的杀灭养殖场内的库蠓。还可以在牛体表喷淋0.05%的蝇毒磷或者浓度为1.25%的马拉硫磷。也可以减少库蠓对牛群的叮咬,起到良好的预防本病的效果。

本病的预防需要做到避免从疫区或本病的易感地区内进行引种。也要禁止使用这些区域内公牛产生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如确实需要引进,则需要通过严格的检疫程序,并且引种牛在进入养殖场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1 月后如病牛未出现临床症状,则可以混群饲养。养殖场内一旦出现本病疫情,应当及时对疫情进行汇报并对病牛采取扑杀的原则,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养殖场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毒计划,并按照计划定期消毒。消毒可以应用3%的福尔马林或者70%的酒精进行环境喷洒。消毒时要做到不留有死角。在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扫后进行消毒。消毒要注意定期对消毒液进行更换,以避免病原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消毒效果不理想。

6.2 治疗措施本病应采取全群扑杀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个别病变较轻的病牛可以应用0.1%的高锰酸钾对病变部位进行清洗,而后涂抹上甘油或冰硼酸。能够延缓本病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需要配合对症治疗。在治疗时还要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病牛出现继发感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