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9
王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12400
牛流行热,又称三天病或三天热,表明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传播速度。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急性高烧、厌食症、眼部和鼻分泌物、流涎过多和肌肉僵硬,随后病牛出现无法站立、牛奶产量突然下降等症状。当患病的动物得到适当的治疗时,死亡率通常很低。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奶量大幅度下降和肉牛体重减低所致。虽然牛流行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在小牛中进行初次免疫,然后定期注射高质量疫苗,通常可以提供较好的免疫效果。
牛流行热病毒(BEFV)是BEF的致病病原,该病毒是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之一。BEFV 呈子弹状,圆形末端略微变细。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一种BEFV 的血清型。
容易感染BEFV 的哺乳动物包括牛和水牛,大多数临床BEF 在这两种动物中都能观察到。除牛种外,小鼠、大鼠、豚鼠、小猫、鸡胚均有BEFV 的实验性感染,虽然这些物种不是自然宿主。关于BEFV 在猪体内感染的后续研究仍未证实猪可感染该病毒发病。
牛流行热在世界上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描述。在澳大利亚、亚洲、非洲和中东,通常在不超过北纬38°N 至南纬36°的纬度所限制的区域。流行病通常以波状的方式向北或向南移动,从春季或初夏的热带地区开始,秋季消退。虽然BEFV 被认为是一种单一的血清型,但利用G 基因外显子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现有的BEFV 分离株在地理上可分为三个谱系:东亚、澳大利亚和中东。
在亚洲,BEF 最早的记录是1889年在日本。该疾病被命名为“牛流感”或“牛流行性感冒”。1949 年至1951 年,日本中、南部地区约有67000 头牛发病,造成20 亿日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20世纪50 年代的约550 万美元。后来,在1968 年,这种病毒从的牛身上分离出来,并了解了该病毒的血清学和生物学特征。这表明牛传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是BEFV。自1966 年福尔马林灭活BEF疫苗研制和使用以来,日本已逐步控制该病的发生。1992 年后日本暴发的BEF大多是零星的,仅限于位于日本西南部的偏远岛屿。2015 年在日本最南端的九州岛南端暴发的BEF 疫情是日本记录的最新疫情。
1934 年在我国江苏省报道了牛流行热,兰州兽医研究所于1976 年从病奶牛中分离到了中国第一个BEFV 分离株JB76H 株。根据记载的在中国19 个省、4 个自治区(广西、内蒙古、宁夏和西藏)和2 个直辖市(北京和上海)均有BEF 的记录。大部分受影响的省份位于沿海和中部地区,而最北端的疫情则发生在哈尔滨和黑龙江省。自1967年以来,该疾病也出现在西藏,2012 至2015 年期间,在西藏北部的青海省采集的牦牛血清阳性率在28%至40%之间。2014~2015 年新疆自治区牛血清阳性率为90%。2012 年至2014 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也获得了东北最大省份黑龙江的血清阳性率。这些研究证明中国的BEFV 感染范围可能比临床观察到的更广。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在东北省份辽宁和吉林也报道了BEF,表明该疾病向北传播。
1990 年以后中国暴发BEF 的发生的BEF 事件多见于国内农业或畜牧杂志。从这些杂志中检索到的信息表明,2004 年至2005 年期间,广东、湖南、江苏、陕西、浙江、内蒙古和贵州自治区都发生了疫情。
韩国也存在BEFV 感染。2016~2017 年节肢动物传播病毒感染的病毒学和血清学调查显示,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约拉木多县发现了BEFV 感染。韩国BEFV 的遗传特性研究尚不多见。
大量证据表明,BEFV 在地理区域内的扩散是由风传播的矢量位移引起的。1968 年至1969 年期间,BEF 在澳大利亚的传播与季风影响和昆士兰内陆地区形成的强烈低压系统相结合。这导致BEF 病例沿着800 公里的最终前沿呈波浪状蔓延,从北部地区逐步向北维多利亚地区移动,向南移动3000 公里。
4.1 疫苗目前已研制出四种BEF 疫苗:(1)减毒活疫苗;(2)灭活疫苗;(3)亚单位G 蛋白疫苗;(4)重组疫苗。减毒、灭活和亚单位疫苗正在现场使用。在澳大利亚、南非、纳米比亚、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土耳其、以色列、科威特、阿曼、巴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接种疫苗的情况各不相同。疫苗在其制备的种子病毒、衰减或灭活方法以及佐剂配方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之,虽然在各种制剂中已经研制出了实验性和商业化的BEF 疫苗,但很少有关于其在该牛群中接种免疫有效性评估的报告。大多数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时间似乎有限,因此,除非每隔6 个月至1 年每隔一段时间给予额外的增强剂剂量,否则疫苗接种的效果可能很差。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对疫苗在牛流行热预防方面进行评估。
4.2 治疗BEF 在病毒性疾病中很少见,因为合理的治疗是可能的。适当休息、隔离保护以及提供优质的饲料和水将有助于病牛恢复。侧卧的动物应该一天辅助翻身几次,以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和肌肉损伤。不可进行强迫进食,因为由于吞咽反射受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潜伏期每日服用时,可有效预防临床症状的出现,并可在发病后迅速恢复。钙血症的临床表现(瘤胃瘀阻、瘫痪、反射消失)可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来治疗。临床症状消退后,应注意病牛的休息以确保生化功能恢复正常。
由于病毒血症是短暂的(3~5d),感染后不久便会发生,因此,受感染牛的移动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通过较短距离的快速运输,以及在无病媒地区的短暂检疫期,应足以消除将BEFV 引入牛群的风险。一些国家要求进口活牛或牛精液进行检测,并证明没有BEFV 中和抗体。
BEF 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影响可能较小且经常被低估的疾病。现在,在世界某些地区,流行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病例死亡率高得惊人,而且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以及通过牲畜贸易该病毒在世界内广泛传播。虽然开发了大量的试验疫苗和商业疫苗,但由于流行病的不规则性质和需要多剂疫苗,疫苗使用率往往很低,而且很少有关于在实地条件下对疫苗进行评估的公开报告。由于BEF 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区域性”动物健康问题,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拨出多少资源来研究这一疾病。BEF 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一直存在,包括昆虫载体的鉴定、BEFV 的毒力因子以及远距离传播机制等。应监测BEFV 毒力的变化。病毒感染对宿主的影响通常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宿主免疫、易患疾病和病毒本身的特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