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隐喻在初中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刍论

时间:2024-04-24

刘超 尹慧

摘要: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个体借助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中熟悉的、简单的具体概念来理解不熟悉的、复杂的抽象概念。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隐喻的这一重要功能,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积极利用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文化连贯性特征,从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出发,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未知能力等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生教育;隐喻;抽象概念;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1;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3-0129-04

一、引言

“双减”指的是要“有效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相比于小学生,初中生由于需要面对中考,因此往往具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广大教育者已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达成“双减”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就要从提高校内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隐喻的本质就是人们通常会借助简单易懂的具体概念去理解抽象概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认知资源是有限度的,人脑与计算机不同,无法在短时间内无限制地吸收知识。但是,人类可以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来帮助大脑更经济、更高效率地学习知识。隐喻就是可以帮助大脑高效学习的有效策略,其与当下的教育环境高度契合,能够缓解晦涩难懂的课堂教学内容带给学生的压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教师可合理将隐喻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隐喻的概述

1.隐喻的含义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理论概念以前,隐喻(metaphor)通常被看作语言文字的特征,是蕴含诗意的想象和使文章修辞华丽多样性的一种策略。 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隐喻无所不在。隐喻的本义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当前的事物。人类通常需要通过直接体验得到的具体概念来帮助自身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如通过一个熟悉的概念来解释一个不熟悉的概念,或者用一个概念的某种性质去揭示另一个概念的性质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隐喻是人们从始源域概念向目标域概念的映射。其中,始源域概念指的是人们可以從身体经验中获得的具体概念,如上、下、左、右等空间概念。目标域概念指的是复杂难懂的抽象概念,如权力、道德、幸福等。以权力为例,权力没有实体,对人类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对权力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常常需要借助于空间概念,如上司,下属等。

2.隐喻的特性

(1)隐喻的普遍性。隐喻引起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视及研究,原因之一就是隐喻的普遍性。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人们日常语言的使用、物品的摆放、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有隐喻的存在。以“C位”为例“,C位”一词自2018年起伴随一档选秀综艺的大火成为网络热词。“C”有Carry和Center的意思,当一个人在团队中处于核心位置时就称其为站在“C位”。随着出现频率的增加以及使用范围的扩大,“C位”不仅指物理空间概念上的中心位置以及在团队站位处于中间显眼的位置,人们逐渐开始默认“C位”在精神上也属于核心位置,是团队中有极大影响力的主导者、领头人。于是,“C位”一词在人们的认知上就从空间站位变为团队中有能力和影响力的象征。从“Center位置”到“C位”的变化发展不仅是语言词汇的演变,更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模式。

(2)隐喻的系统性。隐喻得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隐喻的系统性。隐喻的概念是系统的,以“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来举例,在争论时,人们会无意识地使用战争词汇系统里的表述来表达争论场景。战争这一概念网络的一部分构成了争论这一概念的部分特征,人们对争论和战争概念的体验是相似的,可以系统地完成从始域向靶域的映射,人们可以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达。另外,隐喻的系统性会凸显和隐藏概念的某些特征,如战争的工具及破坏程度就被隐藏了。隐喻的系统性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的同时,也必然会隐藏后一个概念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隐喻对概念只是部分的,而非全面建构的,否则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另一个概念。

(3)隐喻的文化连贯性。一个隐喻的身体与文化基础是难以区分的,在许多选项中选择一种身体基础肯定与文化连贯性相关。人们会依据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用不同的隐喻来进行概念化表述。不同民族的人对隐喻概念的理解会受到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主流价值观、信念态度等文化经验的影响。身体和文化上的体验为隐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基础。不同文化背景下,应该选择哪些隐喻,哪些又是主要隐喻也有所不同。例如,富恩特等研究者发现,西班牙被试与摩洛哥被试由于不同的时间焦点表现出了相反的时空隐喻,西班牙文化更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形成了“过去在后,未来在前”的时空隐喻,而摩洛哥文化注重古代仪式的传承,对过去时间给予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形成了“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时空隐喻。另外,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该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例如,科学理论中的一些纯粹性和知识性的概念隐喻,高能量分子和高水平机能相一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必须形成一个与其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相一致的系统。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复杂知识的理解基础就是自身的文化价值观。

三、隐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1)借助隐喻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首要任务就是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作业多、作业难是家长与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简单地采取不布置作业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忽略了作业的真正意义,作业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转变一下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做到真正弄懂学通,也就不需要在课后完成大量的重复练习,从而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隐喻化教学手段改变沉闷、呆板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具有较高抽象性程度的推理模式、规则、方法和规律等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借助隐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深刻性不够,看待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隐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以一个经验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域,可以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复杂抽象问题。以英语这一学科为例,已有研究者对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隐喻有助于初中生对词汇、语法与阅读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英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汉语是不同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学生如果只是对词汇、语法进行机械记忆,那么其对英语的学习只是皮毛的、应试的,而不会真正地学习到一门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隐喻,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差异,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2.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隐喻的必要性。要想有效培育出具有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青少年,学校与家长不仅要关注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要关注由于学业压力、同伴压力等引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抛开沉重的心理包袱,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多学科、多教学环节中,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合理运用隐喻潜移默化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温和,以“体贴入微”的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实现快乐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隐喻的方法。第一,大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正处于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虽然能够理解条目式的灌输与说教,但是如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或原则的讲述,学生一方面对此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会认为自我没有被理解,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接受相应知识并发展自我。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将隐喻故事的阅读体验迁移到学校或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初中生的另一特点是求知欲强烈、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喜欢丰富奇特的事物。教师可基于初中生的以上特点,运用形象有趣、规范的道具,如心灵图卡、绘画等,并结合隐喻,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效吐露心声,放下一般谈话氛围中的心理防御,与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减少冲突与摩擦。值得注意的是,在编写心灵成长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分辨故事中的隐喻,领悟学生透露出来的情绪或困境,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

(3)隐喻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隐喻在心理咨询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的三个假设理论认为,隐喻可以将字面或语言表达存在困难的概念有效表达出来,隐喻可以用简单精练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隐喻故事中蕴含着对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生动性表征。这三个假设证明了隐喻是来访学生和心理健康教师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工具。学生经常使用隐喻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现状,而教师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来访学生的隐喻故事,体会情绪在故事中的流动。在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帮助来访学生梳理思路,重新构建隐喻,以转变学生认知。除了学生可以表达隐喻故事,教师也可以针对来访学生的问题构建或引用隐喻故事,用生动的意象和语言表达将学生带入其中,促使学生带着兴趣与教师进行积极交流,进而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双减”背景下隐喻在初中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正确认识隐喻,合理有效运用

莱考夫和约翰逊开创性地指出隐喻系统、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中,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隐喻都无所不在,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莱考夫和约翰逊还指出概念隐喻是概念之间的传递,并非简单的词汇替代关系,而是反映了概念层面的思维关系。虽然隐喻最早是作为修辞手段被人们研究和运用的,但发展到今天,研究者意识到隐喻已经不仅是同义词的替换,还能存在于思维中无意识地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避免狭窄的认识隐喻。通过概念隐喻化使语言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和通俗易懂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隐喻对学生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和课程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对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及文化连贯性等特性也需要研究和把握,以便灵活运用概念隐喻化促进学生发展。

2.把握教学内容,传递正确价值观

隐喻的文化连贯性提示我们需要注意,应该根据文化传统选择隐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逻辑,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好接受,強行改编故事内容,生搬硬套。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解不了隐喻概念真正传递出来的信息,另一方面不恰当的隐喻可能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记要传递正确价值观,教师在挑选教材及教学工具时需要谨慎辨别。以思想品德课为例,“思想”是兼具抽象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的概念,需要通过教师对思想、理论进行再阐释,即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来帮助初中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从以上需求出发,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重视并运用隐喻,依据概念隐喻理论来达到改变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的目的。根据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的特征和功能转变话语思维,从教师想要学生变成什么,到学生需要什么能更好地成长,从受教育者的感知、经历出发,构建符合初中生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的隐喻意象。例如,“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隐喻,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体验和文化背景,增强初中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同和理解。

3.“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困扰

在倾听学生的困难与烦恼时,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地位,这不只是倾听过程中姿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将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放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例如,在沙盘活动中,学生在沙盘上摆放了很多鲨鱼或鳄鱼,或其他凶猛动物沙具,学生在描述沙盘时可能会忽略或掩盖摆放这一沙具的真实原因,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厘清这些沙具是否有特殊意义,是否存在威胁等,在这一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情绪体验,与学生一起探索隐喻故事下的具体事件。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丰富的生活与社会经验运用到理解学生的隐喻故事中,但切忌由于经验与经历的丰富就不把学生的困扰当作困扰,认为其只是小孩子的打闹或小孩子在“过家家”,而对学生吐露的心声敷衍了事,一带而过,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孤立无援感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4.豐富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发展

在概念隐喻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隐喻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早期经验并不是必要的。因此,未来教学,教师可以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与概念隐喻理论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强调的是感觉运动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拥有一定具体概念经验相比,学生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接受丰富的身体感觉刺激。实证研究发现,环境中的形状会对中学生的人物性格判断产生影响,如圆形可以隐喻温柔、灵活等人物性格。环境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未来,教师可以从此角度出发,通过科学、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园环境以及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在初中生群体中能够起到借助简单形象的始源域去理解复杂抽象的目标域的作用,正契合当前“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需要减轻的要求。在运用隐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意正确认识隐喻,意识到隐喻的重要性,了解隐喻的特性,以便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隐喻。其次,应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体验和文化背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来理解学生的隐喻故事,在理解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忽略回避学生的隐喻故事。最后,未来教师可以将概念隐喻理论的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以及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征.教育隐喻的神话[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

[2]e l F J, Santiago J, Roman A, et al.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Your Past is in Front of You: How Culture Shapes Spatial Conceptions of Time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09).

[3]陈彦君.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4]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Vol. Metaphor, language, and thought)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于冠琳,刘瑞璇,张文彩.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2(07).

[6]曹培强.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

[7]杨雅瑶.隐喻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21(11).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Liu Chao, Yin Hui*

(School of Psych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Helingeer 011500,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human thinking.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suggests that the main function of metaphor is for individuals to understand unfamiliar and complex abstract concepts through the use of familiar and simple concrete concepts from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utilize the universality, systematicity, and cultural coh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based o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metaphors, combined with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effectively reduce students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burde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unknown abilities.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policy; junior middleschooleducation;metaphor;abstractconception;thinkingdevelopme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