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0
哈丽哈希·巴合提江
(新疆塔城市阿西尔乡畜牧兽医站,新疆塔城 834706)
羊痘病是多发于羊只当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当中,羊只在感染羊痘病后,会由于免疫力低下继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羊只的健康,给养殖户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羊痘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是羊只养殖户的重要工作内容。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羊品种中的细毛羊、羔羊都是羊痘病毒的易感染群体,羊痘病毒体型较大,呈砖形或卵圆形,是一种具有胞膜的DAN病毒。羊痘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病毒可吸附在羊的呼吸道内壁上,通过感染羊的呼吸道致病;如果羊体表面存在伤口,羊痘病毒也有可能会通过伤口进行感染。羊痘病毒多产生于低温、潮湿的环境中,与养殖场地的卫生状况也存在较大关系。
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d,感染初期病羊体表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质地较为坚硬,多位于前肢、肚皮等皮毛较少的部位。随后丘疹的面积会逐步扩大,发展成为顶端扁平、黄豆大小的水疱,后发展成出血性的大疱或者脓疱。2~3d后水疱破裂结痂,并在结痂周围形成一圈灰白色或紫红色晕,随后逐渐变平、干燥、自愈。患病病羊的体温一般维持在42度左右,患病后病羊饮水量及进食量会明显减少,且出现行动缓慢、口有粘膜、鼻腔粘液、牙龈溃疡等情况。患病的病羊免疫力降低,容易继发多种病毒,如败血症等,容易造成病羊死亡。
感染羊痘病的绵羊体温一般升高至41~42℃左右,结膜及眼睑部位红肿,呼吸脉搏加快,鼻内流出黏液,食欲降低,弓背站立,而后1~2d内出现丘疹,先以红斑形式出现,之后变成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后,如无继发性感染,则脓疱处逐渐干燥、结痂、痊愈。有的病羊在口腔内出现溃疡,有的病羊在咽喉、支气管、肺脏或胃部出现痘疹,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死于败血症。一般绵羊感染羊痘病的致死率为20~50%左右。
感染羊痘病的山羊体温一般为40~42℃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在其尾部、乳房部位、阴唇及肛周、四肢等部位,均出现痘疹,痘疹范围较广,大小不等,呈现红色圆形结节,而后发展为丘疹,并迅速形成水疱或脓疱,经3~4周结痂脱落并痊愈。
羊痘病多发于低温、阴暗、潮湿的环境内,养殖场地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导致羊痘病发的主要原因,很多养殖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养殖场所卫生条件较为恶劣、缺乏基本的清洁、消毒管理工作,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给羊痘病毒的存活提供了条件。因此,要预防羊痘病的出现,应首先从养殖环境方面入手,加强羊圈的卫生管理工作,改善养殖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清洁,注意羊圈内的通风、光照,及时清理粪便,设置隔离区域,一旦发现感染羊痘病的羊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染,降低羊痘病的发病几率[1]。
科学饲养对预防羊痘病,提高羊只饲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羊只饲养的过程中,养殖户应注重以科学的饲养手段提升饲养管理能力,科学配比饲料,定期补充营养,提高羊只的抵抗力;保障羊只饮食及饮水的卫生,注重水源清洁,羊圈环境卫生,周围没有污染物,通风及光照条件良好;避免使用霉变、过期的饲料进行喂养;掌握科学的羊只疾病防控知识,能够及时发现羊群中出现的羊痘病症,并对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养殖户在羊只的养殖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所有新购入的羊只均应进行严格检疫,确保羊只来源合法且身体健康,没有携带病毒,如羊群中发生羊痘病症,应及时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通过取样化验确定病发原因,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科学的防治工作。
通过对羊只定期注射免疫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羊痘病的发病几率,且减少并发症导致羊只死亡的几率。因此,养殖户应注重定期对羊群进行免疫注射,同时需要对羊圈进行定期驱虫处理,一般在每年初春或秋末季节,通过喷洒驱虫药的方式对羊圈进行杀虫工作,减少寄生虫的出现[2]。
病羊在感染羊痘病毒后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彻底清洁羊圈,扫除羊圈内的排泄物,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痘疹处及皮肤破溃处进行清洁,3~4次/d,并涂抹碘酊或凡士林防止流血,针对高烧、症状严重的病羊,采用清热消炎的药物及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加速痘疹结痂,也可将病羊拉至阳光下进行光照消毒,针对其他未感染的羊只也应进行免疫注射,增强羊只抵抗力,减少染病几率。
羊痘病的综合防治需要结合饲养的饲养经验与科学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时诊断病情,立即采取措施,减少病毒危害,改善饲养环境,定期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一旦出现感染羊痘病的病羊,及时进行隔离,并对全体羊群进行驱虫免疫,从而减少羊痘病危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