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赵东亚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潜质和创造性的高层次、高技术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凸显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应该结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质,通过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性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创建跨文化交流渠道与平台、营造育人环境和建立健全培养机制等途径有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01-02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在于引领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主阵地、主渠道的高等学校,集中优质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肩负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要求。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一、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但相对于规模发展,高等教育在思想、体制、模式、机制等内涵方面发展明显不足。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象严重。高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深刻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早在世纪之交,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以建立创新实验班、教育实验性学院等多种方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及时提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总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先后进行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明确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并于2009年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各试点高校在人才选拔、个性化培养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有效机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生事物,涉及因素很多,理论基础研究还不成熟,具体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思想的局限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质的突破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体系普遍重视“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需求。即便教育者强调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但由于思想形成、转变具有渐进性,教育实践中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应试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薄弱,使教育实践背离教育思想本质的现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即使教育者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认识准确到位,但受现时教育环境、教育体制的影响约束,实践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2.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难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
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分散,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还非常有限,个性化、全面化的成才环境还不具备。
3.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研究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建立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而现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之处,如人才遴选标准单一,培养周期过短,管理方式简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评价体系单一,缺乏个性化、综合性等。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质
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领域领军人才。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是创新。与其他人才相比,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1)知识结构。创新是对现有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这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首先要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要熟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拔尖创新人才知识拓展和素质养成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在专业领域有所专长。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还应掌握方法论的相关知识,并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2)能力结构。能力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作出判断并解决问题;其次应该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并能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与应用所获取的知识独立完成任务;第三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能够有效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能。(3)个性特征。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满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热情,这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备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补充,这是促进个人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应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够较好地应对压力与挫折;应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追求卓越;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尊重和维护团队整体利益,谋求团队的整体发展。
三、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是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条件、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综合。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从五个方面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尊重教育主体,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二是从以知识传承为中心向以知识创造为中心转变,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三是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质养成相融合转变,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从专业性教育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转变,拓宽学生的发展口径;五是从封闭式办学模式向开放、竞争、国际化的办学模式转变,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途径。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依据人才特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方式的,也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禀赋、兴趣和专业取向,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课程学习、实践学习和科研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要贯通本科、研究生阶段培养,延长培养周期。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进行通盘考虑,结合不同阶段的培养侧重点进行长周期的设计。本科阶段的知识学习与运用,主要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生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顶峰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潜心研究,促进人才的真正拔尖。
3.构建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学生能获取怎样的知识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需要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潜能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创新。第一是注重强化基础与拓展知识,构筑综合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是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提高实践类课程学时学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第三是重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结合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四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设置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第五是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4.推行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
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在于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应鼓励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结合个人学术研究工作,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开放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应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试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另外,可以通过综合性的体验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等进行培养。
5.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机制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可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可通过竞赛方式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将科学研究内容渗透到各类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进入企业科研团队,深入校企科研合作一线,做到知行合一、学用一体。
6.创建跨文化交流渠道与平台
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凸显国际化背景下的合作意识。高等学校要通过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交流渠道,提供優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是聘请与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通过名师的引导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是拓展和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层次,注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通过短期交流、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去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的机会,力求与国际创新人才培养接轨。三是通过国际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社会调查、文化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多元文化,接触学术研究前沿,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协作的能力。
7.营造宽松自由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保证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研究,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要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宽松环境,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赋予教师和学生应有的权力。首先,教师要有教的自由,就是给予教师课程开设、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权力,使教师可以决定授课内容,将自己的学术专长、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活动,让教师“静下来”“沉下去”,提高教师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学生要有学的自由,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由选择课程,满足个人的学术志向与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保证优秀人才能够“冒出来”“拔起来”。
8.实行科学灵活的培养及管理机制
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是促使学生自由竞争、脱颖而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术兴趣、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考核,使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优秀学生得到培养。二是要建立动态的进出机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保持竞争意识,优胜劣汰,以保证培养质量。三是要建立开放的培养环境,避免“圈养”现象,为学生提供与普通班学生共同竞争的环境,积极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