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探讨

时间:2024-04-24

朱宇光

摘要:做好高職高专院校英语教育工作,实现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教师应结合跨文化视角,创新教学模式,协同学生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转化应用能力。文章从创新教学模式,做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评价工作,融合跨文化视角,立足于翻译理论做好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等方面探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5-0021-04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线上教育平台、教学程序和各种学习平台日益完善,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钉钉”“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好大学在线”“雨课堂”“腾讯课堂”等教育平台在教育界的应用非常普遍,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创新教学模式,做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评价工作,融合跨文化视角,立足于翻译理论做好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等方面探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策略。

实现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教师首先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模式,协同学生挖掘、运用和整合一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发展视角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属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兼具线上学习活动的优点,开辟了教学新途径,慕课、远程教育、线上微课堂和实际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前教育、课堂教学、课后复习指导教学紧密结合,衔接有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能够协同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共建英语学习平台,将学习环境建设、学习资源整合、课堂设置纳入大学英语平台系统。其中,学习环境建设基于互联网、校园网和多媒体平台。学习资源整合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在线交互讨论,评价反馈,巩固练习,讲解重点知识,问题汇总。课堂设置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学习策略训练活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群论坛、云班课等方式进行学习,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分享系统而完整的英语课程资源,让学生结合个人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完成相关测试(例如在平台上运用精练、适量、简短的职场英语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后台数据分析与错误率过高的试题开展课堂讨论,协同学生做好纠错工作。

国家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布了许多政策文件,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对于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宏观层次来分析,高职高专英语跨文化服务能力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专业学生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应注意活用跨文化知识,准确传递信息,完成思想情感的交流。这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熟悉文化差异,在熟悉英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英语语言的交流。第二,跨文化适应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实习和工作中会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同样是英语国家,依然存在文化差异)的人士,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增强跨文化意识,适应英语交流工作。第三,跨文化实践能力。这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和法律等,高职高专院校在践行这三项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优化英语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加强本校与外企之间的合作,通过“2+1”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对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对于大三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参加定岗实习,不断提高其跨文化服务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与学生一起分析和学习优质资源,创建实用型英语课堂,不断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整合一切优质教育资源,深度挖掘和整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教学工作中,评价模式为终结性评价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传统评价模式明显已不适用,需要用形成性评价来替代。从基本范式来看,形成性评价的导向是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采用正确的方法,设计合理的方案,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调整,同时,要收集学生的重要信息,然后,采用科学的评价工具深度分析这些信息,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评价者,这样有助于对教学过程与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则需要完善英语教学评价手段,正确运用形成性评价模式,将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教师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中,应融合跨文化视角,协同学生整合一切跨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英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汉语中,量词和语助词颇为常见。在英语中,冠词并未正式列为一类的引导词,it、there均被视作特有词汇。在英文中,词类转换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时,一定要慎重用词,以便准确表达汉语含义。

从语法规则来看,在英文中,复合句及长句颇为常见,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均属于复合句,时常也有定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前置等。因此,旅游英语翻译应遵循语法规则,合理拆分语句结构。从习语来看,中英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中国是大河文明,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也有亚寒带、亚热带等区域,生活中有很多和气候相关的谚语、成语、诗词等,中国人民有谦让、和善的美德。英国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属于海洋文明,英国人的思想也带有岛国特色,较为保守。英国人崇尚体育运动,有不少习语和体育有关,汉语“几近成功”被译作“the whole nine yards”,“一举成功”被译作“swing for the fence”,“开始行动”被译作“get the ball rolling”。这些英语译文中均有表述体育运动的词语。第二,文化习俗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中英两国历史发展、文化习俗、社会背景均有所不同,两国人民对事物的看法必然也有差异。举例而言,在中国,龙是祥瑞的象征,而在英国,龙则被视为恐怖的象征。在英语中,“top dog”是“优胜者”的意思,“every dog has his day”被视作“人人皆得意”。在中国,受神话传说的影响,仙女、嫦娥可以用来代表绝代美女,因此有“美若天仙”“貌若嫦娥”之说。在古希腊神话中,则有最漂亮的美女海伦,因此,英语会说“She is as beautiful as Helen.”。第三,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生活习俗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西方人喜欢吃面包、牛奶、黄油、馅饼、布丁、奶酪等食品,因此,在习语中有许多表述与这些食品有关。例如“bread and butter(bread是面包,butter是黄油)”的意思是“谋生之道”,“say cheese(cheese是奶酪)”的意思是“笑一笑”。中国的主食是米饭和面食,因此有“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等习语。第四,政治科技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念,崇尚集体主义;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对金钱的态度较为直接,主张追求个人价值。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中英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社会背景各有差异,在不同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习语。例如在中国有“叶公好龙”“愚公移山”“背水一战”“完璧归赵”等成语,在英语中有“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Domino effect(多米诺效应)”等习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交流、整合与共享,提高中华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均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做好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教师要协同学生认真研究翻译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源语文化,结合目的语的特征,准确翻译原文。

不少翻译学家认为对待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应适当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让这两种文化兼容并存。在传统翻译策略中,归化翻译无法使源语文化吸收新文化的成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源语文化的作用,却无法让自身文化有新的发展,如同闭关锁国。为此,译者在翻译中应对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完善和创新,体现译入语文化特色,向源语文化输入新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中盲目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有机结合才是译者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成功交流与融合。

翻译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表达功能,二是信息功能,三是呼唤功能。在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这三种功能,将中国文化用英语译文准确表达出来,将信息完整传递给读者,并通过感情呼唤来激发外国读者的情感共鸣。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1984年,罗新璋先生将中国翻译理论与发展史概括为八个字,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中国译学发展史历经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先秦儒家至明清的翻译观念;第二,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翻译观念;第三,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翻译观念;第四,21世纪的译学展望。在新世纪,中国翻译学取得了更丰硕的成果,理论意识更具新意,译学理论更加完善,翻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对于英语翻译研究理论,学者们指出了以往翻译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将这些问题归因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及相继形成的结构主义文艺思潮。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要立足于跨文化视角,重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地位,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译文中积极渗透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因此,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将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征展现给读者,正确使用异化翻译方法。只有正确运用异化翻译方法,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教师应在跨文化视角下,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直译、音译和意译工作,必要时可以加上简洁的脚注。例如饺子的英语单词是dumpling,可以用汉语拼音和音译法加脚注“jiao zi”,还可以做简单的解释,如“jiao zi:with meat and vegetable stuffing”。又如,对于陕西省内景区在石碑或墙壁上所镌刻的唐诗翻译工作,可以将唐诗译作“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在高职高专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顺应论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中英语言文化语境的相互顺应。从基本概述来看,顺应论是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为语用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统一连贯的语用框架。翻译学家维索尔伦先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涵盖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及风格语体等。语言的使用者是语境的焦点所在,通过使用者的思想交流,语境关系才可以被激活。

文化语境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生活在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其言语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动态顺应”是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核心,即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制约语言及策略的选择,从而改变话语的意义或影响交际的效果。同时,不同的语言或策略的选择也可能影响语境的变化。语境顺应指使用过程中语言必须选择和语境相互顺应。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一方面需要进行语码的选择与转换,另一方面在选择过程中会受到思维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顺应论不仅对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对翻译实践工作(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也具有指导价值。根据顺应论,语言结构和语境的顺应过程本质上是策略选择的过程,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方式来顺应原语语境。

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过程从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运用都需要译者对多种选择进行确定。在英语翻译活动中,宏观层次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而微观层次的顺应在于译者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境而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合适的翻译策略是成功翻译的主要因素之一,译者在选用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从跨文化视角来看,英语重视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汉语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过某些特定词汇或语序来表述,尤其在古文中,字字凝练,连接词较少,其连接隐形特征明显。然而,从英语句法来看,独立的句子之间需要有明显的连接词,其连接词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将汉语原文翻译成英文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加入and、but、or、if、where、while等词。这样,翻译不仅贴近原文风格,而且用词丰富,句式结构紧凑,逻辑性强,符合英语句法规则,表达精准,能让外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实现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整合,教师应注意正确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协同学生挖掘、运用和整合一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促进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应注意做好英语课程教学评估工作,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纳入评估体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好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工作,通过翻译活动促进中英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參考文献:

[1]毕鹏晖.大学英语微移动词汇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02).

[2]陈慧.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对比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3]张欢瑞,杨芳,张文霞.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基础英语听说”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

[4]高娟.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5]柯应根.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05).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guang

(Changch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13, China)

Abstract: To do a good job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cooperate with students to deeply tap curriculum resources,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transform and apply English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good evalu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good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s based on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English educationmajor;curriculum;optimization;integr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