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韩红建

摘 要: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一要明确构成要素,二要明确培养目标,三要培育具备创新特质的教师队伍,四要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五要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六要改善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估体系。

关键词:创新理念;应用型创新人才;构成要素;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8-0001-02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我国正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事业推进与改革的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办学水平和服务层次,我国高等院校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应用型高校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应固化于单一的“工具型人才”框架之内,而应将人才创新精神的培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效结合。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其人才的培养体系应主要由四大板块的内容要素构成。其一,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其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在由以上四大板塊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一旦这个根本性基础缺失,就无法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第二板块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特征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四板块分别是人才培养手段和校企合作平台,是对第二板块的有力支撑。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四大板块构成了统一的联系体,相互支撑、影响和联系,任何一个板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和制约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明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人才的定义与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实际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文秋芳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就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基本点、具备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这个中心,并在“基本点”和“中心”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其较为复合的知识结构,培育其基本的创新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依据文秋芳教授的观点,复合型人才的创新素质如同正三角形,也就是说其应具备“三棱”创新素质,即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支撑,而创新人格是调节,以促使人才朝着更完备的方向发展。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事物的求新与求知欲望,是创新精神的内在体现。求新,是对事物的敏感捕捉。好奇心能够促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且能引导学生在普遍关系中寻异,在司空见惯的元素中探索出新发现,在求新寻异中使学生蓄积创新精神。

2.创新人格的培养

稳定健康的人格是创新必需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性,如自信、自强、责任心、毅力等,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

3.创新能力培养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与人格的双重确定,并以此为契机而形成发展起来。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要素的“双重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其培养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

由此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元化的,不同于单一的“工具型人才”的培养,它需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构建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对其创新精神、人格和能力进行培育。有了这样的目标和机制,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即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培育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板块,承担着创新元素的引进以及创新内容的实施重任。当前,部分高校具有创新特质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激励、引进、培养”等诸多措施并举的原则,以培育和塑造教师队伍的创新特质,提升师资质量。

1.“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目前,高校教师的培养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并在“走”的过程中,对新元素尤其是改革创新元素进行引进。例如,创造条件让教师利用寒暑假进企业或工厂开展“顶岗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可以派教师外出学习,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质性的策略。同时,还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这种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教师,更易迸发出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的潜质。

2.“鼓励”与“创新”相协调

鼓励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鼓励之下的行动表现,两者的协调发力,势必会迸发强大的创新突破。所以,高校要切实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鼓励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打破常规,开发新课,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此,高校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用新知识和新理念来改革教学。这是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

3.“教研”与“教学”相结合

高校教师主要的科研方向一是教学科研,二是与学科相关的科研。第一类科研,主要指与其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理论相关的研究;第二种科研主要指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所以,高校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组建教学团队和教研团队,引导教师基于实际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进入不同的教学团队和教研团队,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要注意尽快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自身的潜能得到快速的发挥、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

1.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

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高校要细化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围绕能力要素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同时,围绕各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设置“核心课程”和确定每门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开展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

2.以构建大学生复合的知识体系为主线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校既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也要关注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相关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其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

3.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在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并设置必要的课程,认真实施。

五、搭建應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其实践能力和培育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是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践行创新理念下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好体现。

校企合作是目前最为实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它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有效结合,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舞台。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教学形态可以采用“分步走、分步教、分步提升”的方式。高校基于学生的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实习。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推进。

首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预热,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检验,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要把校企合作事宜纳入教学范畴之内,在实践教学中就职业岗位性质、道德、专业能力进行融合教学;最后,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以顶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之中。在此环节,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在顶岗的职位上切实锻炼自己,检查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求,实现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估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突出教学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肯定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高校可以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和任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引发其创新意识,培育其创新思维,并最终形成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精讲多练”,多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和“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方法,尽量摈弃“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人才评估体系的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审视传统的人才考核,多以单一的笔试为主,这样就把对学生的评估局限于单一的记忆和应试之中,更多地强调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无法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切实有力的评估效力。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评估,不应只是单一地重视结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应强调对过程的考核,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考核,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群,石骏.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02).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04).

[3]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

[4]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