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高效提问策略摭探

时间:2024-04-24

刘晓芳

摘 要:以学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历史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历史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高效提问策略是:围绕课程中心,串联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以学为中心;提问策略;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102-02

初中生面对的学习科目很多,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高效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难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以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高效提问策略进行探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历史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围绕课程中心,串联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多为叙事性内容,同一章节的不同事件除时间相隔较近外,还往往具有内在联系,突出的是某一重点事件,这便是课程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还要帮助学生梳理课程中心,从而串联起整个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一定要抓住课程中心,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19世纪的科技”一课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找准课程中心。明确中心后,再围绕中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两次工业革命都有什么主要成果?表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等学生回答完毕,再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你认为此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会面临哪些挑战?此时,新兴国家要继续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在引导式提问中,能养成正确的学习思考习惯,实现知识获得与学习方法掌握的双赢,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息息相关,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样与思维活跃性息息相关。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抽象的理论知识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种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情境教学便是这样一种方法。初中历史课程叙事性较强,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对其进行呈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要完成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找到一种学生较为熟悉,且与课程内容关联性很强的媒介,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恰好能起到这样的媒介作用。例如,在讲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历史内容时,教师可引用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其早期所作《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进行对比。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两种情境的不同,通过提问层层递进,让学生感悟教材中的知识点。比如,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两首诗各自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这些场景对应的是什么时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国富民强的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渐陷入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境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三、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篇一律的问题创设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按部就班的问题设计同样也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需要,因此,在某些教师一套理论用一辈子,照本宣科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提问时,学生往往会面露难色,而教师往往会认为这是学生听课不认真。由此可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发展变化的教学需要,还要重视学生的反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验,二十年间,初中历史的课程内容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学生的关注点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是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致,也与社会文化流行趋势有关。比如,在讲解春秋战国课程内容时,二十年前学生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在战略战术的制定以及短兵相接的豪迈上,而近几年学生更关注各个家族之间的权力纷争。笔者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二十年前流行的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剧多为《英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等与战略战术和战斗息息相关的作品,而时下流行的战国题材电视剧《芈月传》则对家族之间的权力纷争着墨更多。这些社会流行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关注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准学生的关注点,瞄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生的兴趣,寻找相关的话题链接,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散学生思维,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

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意味着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共性思考提问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应多听取学生意见。学生回答确有错误,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解答并没出错(诸如离题过远、缺乏新颖性等),教师要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新颖性。提问与回答并非仅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开展讨论交流,这也是一种提问的方式。这种提问方式相对于教师针对既定课程内容制定的提问策略而言,更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生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对知识的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样,师生之间的提问也可以逆向进行,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相对于学生的解答而言,教师的解答更具有权威性,能兼顾到学生的想法和对教学的影响。而学生要提出富有一定思想性、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这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的热情。因此,这样的提问互换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深入学习,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