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玉山
摘要: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德育教师应着力探索课程有效衔接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其道德水平。而信息技术2.0时代的来临,全面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启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智能化教学新篇章。文章重点分析信息技术2.0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中的应用,阐释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的性质,探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通过课程衔接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5-0040-03
教育新政的出台,使得素质教育被提升至较高的位置,进而凸显出课程衔接的重要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衔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弥补其各种学习短板和空缺,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德育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行动能力的培养,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现状,解决各类问题,不断优化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转变原有资源观念
信息技术2.0源于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了专项资源向大资源的变革。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2.0,有助于转变原有的资源观念,正确认识原有数字化、立体化资源的滞后性,顺应当前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满足其多变的学习需求,利用大资源观指导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大脑,使之能够运用全新的资源来进行学习,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点燃智慧,激发自我发展意识。比如,在概念型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预先搜索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呈现形式新颖的电子课件,发挥信息技术2.0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展示多元化资源,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逐步深化学生对概念型知识理解,为他们后续的学习积累经验。
2.引领智慧教育方向
信息技术2.0在原有的数字化教育基础上,实现了全新的变革,为教师开启了智慧教育的大门,真正做到了引领智慧教育的方向。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中应用信息技术2.0,能够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予以革除,实现智慧教育转型,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被动的“听讲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进而构建高质量的智慧课堂。比如,在探究型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综合的知识导图,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让学生建立严密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升级教学服务体系
传统的教学服务体系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提升。但信息技术2.0时代的来临,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了多种条件,不僅使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而且能够升级教学服务体系,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预习阶段,教师可利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来优化课程衔接,给予学生诊断性评价,让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反思阶段,教师给予学生调节性评价,并运用信息技术2.0建立评价档案,总结其阶段总体表现,引导其改正失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4.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唯成绩论”在信息技术2.0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教师要转变滞后的教育观,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教学技术从环境中嵌入到整个学习系统中,这样既能补齐教学短板,又能为课程衔接创造条件。传统的教育治理模式为补救型模式,提倡“解决问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缺乏现代化教学优势。而信息技术2.0下的教育治理模式为先决性模式,倡导“教学相长”,有效避免了学生因学习问题而带来的消极影响,能让学生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1.结构一贯性
在新的课程结构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整体按照横向关系进行组织,使得不同章节、模块相互整合,有助于构建清晰、严密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学科素质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一贯性的课程衔接性质,也指将各类课程纵向排列,强调知识学习的连贯性,体现不同内容之间的顺序性。虽然不同章节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改革和优化中强化、巩固,但是各种内容相互关联、有序开发,呈现出特殊的梯度性,使得知识结构一贯相连,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由量变跨越至质变,切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教材变化情况,按照实际的教学要求来设计授课内容,利用具有一贯性的课程结构,有效扩大衔接成效。
2.内容相关性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理念要保持前后一致,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为其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指导,着眼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具有一定的内容相关性,在实际的知识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和客观环境控制,避免因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或环境等因素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衔接的内容相关性体现在性质、定义、概念等方面,能够帮助教师降低实际的授课设计难度,从而选择以知识中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进而为课程衔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把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避免知识记忆出现混淆。
3.学习探究性
课程衔接具有学习探究性,其作为推行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探究性知识内容在课程衔接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激发其创新意识,有助于构建探究课堂。探究是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核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合理的思考和分析来设计探究方案,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优化探究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不同的章节前后知识不一致,容易增加学习难度,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则可以激发其潜在内能,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知识衔接,进入最佳探究状态,从而体会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
1.难以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方向是决定课程衔接顺畅与否的重要因素,也能够作为一种标准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而部分德育教师忽视了课程衔接的重要性,没有高度契合新课标,导致难以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降低,产生不同的学习依赖性,不能准确把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较强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攻克不同的知识难关,也有助于增强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部分教师未能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列举贴合实际的例子,经常会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的知识理解长时间停留在浅表层次,难以深刻地进行领悟,容易影响课程衔接。
3.实践探究能力较弱
开展实践活动是增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必要途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但有些教师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未能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来充实课堂,学生也难以在其过度主导的课堂上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1.契合课标,明确衔接教学方向
契合课标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为了扩大教学成果,保证课程衔接的顺畅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教学方向,切实解决难以把握教学方向的难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保障生活”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先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小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相关知识内容,带领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把握新旧知识特点,并引入不同的故事,让学生在分析故事道理的同时,明确法律的特征及规范性,增强法治观念。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展开讨论,使之按照教师的指引来完成课程衔接,并按照正确的方向学习新知识,体会法律规范的“特殊性”,明确生活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2.创设情境,直观呈现复杂内容
情境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学生理解复杂知识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2.0的优势来创设情境,保证不同的课程顺利衔接,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本课的相关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不同的电脑病毒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网络违法行为,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接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析不同的网络规则,向学生提问:“通过网络传播谣言会受法律制裁吗?”学生会回答:“传播谣言会受到法律制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总结不同情境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利用图片或者短视频总结学过的复杂知识,切实发挥信息技术2.0的优势,提高课程衔接的顺畅性。
3.注重时政,坚持理论结合实际
讲解时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对国家大事有细致的了解,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解决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时政,发挥信息技术2.0优势,深度结合理论与实际。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服务社会”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搜索呈现小学“我参与我奉献”中有关参与、奉献的内容,再运用网络视频软件呈现“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的新闻内容,带领学生感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对时政新闻产生兴趣,进一步加强课程衔接,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会识别新旧知识特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4.应用微课,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应用微课能够显著提升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成效,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实践探究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要深思课程衔接策略,应用微课技术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参与民主生活”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小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展开教学,分别用微课视频介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组织学生在以信息技术2.0为基础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完成实践活动,为课程衔接创造良好契机。教师要重点讲解民主权利的使用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模拟,使学生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掌握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方式,提高课程衔接的实效,使其在反思中提高民主生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综上所述,课程衔接具有“接合、化合、生长”的特点,而信息技术2.0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中的应用,具有转变原有资源观念、引领智慧教育方向、升级教学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优势。德育教师要明确课程衔接的结构一贯性、内容相关性、学习探究性等性质,剖析难以把握教学方向、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实践探究能力较弱等问题的成因,采用契合课标、创设情境、注重时政、应用微课等策略,切实优化课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林,丁婷婷.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衔接例探[J].中小学德育, 2019(08).
[2]郝艷芳.初中法治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8).
[3]胡莉英.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课堂实施策略———以中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
[4]孙彩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J].中国德育,2019(16).
[5]邹楠.新形势下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征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
Discuss o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en Yushan
(Wutun Middle School, Wuyishan City, Fujian Province, Wuyishan 354309,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law,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exploring effective curriculum connection strategies, constantly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level.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 era ha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opened a new chapter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 in the connection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explains the nature of the connection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hrough curriculum connection,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 literac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primaryand secondaryschools;moralityand theruleoflaw; effectiveconnection;teachingstrategy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