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宁洱县茶叶初制所建设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5-04-04

陈朝岗

(普洱市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 665199)

1 自然概况

宁洱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北纬22°41′~23°36′,东经100°43′~101°37′,全县辖6镇3乡,85个村民委员会,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茶叶种植。2019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1.8万hm2,其中现代生态茶园面积9 813hm2,野生古茶树8 347hm2,涉茶农户1.67万户6.27万人。全年完成毛茶产量11 308t,农业产值4.86亿元。

2 宁洱县茶叶初制所概况

宁洱县茶叶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随着困鹿山皇家茶园的兴衰,一直流传于世代传承的民间手工作坊里,2008年6月7日,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洱县茶叶加工一直以手工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机械化杀青、揉捻、烘干等运用于茶叶生产,茶叶初制的产值才得以提高。2014年,宁洱县共有一定规模化茶叶初制所、作坊式茶叶初加工点335个,这些茶叶加工点为宁洱县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但初制所、加工点不够规范,加工出的毛茶品质不高。2012年以来,宁洱县开展茶叶初制所改扩建项目,建成规范性茶叶初制所22个,分布在各乡镇,对当地茶叶加工厂的建设和茶叶加工技术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9年宁洱县茶叶初制所建档97个,宁洱县在严格按照《云南省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程》规定的同时,提出三方面措施:一是机器设备不齐全的不予建档;二是产房面积不足150m2的不予建档;三是辐射茶园面积不足6.7hm2的不予建档。

3 茶叶初制所取得的业绩

3.1 茶叶初制所改造后实现标准化

规模化茶叶初制所改造后,达到了标准化茶叶初加工厂标准,部分茶叶初制加工场所达到了有机茶加工标准,如普洱茶集团六大基地初加工场、泰山茶场初加工厂、茗上品雾露山茶叶初制加工厂等,填补了宁洱县有机产品的空白,提高了茶叶品质,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

3.2 作坊式初加工点改造后规模扩大

作坊式初加工点,经改造,达到了规模化的茶叶初加工作坊标准,其中普洱皇家贡技茶叶初加工作坊、那柯里高老庄茶叶初加工作坊,形成了茶旅融合的示范点,起到了传承普洱贡茶文化、普洱茶文化、马帮文化的宣传作用,走出了一条茶作坊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从2012年初制所改造实施至2019年,全县完成改造、验收、登记茶叶初制所22个,全县的毛茶产值从 2.27 亿元增至4.86 亿元,毛茶价格平均增加 13元/kg,为全县涉茶贫困户稳定年收入5 542 元/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茶叶初制所存在的问题

4.1 重种植、轻加工、重工艺、轻卫生

长期以来,茶叶初制所基本定位于家庭作坊式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普遍存在“重种植、轻加工、重工艺、轻卫生”的现象,使茶叶初制所游离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外,安全要求不明确,内、外部管理长时间缺位。普遍表现为:选址不合理;产房、机器设备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不达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品仓储不达标。

4.2 初制所建设布局不合理

2019年,通过调研,发现县内有部分初制所建设布局不合理,比如德化镇顺安村,在茶园面积只有12.2hm2的情况下盲目上初制所建设项目,目前已投入使用,使得该项目由于缺少原料供应而处于闲置状态。

4.3 重复建设致使资产闲置

梅子镇建设村,茶园面积49.9hm2,建有一个个体加工厂,机械设备齐全,厂房面积实用,各方面管理到位,与当地的资源较为匹配。因该村涉及一个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2019年又建成一个规模相当的茶叶初制所,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产闲置。

4.4 初制所地域密度分配不均

普义乡干塘村是一个茶叶大村,茶园155.2hm2,但村里没有茶叶初制所,老百姓自己制作的茶叶卖价低,出售鲜叶的价格也很低。2019年,通过申请东西部协作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实施了一个茶叶初制所建设项目,预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勐先镇竹山村,茶园面积467.2hm2,20世纪90年代建有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竹山初制所。随着农户种植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不同规模的茶叶加工厂增加了19个,慢慢地出现了公司初制所收不到鲜叶现象,各加工厂为了争夺原料打价格战,恶性竞争。这是规划不合理的体现,这种情况在别的茶叶大村也时有发生。

4.5 加工环境卫生不规范

初制工序是整个茶叶加工链条中带入有害微生物、重金属、非茶异物和粉尘最容易的环节,微生物超标、夹杂物多、灰分过大、色泽异常、汤色浑浊等是初制茶存在的常见问题。因此,规范初制加工是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确保安全的关键措施。

4.6 机械设备单一

普洱茶集团六大基地初制所、普洱茶王集团泰山茶叶初制所、中寨山茶叶初制所、普洱茗上品雾露山茶叶初制所等16个初制所,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未至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规模不合理,工艺流程不符合标准,加工设备单一,防尘、防蝇、防鼠等设备不完善,在环境卫生、加工标准、产品质量、产品多样化方面达不到要求。

4.7 厂房简易不达标

茶叶加工场所与人居住生活区混杂,加工环境卫生不达标,鲜叶收购质量不能保证,茶叶加工程序不严谨,产品质量不稳定,随大流生产,没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5 宁洱县茶叶初制所规范建设实施对策

5.1 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力度

在没有初制所的茶叶种植区,政府引导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加工厂,收购农户鲜叶,在建设的资金扶持上,实行先建后补。2015年前,建好一个标准化初制所,经验收合格后补助资金20万元,全县共补助15个初制所,资金300万元。2017年后,建成入股分红茶叶初制所7个,扶持资金由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以村集体入股形式投资,每个初制所建设入股50万元,分红用于村贫困户帮扶或村公益事业开支,壮大村集体收入,为持续有效支持茶叶初制所改扩建积累后续资金。

5.2 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的加工场所

成员单位要紧密联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茶叶初制所尽快按照《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登记,并重点检查初制所“三防”卫生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茶叶主管部门要在初制所建设布局、加工工艺环节、设备设施的配备和安装、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质量的管理上全程监控,特别是对新建项目的规划,要提出规划意见,避免以后整改,造成重复投资。各级行政部门要坚定茶叶产业走有机、绿色方向的信心不动摇,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茶农禁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尽快转变生产方式,要在第一车间把好质量关,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

5.3 完善台账、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起精准的初制所台账资料,实行动态的管理办法。对已建档的初制所要做到每年一次统计调查,对停业、转行等原因不再进行茶叶初制加工的,要及时撤档。对新建的项目,达到建档要求的要及时建档,做到底数清,便于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