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时间:2024-04-24

马志燕 宋玉凤 陈振帮 赵章留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对身心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融合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5-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学院课程思政专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号:jg2020091)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以及社会的重点关注内容,其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综合能力有深远的意义。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要求。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以思想价值为引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与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个性成长,实现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是不同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1]。这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一致,也与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既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一致。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互补充

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应对挫折、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并未涉及。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补充思政教育短板的最佳方式,其在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同时能培养其应对问题与挫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由此可知,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在巩固思政教育成果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备思政教育隐性功能

隐性教育功能,通常是指学生受到的无意识、无计划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政课程总是倾向于系统化讲授理论知识,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课堂缺乏互动,导致学生的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不能融合,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参与的积极性。与专业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未系统化地进行思政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借助多元化的活动或者教师言传身教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高校将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抵触心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情绪。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明确

尽管当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个人情感等方面问题的咨询[2]。但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校内心理咨询室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再加上部分高校并未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与心理问题的防治,只是单一地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治疗。还有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与高强度、高压力学习的影响,在离开父母进入大学之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与适应能力,出现心理落差较大,个人情绪较差、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大学阶段,缺少了教师与家长的监督,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兴趣也不高,从而容易使其失去生活乐趣。虽然当前高校统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手段也相对落后,讲授式教学也未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情况,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重视,未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设置也缺乏合理性,通常是一周一课时,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与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展的,其教学对象较多、教学范围较广,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以及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由辅导员、管理层教师以及思政教育者兼任,导致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之后无法向教师寻求帮助,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者综合素养欠缺,不仅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4.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未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尽管部分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但是其在专业课与通识课实施方面仍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从而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融合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標指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技能目标则是指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科学管理自我情绪,并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处理好生活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职业规划,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自我认知是指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借助“修心养性”“宽以待人”等思想,帮助学生自主评价心理认知与行为认知,引导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巩固知识、掌握技能以及提高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含有的“养分”,便于在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融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摒弃原有的目标,而是将新的教育目标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形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二是隐性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是不同的,若过多地开展显性教育,则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采用较为隐性的方式开展,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成教育目标。三是动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表现、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与优化。

2.运用多元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必备条件。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应将学生兴趣视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与思政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般是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特色型的实用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案例既包括校园实际案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又包含比较典型的心理实验以及心理案例。教育者选取案例之后,要对教学案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再根据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并针对性地将文字资料或者视频案例等内容进行呈现,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最终由教师对课堂案例进行总结与评价,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其二,角色扮演法[3]。1978年版的《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提出了角色扮演的定义:“与功能相一致的动作或举动”。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特殊的情境,借助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定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模仿角色的语言、神情或者动作等对角色的心理进行体验,而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含有的思政元素以及隐性心理教育元素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其三,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简称PBL,是基于项目而展开学习的教学方式。其具体指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此问题为依托将教学内容设定为多个含有思政价值的工作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主体性。

其次,要融合互联网技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此高校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开设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借助互联网媒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传授思想政治知识。例如,可以在公众号或者微博等平台向学生推送关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章或者微视频,将各种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资料,切实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二是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网站或者平台的建设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国内外优质的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教育平台观看相关视频,学习课程内容。教师还可以将课后作业发布到相关教育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进而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4]。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网站如“易班网”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与情感状况进行追踪与掌握,及时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最后,要构建家长与教师协同合作体系。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要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与认同。高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家校活动,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选择思政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若学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加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

3.重视基础建设,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与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教学技能强的心理教师团队是不可分割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能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一是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高校要根据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增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聘请更加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到校公开演讲,并将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三是高校要定期对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疏导方式,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高校要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既离不开师生共同的付出与支持,又需要正能量校园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为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思政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既帮助教师直接获取有用的信息数据,又为后续的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基石。一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5]。高校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引导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馈,或开通高校教学反馈热线电话、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使高校教育的反馈更加规范、科学,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教学评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二是高校要设置信息处理部门,科学合理地收集并整理相关的学生数据,有效筛选出可参考、可应用数据,最大程度降低心理教育评价机制中易产生的误差概率,进而便于教师设计更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与教育评价模式。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注重合理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反馈模式,若涉及需要保密的数据信息,可以构建以激励为导向的反馈机制,更加精准地反馈所处理的数据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提供稳定、持续、长效的保障。

四、结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发现,课程思政将学科性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了更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淑芳,叶星.“知情意行四维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2(02):104-108.

[2]姚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规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3):91-93.

[3]熊少青,梁杰华.“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53-55.

[4]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01):11-15.

[5]陈跃男.关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3):71-72.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Zhiyan, Song Yufeng, Chen Zhenbang, Zhao Zhangliu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negative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emotions, which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The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personality. Universities shoul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create a professional tea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ment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