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9
马宏斌/甘肃省康乐县农业农村局景古镇畜牧兽医站 731515
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相继有一些地区出现了猪源性副粘病毒感染的报道,开始对该病有了简单的了解。猪蓝眼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中枢神经紊乱、繁殖障碍和角膜混浊等,传染性比较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呈现世界流行性的特点,一旦发病,会造成大面积的传播和蔓延。为此,必须关注该病的病因,采取科学的诊断方法,提高猪蓝眼病的防控能力,减少经济损失。
蓝眼病的病原被称为猪副粘病毒,该病毒首先在墨西哥地区被发现,病毒呈现球形或者多形。具有一定的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如果经过灭活的话,病原会失去凝血的活性,该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在56℃中经过4h 能够失去感染力。病毒对乙醚甲醛等具有敏感性,在常规的浓度下,可以对蓝眼病副粘病毒灭活。
调查研究显示,蓝眼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是猪,猪在感染之后,能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症状,此外,犬、猫、野猪等动物通过人工也能感染,但是在感染之后能够形成抗体,不会呈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猪和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如果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呼吸道能够传播。此外,如果健康猪接触到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和圈舍等也能够被传染。其次,传播途径。蓝眼病副粘病毒通过接触传播,或者咳嗽和呼吸道的方式也能够传播。病猪将病毒排出体外之后会扩散。再次,易感动物。仔猪最容易被感染,发病率在20%~50%,如果发病的话,死亡率比较高,达到90%。
调查研究显示,2 ~15 日龄的哺乳仔猪很容易感染该病,有些猪场的患病率达到50%以上,一般情况下,在染病之后的1 周左右能够死亡,死亡率达到90%以上,剩下的10%的病例能够存活下来,但是生长缓慢,饲料的利用率低,不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该病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每年的4月份~8月份流行,大约能够持续1 个月左右,然后慢慢消失。感染病猪在康复之后会形成抗体,对该病具有比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耐过后的病猪的体内产生了高含量的抗体,如果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话不会出现新的病例。
研究显示,感染该病的猪只的临床症状呈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哺乳期仔猪和保育仔猪的患病呈现临床症状都不同。首先,如果是哺乳期资助患病的话,会呈现明显的全身发热和体温升高的症状,并且食欲不振,同时伴有便秘和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演变,病毒可能对脑部造成破坏,进而形成脑炎,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此外,有些患病猪的肌肉不自主的颤抖,有时会兴奋,发出尖叫声音,有些患病猪还会精神不振和不愿意活动。随着病情的蔓延,患病猪的眼睛会流泪,并且瞳孔放大,如果病情严重的话,会出现严重的角膜炎,同时瞳孔放大和视力下降,病情加剧的话表现为眼睛为蓝色,甚至失明,尤其对15d以下的仔猪的危害比较大。其次,如果是保育仔猪发病的话,会出现体温升高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或者生长发育缓慢,患病猪经常咳嗽和打喷嚏,但是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在患病的后期阶段,会出现角膜混浊的症状,病情会持续2个月以上,保育仔猪的发病率比较低,在5%左右,并且不会出现死亡。再次,如果是母猪患病的话,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影响发情,导致发情没有规律性,进而影响配种受精,产仔数下降。有些母猪还会出现妊娠期流产和产死胎的症状,有些母猪的生产不顺利,尤其是哺乳期的仔猪会发病,有些也会死亡。最后,如果是种公猪患病的话,感染之后不会造成死亡,但是会出现轻度的厌食和视力下降的症状,同时角膜出现混浊。此外,患病之后的公猪的睾丸部位会受到影响,引发睾丸和附睾的炎症,从而影响种公猪的生殖繁育能力。
该疾病具有明显的流行性的特点,尤其对哺乳期仔猪的影响比较大,传染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虽然保育仔猪的感染率比较低,不会造成仔猪的死亡,但是随着病情的加剧和蔓延,病情恶化之后仔猪的视力会受到影响,影响仔猪的饮食和饮水,造成生产力下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母猪在感染疾病之后会出现受胎率和产仔率受到影响的问题,并且发情不规律,不能正常的配种。公猪感染该疾病之后会对睾丸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公猪的繁殖能力下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6.1 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角膜混浊等症状的特点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的话,应该采取实验室检查的方式。
6.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比较多,可以采取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也可以采取包涵体检查等。需要进行病料的采集,选择发病仔猪的脑部作为切片,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成组织悬液,目的是用于抗体的检查。首先,包涵体检查。该种检查方式需要借助显微镜的作用,因为特征性包涵体出现在丘脑、中脑和大脑中,然后做切片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包涵体的话,可以诊断,该种方法比较简单和可靠。其次,荧光抗体染色。选择小脑和大脑,按照规定的要求制作成冰冻切片,以荧光抗体染色,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出现特异性荧光的话,可以作出判断。
为有效的防治该疾病,应该采取综合防控和治疗的原则。首先,禁止从疫区引进种,许多养殖场发病主要是由疫区引进猪种造成,如果一定要引进的话,必须在饲养之前采取隔离措施,隔离之后检查没有发现传染才能够混合饲养。其次,采取科学的消毒管理措施,对工作服和鞋帽要消毒,还应该定期对喂养的器具进行消毒。在饲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保证圈舍的干净卫生,为猪只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再次,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在引进猪种之后,主要采取血清学检测,采取及时的隔离措施。严格禁止外来的动物进入了养殖场,定期清理养殖场的废弃物和粪便,对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应该关注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有些患病猪的采食能力和饮水能力下降,和其它仔猪相比会成为弱势的仔猪,这就需要饲养人员将其挑出来单独饲养,能够提高成活率。研究显示,现阶段还没有蓝眼病的疫苗,但是已经研究出一些能够预防该疾病的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疫苗研制的成本比较大,市场需求量有限,有些疫苗还处于实验研究的阶段,没有正式的投入生产使用。为此,科学的预防手段是降低该疾病的重要措施。
在上个世纪的80 年代,猪蓝眼病开始出现之后蔓延,并且受到了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经过调查可以知道,我国有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猪源性副黏病毒感染,同时该病毒引发的猪病呈现地方流行性的特点,尤其是该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此,应该加强饲养管理,为猪只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减少猪只出现应激反应,也能够减少猪只的死亡率。此外,应该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保证圈舍的干净卫生,禁止外来人员进入了养殖场,采取严格的消毒制度,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