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4
赖云生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 546400)
在快节奏的都市环境下,人们对动物肉类、蛋白类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畜牧饲养产业的急速发展,大中小规模的养殖场开始增多。但许多从事养殖行业的人员专业知识较差,动物饲养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饲养管理中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必须要重视动物饲养的疾病预防管理。
在动物饲养管理中,普通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包括外伤疾病、内伤疾病、产后疾病等等。外伤疾病指的是动物体外的划伤、骨折等等;内伤疾病指的是动物体内的各器官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等,如动物误食尖锐物质划伤消化系统导致内出血等等。产后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通常以怀孕的时期进行界定。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寄生虫类疾病也比较高发。这种疾病产生的源头是寄生虫,它会潜伏在动物体外或存在于动物体内,吸食动物身体内的营养成分,如跳蚤、虱子、羊痘、蠕虫虫卵等等。
传染类疾病的传播载体是空气,传播物质是微生物,可预防能力较差。一般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或交叉吃食进行传染的,如猪瘟、鸡瘟。还有一些疾病是可以人畜共传染的,如禽流感、动物口蹄病等等。
2.1.1 普通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是外伤类疾病预防,需要饲养人员增加自身的科学饲养意识,提升对动物的关注度,减少不必要外伤的产生。二是内伤类疾病预防,饲养人员需要对动物每日的食物、水源的卫生程度进行确认,减少食物、水源变质、发霉、污染发生的概率。三是产后疾病预防,饲养人员需要加强对怀孕动物的护理频率,以母牛乳头发炎为例,需要增加母牛事物中的蛋白含量。
2.1.2 寄生虫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方面,饲养人员需要定期对动物生长环境进行消毒和通风,对于容易患病的时期或物种进行抽样检测,第一时间掌握疾病情况。例如羊容易患上羊痘病,饲养人员需要在高发期增加羊群的营养成分,最好使用精料,经常清理羊圈卫生,为羊群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饲养人员也要注意自我的保护,寄生虫可以通过生食物、细菌等等进入人体。一旦虫卵通过血液流向大脑,将会威胁人的生命。因此,饲养人员需要勤洗手、勤换衣、戴口罩,杜绝人与动物的交叉感染。
2.1.3 传染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通常传染类疾病病发会有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潜伏期、发病前期和发病期。这些病在潜伏期往往不容易被饲养人员发现,若病发将会引起动物的大面积死亡。所以,饲养人员要根据动物生长规律和类型制定疫苗注射计划,按照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注射并记录,形成科学的疫苗注射体系。对于患传染类疾病死亡的动物应进行焚烧处理或填埋处理,从源头上切断病源扩散。另外,饲养人员也要注意动物饲养的环境管理,及时处理动物排泄物,净化饲养空气,保证充足光照等等。
2.2.1 科学化人为管理
一是饲养人员需要对动物进行合理投喂,保障动物的生长情况。二是饲养人员需要在早春时期对反刍动物饲料中逐渐加入青豆类稻草食物,防止喂食太快出现胃胀气的情况。三是饲养人员需要在喂食前对饲料或稻草的质量进行检验,避免动物误食有毒饲料。四是丰富喂食饲料种类,均衡营养搭配。
2.2.2 科学化环境管理
研究表明:动物在饲养管理中发生疾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生长环境,例如生长环境温度忽高忽低致使动物发生感冒或不适、动物饲养圈缺乏通风引发呼吸道疾病等等。以小鸡为例,若饲养温度低于小鸡体表温度,小鸡就会发生感冒疾病或以取暖为目的挤在一起致使死亡事件。所以,饲养人员必须要对各种动物的生长习性进行明确,按照科学的方式饲养动物,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杜绝疾病发生的概率。
2.2.3 科学化动物管理
一些怀孕的动物会将自身疾病遗产到幼崽,导致幼崽出生后染上疾病;一些动物天生体质较差,抵抗能力较差,一旦接触到疾病源必然会发病等等。面对这些问题,饲养人员需要加强自身净化物种的意识,一旦发现有缺陷动物应及时淘汰,同时对容易发生疾病的动物进行精度饲养管理,利用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优化动物的饲养环境,弱化周围环境对动物生长的影响,降低饲养管理中发生疾病的概率。
综上所述,人为因素是动物饲养管理中疾病发生的根源。因此,在动物饲养的日常工作中,养殖人员需要以科学饲养手段为主,以动物生长规律为参照进行疾病预防管理。这样既可以提升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还可以优化饲养质量,使其能够为人们供应健康的蛋白肉质产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