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9
马彦博/内蒙古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137400
王巧玲 王强/内蒙古科右前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7400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吉林两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总面积近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4 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9%,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4%,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地区。1980 年兴安盟恢复盟建制,现辖两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一县(突泉县),其中,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为边境旗市,乌兰浩特市为盟委行署所在地。兴安盟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马属动物养殖数量较多。上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初,马属动物仍是农村牧区主要役用和交通工具之一。此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交通工具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属动物的役用和交通工具的价值逐渐降低,主要转变为肉用、役用及旅游观赏价值,马属动物养殖数量也随之减少,如1960 年兴安盟马属动物养殖数量为6.1 万匹,到1990 年达最高峰,养殖数量为34 万匹。近两年,全盟马属动物养殖数量不足10 万匹。
兴安盟最早确诊发生马传染性贫血是1960 年,科右前旗索伦军马场在调入苏联小额贸易顿河马群中暴发了马传染性贫血,死亡20 余匹,经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和哈兽研确诊为马传染性贫血。1960 年至1970 年全盟4 个旗县市有3 个旗县市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疫情,发生原因主要是引进传染性贫血病马造成,但无论疫情发生范围、频度还是数量都不太大,基本属于散发性流行。1971 年至1982 年,属于疫情快速流行蔓延阶段,1971 年从呼伦贝尔盟马传染性贫血疫区苏沁马场购入种马后引起传播。此后,兴安盟各旗县市也陆续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疫情。这时期确定疫情后,按照疫情处置规范采取了封锁疫区、扑杀病畜、消毒灭源等具体措施。对阳性畜全部扑杀深埋,厩舍、工具、以及污染的场所等彻底消毒。1983年至1991年为疫情稳定控制阶段,1991 年最后一起疫情,之后连续3 年对全盟各旗县市市疫点的马属动物进行长期临床观察和定期血清学检查,没有查出阳性畜,此后20 多年间再无检出新病例。
2.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马传染性贫血发生后,兴安盟行署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马传染性贫血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召开定性会议,对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研判。各旗县市成立了马传染性贫血防疫队,走乡入户,驻点监察,对全盟马属动物的存栏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检疫排除和数据统计整理工作。详细掌握了马属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生产流动、过往病史等情况,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实验室开展定期检疫与不定期抽检,通过补体结合反应和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AGID)及时掌握病原分布情况,分析评估该病发展趋势,为马传染性贫血防控综合措施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2 严格落实疫点处置规范,开展检疫净化针对流调发现的疑似病例,严格按照国家《防控马传染性贫血试行规定》,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迅速开展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工作。开展马传染性贫血的检疫净化,以苏木乡镇、国营农牧场为单位,对所有马属动物进行普查,对检测阳性畜扑杀处理,对检测阴性畜进行疫苗接种,做到迅速控制、扑灭疫情。兴安盟从1976 年开始施行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血清学检测,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使阳性畜及时得到了无害化处理。从1977 年开始应用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AGID)诊断和疫苗免疫开辟了兴安盟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新的里程碑。
2.3 严把检疫关,防止疫情传入传出为严防马传染性贫血再度传入,对调入调出兴安盟的马属动物及相关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消毒。并通过对活畜交易市场及集中屠宰场(点)进行强化检疫和监督管理,加强了相关产品流通环节的马传染性贫血的检疫监测工作,确保了兴安盟马属动物的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同时加强了新引进马属动物的隔离观察,凡新引进马属动物的须隔离观察1 个月,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无疫后方准混群饲养。
2.4 加强联防联控,建立部门信息互通发生疫情后,各地动物防疫部门积极组织,建立起部门信息互通报告制度,强调产地检疫和跨境检疫密切配合,随时掌握马属动物检疫信息。2013-2015 年盟、旗县市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血清学检测马属动物,未发现阳性畜。通过部门间的联防联控,及时掌握马属动物落地流向,提高了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盟及旗县市多次举办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培训班,从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和疫情处置等方面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盟级培训120 人次,旗县市培训3600 人次,使专业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马传染性贫血防控的相关理论,快速建立起一支专业素质强,组织保障充分的防控工作队伍,为有效控制马传染性贫血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利用报刊、图片展览、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借助会议、集会等机会和场合向广大群众反复进行强化宣传。编写、印刷、发放科普宣传彩页、宣传单10多万份,编写马传染性贫血防控科普读物,蒙族地区还编写了少数民族文字的科普读物,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动物防疫意识。
2013-2015 年春秋动物防疫期间,盟级马传染性贫血防控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旗县市开展监督检查。按照每个旗县市抽查苏木乡镇2个,每苏木乡镇抽查2 个自然村进行督查,每年抽查苏木乡镇144 个次,自然村288 个次,近3 千户共计1 余万匹批次马属动物。根据统计1962-1991 年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诊断马属动物共计41 万匹次。自1991 年后,再未出现阳性病例,马传染性贫血在全盟范围得到有效净化。
兴安盟2014-2015 年,按照《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旗县市开展“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自查,检测多个马术队,旅游景区,采集马属动物血清4,064 份,通过琼脂扩散试验(ADIG)检测全部阴性。同时,按照考核要求详细整理装订所需软件资料。由于该病发生年代久远,历史资料缺乏,许多数据和信息无法确认,为了确保软件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通过查看地方志,走访当地老兽医、乡村干部等多方并举完善了数据备案。
近60 年来,兴安盟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马传染性贫血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最终达到了消灭标准。2016 年4 月14 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颁发证书,经考核认定兴安盟已达到部颁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2016 年8 月26 日,兴安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考核组的检查验收,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考核组观看了科右前旗马属动物采血点,查看档案材料,材料审核、质询,听取科右前旗消灭马传染性贫血工作汇报。经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考核组专家的认真研究,充分协商,根据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考核组宣布考核结果,兴安盟已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2016 年9 月20 日农业部发文,经考核认定内蒙古自治区已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
4.1 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AGID)是快速、准确诊断马传染性贫血的有效手段,琼脂扩散试验(AGID)的应用对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功不可没。
4.2 马传染性贫血疫苗效果可靠、保护率高,马传染性贫血疫苗的应用对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立了第一大功。
4.3 开展马传染性贫血大面积普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马传染性贫血检疫净化、扑杀病畜,加快了马传染性贫血检疫净化的进程。
4.4 上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初,马车是北方的主要运输工具,役畜导致马传染性贫血远距离传播。上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汽车业的发展,马车退出市场,减少了马传染性贫血传播的机会。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农业机械逐步代替耕畜,加之养马业效益降低,致使养马数量锐减,马传染性贫血的易感动物减少。
4.5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马传染性贫血的传播媒介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减少。
4.6 国家出台了规范的马传染性贫血防控技术规程,为规范防控马传染性贫血提供了行动指南,几代兽医人员持之以恒的开展了马传染性贫血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兴安盟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在兴安盟兽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消除了农牧民对发生马传染性贫血造成财产损失的恐惧,稳定了农牧民日常生活和农耕生产;其次节省了国家财政支出,避免了社会公共资源的耗费;再次繁荣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保障了马属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和正常流通,为兴安盟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