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史园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与工作本位培训理念为指导思想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中职学校可以将现代学徒制合理引入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文章阐述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分析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标准”四个关键词,从建设校企联合制度、确立跟踪培养机制等多个角度,对创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导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标准
中圖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8-0129-04
在信息时代,高素质、高精尖的计算机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愈发有竞争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输送能为社会所用的计算机人才。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企业共同构建和实施,并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融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助于推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增强中职学校的教育能力,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中职学校要充分分析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在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合理与计算机课程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发展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校企联合背景下实现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能力增强,从而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良好的职业竞争力。
1.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完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竞争力。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学徒制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双方共同参与一种工作,师傅传授给徒弟必要的实践技能,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观察实践过程,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可行性越来越弱。而现代学徒制融合了传统学徒制的优势,渗透了现代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有效助力。
2.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1)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进步。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将自身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困惑提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差异等为其量身制定成长方案。这可以优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使用等多方面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进步。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现代学徒制应用过程中,中职学校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可持续化的教学方案。校企双方积极引进有关计算机应用的新产品、新技术等,让学生可以及时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并通过师傅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更为牢固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校企合作不充分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课程规划一般都由该专业的教研室统一负责。教研室通常是以教师的意见为主,最终根据教师对市场和行业的了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少邀请企业参与,即使偶尔邀请计算机网络公司的人员参与相关工作,也常常浮于表面,未能深入。这导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真正推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1]。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从计算机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来看,学校教育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部分中职学校开展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很少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合理安排实训课程。这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职业实践能力,从而在无形中削弱了人才竞争力,也不利于计算机专业的长远发展。
3.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中职学校不能仅就其书面成绩进行评价,还应综合考量其知识掌握情况、实操技能、行业敏锐度、学习积极性、就业竞争力等多个元素,对其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核与评价。然而,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存在以学生书面成绩为主,忽视学生在实训、实习等不同学习环节中的实际表现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难以推动专业进步,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针对当前中职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学校、教师和企业要分别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保驾护航[2]。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功能和价值,并将其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融合起来,通过构建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进步[3]。
1.双主体———制定校企联合制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4]。中职学校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双主体”原则,结合现代学徒制特点制定校企联合制度,推动“企业本位”和“学校本位”融合发展,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为培养高素质、高精尖的计算机人才做好准备。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要基于“企业本位”和“学校本位”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要求,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就业等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从总体上进行预设和分析,充分把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从而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保驾护航。从现代学徒制角度来看,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中职学校不仅要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规划,还要对学生的在校学习、企业实习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规划。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从校企交流、外聘教师等视角出发制定系统的课程教学方案,让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和导师,并让其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以便学生可以间接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等,明确自身在课程学习、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还在做好校企联合育人的顶层设计,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等不同角度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出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真正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联合开发教材。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联合、产教融合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为学生的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提供平台和支架。因此,学校和企业除了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外,还要结合已有教材和计算机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前景等,开发具有职业导向性、现实可行性等不同特征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创新化、多元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知识基础和原始经验的前提下积累更多的实用性知识[5]。具体而言,学校和企业要先共同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并保证教材編写小组由中职学校的教师、企业一线优秀员工共同组成。然后,教材编写小组要仔细研读现行教材内容,整合真实案例等,初步确定教材的框架结构,并经过反复商议和探讨,确定最终的教材开发方案。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容为例,高教版的教材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不同章节,共8章。在联合开发教材时,一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和企业专家要结合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找出能够解释理论知识的真实案例。例如,企业专家可结合“局域网”方面的知识,将工作中的真实案例融入该板块的知识中,并以案例为主要素材,让学生了解局域网的覆盖范围、真实作用等。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和企业专家要共同商议教学方法、教材的具体运用方式等,并在做好课前调研和教研准备的基础上,将重新开发和整合过的教材应用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形成新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行业的发展态势,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实训、实习等奠定良好基础。
2.双导师———确立跟踪培养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双导师”机制。“双导师”机制不仅要求中职学校将校内的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专业建设的主体,还要积极引进企业的优秀员工,并将其纳入导师队伍中,让其为学生在课程学习、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提供针对性建议,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敏锐度。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可以立足“双导师”原则,确立跟踪培养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而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制订个性化的规划。
(1)成立专项导师队伍。所谓“双导师”,主要指由两位导师构成的师资组合,其中一位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他们经过层层筛选、专业培训等环节后被选入专项导师队伍,而另一位则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专门负责企业实习、培训等工作。通常情况下,一个双导师组合负责15名~20名学生,以此确保培养工作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化。在专项导师队伍中,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应具有明确的分工。校内的专业导师要具有长远的眼光,要能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校内实训等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跟踪式的指导,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章节中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校外的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带领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并能在日常交流和专业培训中传授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美好品格,并借助一些专题化的讲座、团建活动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专项导师队伍中的“双导师”之间不仅有明确的分工,还存在紧密的联系。校内专业导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知识储备量较多,而实践指导方面相对薄弱,与之互补的是企业导师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理论知识基础,但其实践能力更强。因此,“双导师”可以通过线上互通邮件、视频会议或者线下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了解计算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难点,共同商议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向对方请教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以此达到知识共享、经验互通,为校内教学、校外实习等活动储备能量的目的。
(2)落实一对一培养计划。拥有了专项导师队伍后,如何实施专项指导,便成为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需思索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实践和钻研后,“双导师”可以将一对一培养计划作为专项指导的主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一对一”培养计划并不等同于“一个导师只能对应一个学生”,而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内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导师通过面对面交流、上机指导等不同方式详细讲解知识点、操作要点,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规避不规范和错误的操作手法,帮助学生突破困局,提升实践能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教学为例,“双导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针对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问题,校内专业导师就要通过上机训练、知识点讲解等一对一的课后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理论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针对实践技能不熟练等问题,企业导师便要发挥自身作用,借助网络故障的真实案例,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实践训练,以帮助学生不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这样,学生将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双身份———搭建实习发展平台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主体,他们在校内是学生,在企业内是学徒。为了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双重身份的认可和理解,学校和企业要为他们搭建实习和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企业内找到归属感,并逐渐适应自身的角色。为了给学生搭建出良好的发展平台,中职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学科实训基地,并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实践岗位,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满足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6]。
第一,建设学科实训基地。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职学校要与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要充分了解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7]。要在做好前期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选择优质企业,然后在企业内建设学科实训基地,并通过“双导师”的方式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做好保障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双导师”的带领下逐步解决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等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提供对口就业岗位。除了建设学科实训基地外,为增强学生对“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认可,中职学校还要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要求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将实训和实习活动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争取就业岗位,努力学习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身份认同感、职业素养等都会有所增强。
4.雙标准———优化考核评价系统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中职学校还应制定双重评价标准,不断优化人才的考核和评价系统[8]。例如,中职学校可以在常规的学校和专业评价基础上引进学徒评价体系,要求企业导师针对学生在实训、实习等活动中的真实表现进行过程性、总结性评价,并与专业导师进行商议,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理论学习、专业成长、实践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也要在科学考核和评价的基础上为学徒“定岗”,引导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让学生依据职业所需参与针对性实践活动,以有效避免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脱节,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任务后,还能在相关行业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定位。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和专业教师要在认清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联合制度、确立跟踪培养机制、搭建实习发展平台和优化考核评价系统等手段,合理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以解决传统人才培养中的难题,还能提高中职计算机育人成效,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综合性平台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市场竞争力,进而逐渐成长为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辉.中职计算机专业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法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2):78-80+115.
[2]张金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1):132-135.
[3]余越凡,周晓云,杨现民.职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2):49-54+77.
[4]林赛君.微项目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8):173-174.
[5]矣昕宝.浅析基于现代学徒制课外实践学习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13):68-70.
[6]陈灿辉.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渗透产教融合的理念[J].学周刊,2023(07):27-29.
[7]戴悦华.项目化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路径浅析[J].新课程研究,2023(02):87-89.
[8]张翔.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学周刊,2021(31):5-6.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Computer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hi Yuan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Wuxi 214200,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guided by the concepts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work-based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and better high-quality computer talents,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 can reasonably introduc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to the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a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 led by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building a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tracking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ocusing on the four keywords of "dual subjects", "dual mentors","dual identities", and "dual standard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major;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dual body; dualmentors;dualidentity;doublestandard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