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慎玲 倪丽梅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当下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教学的优化时,需要对不同课程涉及的思政内涵进行充分挖掘,让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以此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分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探究操练融入点,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2-0025-03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在各门课程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内容,能在无形中起到明显的德育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对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显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使高校可以全方位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当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但思想政治教育课却长时间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常规教学中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脱节,未能做到思政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这样,就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學中没能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致使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有的高校认为只需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就行了,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渗透思政教育。但是这些教师并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中,导致思政教育的缺失。还有的高校将思政课程定义为选修课,造成一些学生没有选择这门课程。因此,这就需要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第二,课程思政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政教育既给予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足够的尊重,也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使教育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思政教育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而时代的变化会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有的学生的思想认识可能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而通过思政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形成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并与这个时代相适应。
第三,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使教育中德育因素所呈现的现实需要得到有效体现。高校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高校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不断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升审美,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知识性与人文性、地方特色与国际发展于一体,弘扬真、善、美与弘扬热爱劳动、工匠精神相结合,让专业教育课程富有特色、彰显优势,提升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总体来说,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深入挖掘出其他课程中存在的隐性思政教育因素,让其他课程教师懂得在教学中如何适当融入思政教育,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科学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思政教育,从而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
1.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不全
当前,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被上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很多高校都高举“全课程全学科思政”和“德育生活化”的大旗,但个别管理服务人员和教师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对本校的认可度,会想当然地认为思政教育相对专业课较“软”。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标准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更多凭借教师的认知和灌输等,导致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不全。
2.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活
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主要以专业课教师教授为主,辅以少量的调查等实践教学,教授方法也是以讲授法为主,手段单一。在一些高校,有的教师为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专业课讲授中会留出一段时间念时政新闻,并采取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时,为了体现课程思政,部分教师很少结合专业课的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像“盐”融入“汤”那样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德育功能。而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活,会使学生对思政学习失去兴趣。
3.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恰当地运用案例,甚至所用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差。还有一些教师理论素养欠缺,不注重挖掘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没有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知识有效融合,只是简单地讲解案例,使学生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体现在课堂中,主要是看教师能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思政教育。一些教师对于这一点不够重视,也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而针对性不足,主要是因为教师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在课堂上很难抓住重点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样,就导致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较少,在课堂上也很难抓住学习重点。
4.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一些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估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进而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进度明显放慢,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评价体系建设是有几大原则的,包括发展性原则、导向型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所以,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十分有难度的。总体来说,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对教师有约束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很少做到课程思政的渗透,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评价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对学生有约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一些问题。再次,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有了完善的评价体系,高校会更加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这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
1.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要重视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当前,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基础薄弱,这就需要高校多组织一些培训等,促进专业课教师掌握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高校应要求专业课教师经常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定期组织专家理论讲座、研讨交流会以及示范教学等,培养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养,这有利于其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政课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头羊。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并拥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把思政课中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传道授业中增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2.探究操练融入点
操练融入点指的是教师需要寻找隐性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合理地运用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融入时,教师要确保自然融入,预防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出现明显冲突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尝试,不断探究操练融入点,尽可能将生活实例与社会热点事件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但应避免直接生硬运用。在融入过程中,教师选择的事例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与时代發展贴近,并采取有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使得这些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另外,教育部门应有效结合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以及各个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国家级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并提供一些科学的教案课件,从而为高校各个专业课的教师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提供有效参考。高校应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的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思政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3.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教育部门给予的支持,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使高校逐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教育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使高校教师践行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及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进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其次,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不仅需要教师遵守标准中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等,还需要教师对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灵活性空间进行有效挖掘,结合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组织丰富的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形成好学、乐学的习惯。因此,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探究操练融入点,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1).
[2]白凯华,代俊峰,张帅普,等.水利经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9(43).
[3]田榴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人文之友, 2019(22).
[4]张志元,齐芳.“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10).
[5]李龙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5).
[6]王亚峰.“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思考[J].江苏高职教育, 2019(01).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Based on Talent Training
Shen Ling1, Ni Limei2*
(1.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2. Quanzhou University; Quanzhou 55060, Kore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current education. When strengthening and optimiz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involved in different courses,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 as to achieve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eachers theoretical literacy,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alent training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